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天下颐和(上)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4759  更新时间:07-10-18 15:26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第十五章天下颐和(上)
    乐寿堂坐落在颐和园正中,乾隆年间是皇上在园里办事的地方。因为殿宇巍峨,仪制讲究,近来便作了慈禧的寝宫。
    慈禧已经五十四岁了,看上去还象四十来岁的人。正午的阳光亮丽辉煌,乐寿堂前的超手游廊被晒得暖洋洋的。慈禧太后坐在绣花墩上,长长的黑发披散着,仿佛一道乌油油的瀑布。李莲英手持象牙梳子,正满脸堆笑地为慈禧梳头,蹲下站起、通头、梳理,最后挽成时新的堆云髻垂在脑后,用一支点了水钻的金凤簪轻轻簪住,再戴上东珠、玛瑙和水钻镶嵌的三层金冠,华光璀璨。慈禧比年轻时胖了些,越发显得丰颐秀鬓,神采天然。
    “小李子,皇上昨儿传你过去,是干什么呀?”慈禧舒服地微合着眼问。“禀老佛爷”,李莲英想了一夜,决定话还是要说,但不能说得太重,“昨天皇上一来是向老佛爷问安,二来是问修园子的事儿准备的怎么样了?让奴才多经点儿心,还让奴才把这些折子带过来,请老佛爷过目。”
    “呈上来吧。”慈禧眼皮微睁,由宫女搀着移步回到殿内,坐在御案前。李莲英连忙收拾了梳头家事,取出折子放在御案上,随即退后两步,垂手侍立。他偷眼看着慈禧的脸色变化,惆怅地暗想:今儿的日子不好过,我得想法子别让老佛爷生气。老佛爷和皇上拗起气来,都会拿奴才们撒法子。正想着,猛听到慈禧的叫声。他惊出一身汗,赶忙应承。
    “小李子,这个丘逢甲是个什么人呢?”
    李莲英是宫里有名的万事通,因为耳线多,腿脚勤快,皇宫六部、宗室王公、九城内外的人物传闻,没有他不清楚、不知道的。他所以能独霸六宫得慈禧宠信,很大程度得力于此。此刻听太后问起,急忙回奏:“回老佛爷,丘逢甲是个台湾举子,今年新科进士81名,皇上亲点的工部主事。如今在工部当什么虞衡司的主事。”
    “嗯!看他写的折子倒还论理清楚,我看,在新科进士里算是个有才气的。小小的岛子能出这样的人才,也是万里拔一呀。只是聪明没用到正经地方儿。”慈禧一挥手,“告诉皇上,国事用不着边臣们瞎掺和。不然,没他们的好儿。”
    “喳!”李莲英躬身领旨,正要说话,外间值门太监忽然走来:“回老佛爷,十四贝勒求见。”慈禧摆弄着她的金指甲套,眼皮儿都没挑:“今儿格我不痛快,让他改日再来吧。”这太监已得了十四贝勒的红包,连忙禀报:“贝勒爷说,他还带来了给老佛爷庆万寿节的贺礼。就在乐寿门外放着呢。”
    李莲英会意,眼望着慈禧:“要不,奴才去看看?”慈禧微微点头。不一刻,李莲英满面喜色进来:“回老佛爷,十四贝勒孝敬您来啦。”慈禧头也不抬,嘴角微微一动:“宣他进来吧。”
    十四贝勒身穿吉服,上罩五爪金龙四团石青褂,头戴三眼花翎宝石顶的凉帽,进了殿跪倒叩头:“侄儿给老佛爷叩头。”慈禧似乎没听见,依旧剃着指甲,许久才慢声问:“有什么事呀?”
    “到十月初十就是老佛爷五十五万寿福诞,侄儿赶个早,先孝敬您来了。”十四贝勒说着一扬手,“抬进来!”
