叶赫的咒语 第四十四章 风雨飘摇隆裕后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2468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不管静芬是否意识到,或者是否愿意承认,作为大清朝皇太后的她,在言行上的确越来越像当年的慈禧太后杏贞了。
她在不自觉地效仿她,模仿她的一招一式,她的思维方式、她的待人接物、她的监控手段……不过,本性的差异,阅历的不同,让她画虎不成。
她太优柔寡断了,比不得杏贞的权术和谋略。她登临监国太后之位,后宫之中不服气的大有人在,比方说同治帝的三位皇妃,瑜妃、珣妃和瑨妃。
慈禧太后棺椁刚刚下葬,三位太妃就开始发难,她们声称不会皇宫,要在东陵为慈禧太后守灵。
情况一出,静芬立马就懵了,不知该如何应对。那个瑜妃,慈禧太后生前,自己就没有都过她,如今太后没了,她自己没坐上太后之位,很是不平,迟早会闹出事情的,只是不想会是在这个节骨眼。
看着皇太后的无言以对,三位皇妃心下得意,就料到这静芬是木瓜一个,根本不是监国的料,还想着自己能代替慈禧呢!
谁知,静芬身边的一个太监叫小德张的,站出来说:“既然三位太妃这样说了,那皇太后马上就替各位在东陵盖房子,成全了各位守陵的孝心。”
那三位皇妃本就不是真心想留下守灵,听到小德张这么一说,竟然哑巴吃黄连,各个气的脸都绿了。
而静芬看到这样的情形,便很感激的看了小德张一眼,觉得幸亏这个小太监机灵,不然自己又吃亏了。
事情还没完。三位皇妃心有不甘,决定决定赶在静芬回宫之前抢回太后的金印。
小德张听到风声,连忙护送静芬快马加鞭赶回宫,在三位皇妃之前拿到金印,并和载沣一起完成了皇太后的册封仪式。
从此以后,缺乏主见的皇太后静芬身边有了一个给她出主意的小太监,帮着她应付朝政的同时,成为了她的心腹。
只是,自古以来,宦官专权和外戚乱政是一样的朝政大敌。小德张获得了太后的信任,很快在宫中、朝中建起了自己的势力,谋取异己私利,气焰甚是嚣张。
静芬虽有垂帘听政之名,却无垂帘听政之实。她手握着权力,却不知道该如何治理国家,每遇难题,就推到了她信任的小德张、载沣身上。前者贪得无厌,只会为自己的利益打算;后者胆小怯懦,不堪担此重任。大清帝国到了此时,竟找不到治国安邦之人了。而此时中国早已是四面楚歌了:南边的民主党人声势也越来越大;列强对中国觊觎已久。在静芬统治下的清王朝,一步一步走向灭亡。
宣统三年,辛亥革命随着武昌起义的枪声终于揭开了序幕。随之而来的,是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不再受清政府统治。隆裕身边已找不到一人可以帮她镇压“暴乱”了。
以内阁总理、协理大臣为首的大臣不顾摄政王载沣的反对,趁此机会也纷纷向静芬进言,要求请袁世凯来主持大局。
这个袁世凯原本只是一个小小的新军统领,因为在戊戌变法时,他向慈禧太后告密,导致变法失败,成了慈禧太后跟前的功臣。后来又在义和团运动时,被派去做山东巡抚,镇压起义有功,屡获嘉奖,成了清廷一个重要角色。
本来,为了防止袁世凯在朝中势力过大、翻云覆雨,在静芬坐上皇太后之位后,将袁世凯赶出了朝廷。而此时,西方列强也担心中国境内再一次爆发类似“义和团”的运动,这将使他们在中国的贸易额骤减,在他们看来也只有起用袁世凯才能稳定局面。
在内外的压力下,静芬已经完全没有了主意。乾清宫的大殿上,弥漫着重重地雾霭。静芬此时的徽号是隆裕,因此被称为隆裕太后。殿上的诸位大臣们都在争先恐后的告诉她,形势多么危及,唯有袁世凯才能重振大清国……
静芬的头彻底的混沌了,她看向帘子外面,侧立在龙椅旁的摄政王载沣,开口说:“此事,就交给摄政王定夺吧!”
如此棘手的问题就抛给了载沣。载沣看到殿上的情形,也很茫然。他心中对袁世凯回朝是万般的不愿,可是却顶不住如此的压力,他对着气势汹汹的协理大臣那桐等人,说:“你们既然这样主张,姑且照你们的办,但是你们不能卸责。”
那桐的回答竟是:“不用袁,指日可亡;如用袁,覆亡尚希稍迟,或可不亡”。
静芬听到这一席话,顿时心都凉透了,连高级大臣都如此悲观,自己皇太后的位置还能坐多久呢?
不久,袁世凯被众星捧月般的迎回北京了。但是,他的野心根本不是隆裕太后静芬给他的这一点点权力啊!
他开始在革命党人和隆裕面前玩弄权术,一方面他宣称坚决保皇,既然“深荷国恩”,就决不会“欺负孤儿寡妇”;另一方面,又打着护卫清廷的幌子,要求隆裕太后立即下令,让摄政王载沣下野,永远不准干预政事。
静芬一生没有经历过权谋之变,不懂谋略,根本不是袁世凯的对手,她在混乱的政局面前已经完全慌了手脚,将兵权在握的袁世凯当成了惟一的救命稻草,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赶走了摄政王载沣。
单纯的隆裕太后还以为,她请回来了“活菩萨”真的可以帮助她挽回风雨飘摇的大清盛世,保住她的帝国江山。谁知,这位以“平叛”著称的袁大将军毫无信用可言,完全是一个窃国小人。在隆裕太后如此信任他的情况下,他竟然和南方的革命党人进行谈判,他利用手中掌握的清朝军队迫使革命党人妥协,并最终同革命党人秘密达成协议——一旦他成功使清帝退位,孙中山就要拥戴他当民国总统。
宣统四年一月,已经得到革命党人承诺的袁世凯,在串通好了的内阁大臣之后,上奏隆裕太后,称:“环球各国,不外君主、民主两端,民主如尧舜禅让,乃察民心之所归,迥非历代亡国可比。读法兰西革命之史,如能早顺舆情,何至路易之子孙,靡有孑遗也……我皇太后、皇上何忍九庙之震惊,何忍乘舆之出狩,必能俯鉴大势,以顺民心。”意思是,如今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民主革命,此乃民心所向,如跟上这一步伐,皇太后、皇上则有性命之忧。
这真的让静芬震惊不已,袁世凯这是在逼宫啊!她自然不会同意,当年在先皇手中接过的玉玺,在列祖列宗面前许下的诺言,姑母临终之时委以的重任,怎能如此就让他毁了去!
然而,袁世凯也不会善罢甘休,他在家称病,再也不上朝,由他在朝中的亲信继续“逼宫”。而且局势愈演愈烈,静芬每天都食不甘味,左右为难。载沣已不在身边,她只有请教最信任的小德张。不料此时小德张已被袁世凯用三百万两白银的重金收买,他不仅不再为大清国效命,还暗地里与后来的许多民国大官称兄道弟,为自己留好了退路。如此的小德张自然会不断的劝说隆裕太后——接受袁世凯的建议是大势所趋。
静芬依然不同意,不到万不得已,这一步自己不能迈出去,不能是自己来迈出这一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