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 第二章 苏州城与少年(二)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647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鹅头”一词是苏州骂人的话,特指那些没有见过世面的乡下人。现在正对着李良的一个摊铺前,恰有一老一少:垂髫小儿想买样式别致的九连环,而那挑着扁担的老人就是摇头不应,这孩子即坐在地上哭闹,后者虽面露窘迫之色,也依旧没有掏钱的意思,于是这小孩儿哭的就愈加凶狠,开始有些影响摊主的生意。铺主见那二人又是一身的土气装束便以极轻快的声音絮叨起来,李良便是听到了其中那两字。
他走上前,向卖家问了价格,犹豫着花了九十个铜钱替老人买下玩具。
李良生性温和,仁而爱人,但平心而论,他纵有主子们的那些家产也不能如此当众花销。府中常有人私下议论,他这单纯无畏的性格正是拜他最敬爱的兄长所赐,若哪日离开了柳府,恐怕是再无法自立生存下去。而李良听后只是点头微笑,一如既往地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然而事实上,柳府尚存这相似之人。
破了财,李良却心情大好。己这回跟出来本是要私下替哥哥买样新年礼物的。
他的哥哥李勇素爱习字舞剑,送给他的东西若是能与这些息息相关,就再好不过了。李良记得哥哥的那把佩剑,还是他三年前因太太的赏赐加上长期以来的积攒才求人打造出来,前前后后费足了功夫,李勇自然对它更是爱惜有加。送剑穗太女气,送拭布太小气,若是送把新剑,以李勇的眼光恐怕把自己卖了都换不来。而这习字,李良虽目不识丁,但自幼在柳府四小姐柳可西的影响下,对于用具方面也算得上耳濡目染,衡量之下,或许能就此寻件较为称心的礼物。
靠着围墙的一面连着几家露天摊位,他连着瞧过去,每一摊上的东西都摆得很混杂,比如面前这家分明打着“制皮”的招牌,一部分空间还摆放着五彩丝线、花穗、荷包,最后李良竟然瞥到两块用饴糖做成的柑橘那么大的糖。
前面两家的担子里也是杂七杂八的货物,顺着走过去,是家卖文房四宝的,东西倒是没落太多。苏州城内有近百家文房四宝斋子,铺中货物种类繁不胜数,令人目不暇接,品质上甚至超过贡品。李良每次走进那些铺子,都在掌柜眼皮底下将能扫进眼中的物品包阅个够才依依不舍地出来。那些店里要的价格也往往是最高的,哪怕最便宜的一刀毛边本纸,都是以“钱”计算,李良每个月拿着微薄的工钱,平日里虽努力积攒,但总会因各种缘故花掉,一年下来,箱底里也就剩下不足三两的铜钱,自是不敢在那些地方买。
挑到最后,他看中角落里一块砚夹。正所谓良马配好鞍,佳砚配好夹,好的砚夹对其中的砚台来说不仅是形式上美观的衬托,更算的上对砚与墨的更好保护。
这砚夹距他两尺之距,双手大小,为紫檀所制,无豹脚,光泽的上盖边缘浅刻一圈边线,子口结合无缝,虽为矩形却转角无棱圆浑自然。李良心中一喜,正要伸手拿过,可谁知此刻却有另一人捷足先登。
一只白皙的手略停在砚夹上面,手指细长,骨节突出,指甲修剪的颇为整齐平滑。
李良顺着手向上打量,面前的男子光滑如墨般的丝发束于头顶,上面插着一最普通不过的木簪,也看不出是什么质料。他身着素白的棉制道袍,全身到下除了那束发跟黑色履鞋便是一席的白。那人侧面正对李良,可以清楚得看到他略微突出的额头下落着少量的碎发,鼻梁自眉心处平斜而下,眼角稍长略微上挑,微白的双唇上、下无须,下巴光滑削尖。
整体来看上去这人明明应是风度翩翩的,李良想,但他突然莫名地担忧起来——
这人的脸上找不出一丝表情。
那人仿佛感到有人正盯着自己看,也微微朝李良偏过头,目光从他棕色的瞳孔顺着略长的睫毛带过来,整个人望上去倒颇有脱离世俗的道骨仙风,却仍是毫无表情,连眼皮也未眨一下。他视线只是这么轻轻掠过对方,又收回来。
李良被他这么一瞥反倒十分局促,连忙扭过头。见那男子早已将夹子打开:砚夹底起如拱,大小正适合哥哥那方不知从何处得来的爱不释手的砚。
只是可惜别人先下手一步。李良正叹惋,却见那砚夹被他放回原处,回头望去,那白衣人已走向其他去处。李良问铺主价格,他说这砚夹便宜些,卖一两五百文。
一千五百文?!顿时感到被风吹得有些头疼。李良挣扎着内心对自己道:若是前面寻不到更好的便折回来买下它。他正放下手中之物,深息了一口气,却不料从何处探出把一象牙小扇,将他下巴轻轻挑起,扇骨上留有余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