    随着话音,几个家人抬进一株硕大的珊瑚树,遒枝铁干,通体莹红,正是台湾守备潘高升花十三万两银子,强抢硬夺得来的稀世珍宝。
    慈禧直起身子,睁开双目凝视,眼光中露出光彩,脸上掠过一丝微笑。贝勒偷眼看看慈禧,脸上激动得放着红光。
    “老佛爷,”十四贝勒说,“这棵宝树红珊瑚是奴才特意从台湾给您弄来的,听说要修园子,奴才想,这要放在园子里……”
    提起修园子,慈禧心头正烦,冷不丁打断他的话:“你从外面来,宗室们对修园子的事儿都怎么说呀?”十四贝勒正在兴头上,说一半的话被慈禧打断了,半张的嘴停顿着,一下子闭不上,眨了眨眼,使了把劲儿,才把半张的嘴闭上。听到问话,赶忙又张开嘴。这一下,真把能言善辩的贝勒爷忙活坏了。
    “禀……禀老佛爷,宗室们都认为,老佛爷为朝政辛苦了这么些年,这大清江山没有您镇着……”说着,十四贝勒又偷眼看看慈禧,只见她双目已睁开,静静地听着。十四贝勒胆子壮了,又恢复了往日的伶牙俐齿:“这江山要没有您震着,早就让长毛发匪和各国洋人倒腾完了。您听政二十年,先后教导了两位皇上。照历朝祖宗的规矩,皇上该修园子孝敬您,奉养您颐享天年。当年乾隆爷就曾为孝圣宪皇后建寺修园祝六十大寿。有道是‘无例不可兴,有例不可灭’。既有祖宗成例,就算各位王爷,对修园子的事儿也说不出什么。”
    慈禧猛然大悟,暗暗思忖:对呀,我怎么忘了这个茬儿了?看来这个贝勒还有点脑子。有了这个成例,亲贵中还有哪个敢反对?哪个王爷能像言官们这么不通情理,不体谅我的苦衷呢?她想到这儿心里一宽,刚才看折子的烦恼扫去了一大半儿,看一眼十四贝勒,脸色柔和了些:“十四贝勒,你起来答话。”
    “谢老佛爷恩典。”十四贝勒受宠若惊。他起了身,胆子壮了,嘴也更利落了,说得唾沫飞溅,“奴才常想,老佛爷若是位男身,便是位乾隆爷,您有乾隆爷的英明,也该有乾隆爷的洪福。奴才心里明白,老佛爷一辈子争强好胜,跟乾隆爷一模一样。就拿修园子这事儿来说吧,老佛爷心里想的是替咸丰爷报仇雪恨,争那口气。当年洋人不是烧了圆明园吗?咸丰爷急痛攻心,就此圣体一天弱似一天,终于归天了不是?今儿格儿咱们再照样修一座园子,看洋人还敢不敢动咱们爱新觉罗家的园子?”十四贝勒越说越快,也越说越激昂,刚进殿时的胆怯一扫而空了。
    慈禧听得也动了情,脸色从平和渐渐激动。她回想到当年随咸丰逃亡热河,一路风餐劳碌,说不出的委屈凄凉;又想到同治末年,为了修园子而引起的轩然大波,不由得又是伤心,又是愤慨,眼中不知不觉渐渐浸出泪水……
    十四贝勒看火候已到,咽了口唾沫,趁机说:“如今,言官们又瞎掺合,这个丘逢甲……”听到“丘逢甲”三个字,慈禧不觉一怔,心想:“这个丘逢甲究竟是谁的人呢?是翁同和的?不会呀,翁同和做事一向谨慎。那是谁呢?”此时,殿下又传来十四贝勒的声音:“丘逢甲是丁日昌的学生,刘铭传的膀臂。皇上年轻,最易受旁人的鼓惑,又最是宠信刘铭传……”
    慈禧恍然大悟。她不愿把话说得太透,一挥手:“罢了,你跪安吧。”
    十四贝勒把未说完的半截话咽了下去,颤抖着躬身退出。
    已是午后时分,乐寿堂里阒寂无声。慈禧盘膝坐在御塌上,半天不言语,黑亮的眼睛凝视着前方。淡金色的阳光照在她的脸上,半明半暗,明暗之间勾出极清楚的轮廓:宽阔的额头,挺直的鼻梁,紧闭的嘴唇,显得那么威严、有力。
    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是满洲有名的贵族。据说叶赫部本是蒙古人,姓“土默特”,明朝末年灭了满洲那拉部,占了那拉人的土地,于是冒姓那拉。后来迁居到叶赫河,又改称叶赫部。当年大清龙兴关外,叶赫部是海西四部之首,曾纠合哈达部、辉发部、乌喇部和蒙古科尔沁等九部联军,攻打清太祖努尔哈赤,结果大败而归。据说,叶赫部与爱新觉罗势不两立,叶赫族首领曾发下重誓:族中即使只剩一女子,必灭爱新觉罗氏。传说清朝皇帝从此便立了规矩,叶赫那拉氏的秀女不得选为皇后,选了便会亡国。
    那当然是无稽之谈。太祖高皇后,世宗孝贤后,都是叶赫那拉氏的姑娘,而且还都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皇后哪,慈禧想。她自己却不是皇后,在咸丰皇帝生前只做到懿贵妃,连皇贵妃也没巴结上。慈禧的闺名确是叫玉兰,她的父亲惠徵当过四品官,在徽池太广道任上谢世,留下母子几人,孤苦无依。从水路扶棺回京,竟付不起舟子钱。长江梦回,舟中夜哭,多亏河道总督吴棠帮忙,才得了几十两银子,勉强回了京。这一番变故,家道自然不用说了,有时连吃饭穿衣都接济不上。正赶上咸丰帝即位,大选秀女。玉兰幼年时本已许了人家,这时母亲穷极了,想得几两进宫的赏银,便狠心退了婚送玉兰入宫。也许是天命所归,并非国色天香的玉兰竟被选中了。那年她只有十六岁。
    旗人家的长女自幼管家,玉兰经历了家道败落,更是有心计。进宫十年,几经风浪,竟然在咸丰帝驾崩后,因诞育皇子当上了太后,又联合恭亲王夺取了朝政大权。
    慈禧暗暗感慨:弹指一挥间啊,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已到了撤帘归政的时候,眼看大权即将旁落。想到这儿,她小声叨唠:“翅膀长硬了,就该飞走了。飞吧,看你能飞多远?还能飞出我的手心儿?”慈禧咬着细碎的白牙,站起来沉着地踩着花盆底儿:“小李子,你记着提醒皇上,等过来的时候把乾隆爷的奏事匣子拿来,我要看看。”
    李莲英不解地看看慈禧,垂手应答:“喳!”
