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写给看戏与不看戏的人:清代京师的梨园行是怎样的景况?二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593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作者:史遇春
    二
    下面,就来看一看包世臣在《都剧赋》序中对菊部的记述。
    清仁宗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春,包世臣赴京师参加举子考试(也称随计),这是他第一次来到皇帝辇下。
    此前,包世臣就常常听人说,京师的梨园行最为兴盛。但是,远在它处,包世臣没有机会亲眼见识京师梨园行真实场景。这一次,进京之后,有喜欢热闹的朋友,常常会邀约包世臣一起出去看戏。有此机缘,京师有名的菊部,包世臣几乎都观赏过他们的演出,他也亲见过其间的名伶、亲闻过其中的音声。
    上文提及,旧时演戏,多在茶园。当时的京师之中,开设座位、收费演剧的地方,就是此前所谓的茶园。
    茶园演剧,一般都是午后才开场。
    从午后开场,演剧至酉时(下午17点到19点)散场。
    这算是比较大众化、比较公开、观众不受限的场面。
    还有一种小场面。
    一些人家有庆贺之事,或者朋友、同僚有欢会雅集,为了热闹、为了活跃气氛,当然,也有人真正喜欢观剧,他们也会在比较私密、相对小范围、观众为特定人群的空间内进行演剧。
    这种为招待宾客而进行的演剧(当然,可能也会有不招待宾客,仅仅自娱自乐的情况),一般称之为堂会。
    这里所说的堂会,感觉有点像是包场或者专场,不同于后来的堂会。后来的堂会,似乎就是在人家的府第演出。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正确?根据下文可证,我的理解大约不差。
    堂会演出,也有时间限制,大都是辰时(早上7点到9点)开演,同茶园一样,也是酉时收场。
    根据这里的记述,可以看出:
    在清朝的清仁宗嘉庆、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公元1821年~公元1850年)时期,堂会是没有夜场、不会夜间演剧的。
    演剧的场地,也是有些讲究的。
    先说戏台,一般都是搭建在演剧辐射范围之内的整体用地的中央。
    戏台子前面,有一块平地,名字缴叫做池。
    戏台子的对面是厅。
    戏台子的三面都有楼,外环围建而成。
    如果是堂会演出,尊贵的客人坐在池前,离戏台子比较近的地方。堂会是有人请客,做东者付费。
    茶园就不一样了,池里面的观众,按人收费;在楼上看戏的客人,按席(一桌为一席)记账。
    旧时的社会,等级森严。这茶园观剧场中,也不例外。
    茶园之中,那些平坐在池内观剧的人,都是一些市井之人。楼上看戏的人,会笑谑说楼下池内是“下井”。凡是有点头面、读点书的、在社会上地位相对较高一点的人,在茶园观剧,一般都会选择在楼上雅坐。
    茶园之中的观剧楼,离剧场都很近。观剧楼接近剧场右边的,叫做上场门;观剧楼接近剧场左边的,称之下场门。观剧楼上的座位,都叫做官座。下场门的席位最为尊贵,一般情况下,下场门的席位都会早早就被达官少年提前预订。
    堂会之中,在右边的观剧楼,为女座。
    女座前面,垂有竹帘。
    女座在楼上,这一情况,一直到笔记作者李岳瑞所处的清末,还是和以前一样。不同的是,到清末民初时,女座已经不分左右了,而且,也不再垂竹帘了。
    在观剧楼上看演出,所上演的剧目,大都是目挑心招、钻穴逾墙的内容。
    所谓目挑心招,就是眉目传情,心神招引。
    此词出自《史记·货殖列传》:
    “今夫赵女郑姬,设形容,揳鸣琴,揄长袂,蹑利屐,目挑心招,出不远千里,不择老少者,奔富厚也。
    所谓钻穴逾墙,就是钻洞爬墙。旧时常比喻违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青年男女自由相恋的行为。后也指男女偷情或小偷行窃。
    此词出自《孟子·滕文公下》:
    “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对于目挑心招、钻穴逾墙的内容的剧目,女座尤为喜欢。
    池内观众喜欢观赏的剧目,大都是争夺战斗、攻伐劫杀的内容。
    基于观众喜好的不同,演出过程中,剧目的安排,一般都会考虑文武穿插、疏密有序。
    茶园里面所上演剧目的具体故事,大都是依照《水浒传》、《金瓶梅》两书写成,另外,《西游记》也偶然会作为剧情的内容依据。
    根据笔记作者李岳瑞所说,《金瓶梅》相关的故事,在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公元1862年~公元1874年)以后,就已经不再上演了。
    清代的梨园行概况,可说的,大体如上。
    (未完待续)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