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真读书人天下少!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因何而死?罗织名士,杜绝清议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309  更新时间:20-02-17 21:29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作者:史遇春
    二
    哭庙案的始末,大略如下。
    顺治帝驾崩,满清遭遇国丧。按照当时的礼制,国丧期间,各省的抚按(明清巡抚和巡按的合称),都必须在地方上设立已故皇帝的灵位,并进行哭临。
    所谓哭临,是指,帝后死丧,集众定时举哀。
    按照朝廷的相关规定,国丧进行过程中,民间是禁止婚嫁、禁止乐事的;另外,无论老少,都不得喧哗嬉戏,都必须敛声静息。
    这期间,朝廷的官员,爵位越是尊崇,越是要加倍地哀戚。
    这一切,都是为了显示国丧的严肃隆重。这也是以官方政令的形式,要求民众必须从内心重视国家的大哀。
    苏州在王土之中,自然也不能例外。
    国丧期间,苏州也和其他地方一样,举办了哭临大典。
    地方主政者,对于国丧一事,也是战战兢兢、深刻惕厉。因为,一旦在礼仪制度上有所欠缺,就可能要面对朝廷明文规定的法律制度的惩处。
    在这个所谓人与神都缺少主上、亿兆的民众都没有依恃的时候,没有谁敢损坏朝廷的礼法,对国丧有半点的不恭。
    但是,偏偏就是在这个举国临丧的日子里,金圣叹却率领诸位生员,进入苏州的哭临大典现场,并且递进了控诉案状的揭帖。
    金圣叹带领诸生首先起来之后,接着,就有上千人也来到了哭临大典的现场。
    那时节,因为人员众多,群情激奋,所以,后来对这一场面的文字记述,有“声如雷动”的形容。
    金圣叹带领诸生进入哭临大典现场、民众千人以上跟进,究竟是所为何事呢?
    原来,一切事出有因。
    其主要起因是:
    吴县的主事者,动用酷刑,预征赋税,造成了不良的后果(即,有致人活活被打死在刑杖之下的情况),引起了极大的民愤。
    事发之后,经过了解,在得知抚按在苏州主持办理哭临大典之后,金圣叹便与诸生持揭帖进入哭临大典现场,为民请命。
    在国丧期间,面对如此严肃隆重场面,先是看到金圣叹带领诸生进入,接着又有大批群情激愤的民众不断涌来,哭临的官员们都大惊失色。为了维护秩序,为了保住自己乌纱,也是为了保住自己的项上人头,哭临的官员们不分青红皂白,先是将前来现场的一部分人械拿入狱。
    哭临的官员们这样的操作,不但没有平息乱事、抚慰民心,反而使得众情汹汹、众议哗然。
    事发之后,作为领头人之一的金圣叹,自然最先在现场就被械拿入狱了。
    入狱之后,金圣叹还在狱中向朝廷上书。他写了一篇一千多字的长文,继续为民请命。
    金圣叹的这篇上书文字当中,语言较为激烈,其中指斥了当时存在的很多不良现象。
    其时担任苏州抚臣的朱某人〔即苏国治,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被吴三桂所杀。〕秘密向朝廷上疏具奏,其中说道:
    “竟然敢在先帝驾崩,哀悼诏书刚刚下发的时候,聚拢成百上千的群众集会。这种行为,在上,惊扰了先帝的在天之灵;像这样目无法纪的举动,在下,让人深深忧虑,可能会动摇人心。”
    其实,满清早就对诸位名士论说规讽朝廷的事情深恶痛绝了,只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动手理由和机会。
    在接到朱国治的密奏之后,清廷的主政者马上命令大臣,在江宁大狱中进行审讯,以耸观听。
    大狱定谳,参与此事的名士,不分主从,皆判凌迟处死,没收其财产、妻女。
    此案一成,名士凋零,士大夫的意气顿时萎靡。
    自此以后,吴下讲学立社的风气,几乎完全就断绝了。
    行文至此,很是对金圣叹的骨气和任事所感动。
    金圣叹曾成一联,感题时势,其联云:
    真读书人天下少;
    不如意事古今多。
    (未完待续)
2022,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