    皇帝看折,在宫里通常是在两处地方:或是养心殿西暖阁,或是在慈禧寝宫长春宫后殿西室的书斋,名为猗兰馆。现在到了园子里,就近在乐寿堂西边的玉澜堂读折。李莲英亲自引导入座。光绪战战兢兢揭开紫檀书案上的黄匣子,只见里面放着一叠黄丝绦束着的文件,朱笔墨迹苍然古旧,日期是乾隆二十六年。
    趁光绪看折子的时候,慈禧呆呆地望着窗外的玉兰树,想起自己的大半生。
    日子过得真快。慈禧恹恹地想。当初满头瀑布般的青丝乌发,如今已悄悄地白了不少。虽然她每天都让梳头的李莲英把几径白发用发簪藏好,但毕竟掩不住了。院中的玉兰却开得正艳,朵朵白花象玉雕的酒杯,盛满春天的浓酒。那是青春时光才能享用的好酒啊。自己的青春在宫廷权谋中不知不觉就过去了。秉政时,每天五更早朝,然后就是批本办事,有时还要连夜召见,日子排得满满的,倒也没什么。可现在……她转脸看看西边的玉澜堂,心中泛起无限惆怅。现在,宫廷重心已经交给年轻的皇上,漫漫长日更难打发了。唉,皇上,年轻人的日子多么好啊。
    玉澜堂的殿下烧着龙涎香,微甜的香气熏得人恬然欲醉。少年皇帝坐在一旁,低头看着奏折。他的眼睛在折子上,心却突突乱跳。丘逢甲和言官们上奏折反对修颐和园,照太后老佛爷的脾气应该是勃然大怒。今天却只让自己看先祖的折子。这是什么打算呢?他心里迷迷糊糊的,折子一点没看进去,额头上只管浸汗。
    李莲英熟悉光绪看折子的规矩,连忙亲手捧上四碟精致宫点,又沏好了一壶蜂蜜桂花茶。清香的茶烟袅袅飘散,光绪望着淡绿茶烟,默默地发愣。
    突然,一个低缓而威严的声音传来:“折子看完了吗?”光绪回过头,猛然看到慈禧已走进来,脸板得象冰。光绪心里一哆嗦,连忙跪倒:“回皇额娘的话,这个折子,儿臣没看懂。”
    “你再看看乾隆爷的上谕,”慈禧说着,伸出长长的指甲套,将一个金漆封匣递给皇帝。
    光绪接过来,取出黄绫包着的谕旨。这次他强迫自己认真看下去。这份上谕不是军机处发的平常旨意,而是御笔亲写的《御制万寿山昆明湖记》。下面的朱红钤记是乾隆十六年,正是孝圣宪太后六十庆典的时候。光绪心中一动,连忙细看,眼前猛然跳过一行字:“则以今年恭逢皇太后六旬大庆,建延寿寺于山之阳……”御笔之下还有一条补记:“万寿山清漪园成于辛巳”,也就是说,清漪园自乾隆十四年营造,到乾隆二十六年才建成,前后共花了十二年。他不禁看了慈禧一眼,只见慈禧微合双目,脸容似笑非笑,似怒非怒。
    片刻,慈禧又说话了:“这回看懂了吗?要是看懂了,就说给我听听。”少年皇上沉吟一下,说:“皇额娘,这个上谕说的是,当年高宗为孝圣宪皇后建寺修园,祝祷六十大寿的事儿。”慈禧一笑:“你再细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乾隆爷是我大清的一代英主,侍母又最孝。乾隆十六年是孝圣宪皇后六十万寿,高宗为了替老太后上寿,选中了西郊的清漪园……”光绪沉思着,边想边措辞。
    慈禧点点头,脸上的神色舒展些了。光绪打叠精神说下去:“清漪园是前明的圆静寺,园中的湖本来叫西湖,石子山叫瓮山。乾隆爷在太后万寿节前几年就下了旨,把瓮山前的芦苇荒草锄净,将西山玉泉山的水引到湖里,又在瓮山阳坡修了大报恩延寿寺。乾隆爷在谕旨中说明:赐湖名为昆明湖,是‘景仰放勋之迹,兼寓习武之意’;改瓮山为万寿山,‘则以今年恭逢皇太后六旬大庆,建延寿寺于山之阳之故’。”光绪说到这儿,不禁看了慈禧一眼,只见慈禧微张双目,舒舒坦坦地靠在云龙捧寿的明黄缎子引枕上,嘴角吣着微笑。
    看光绪的话停了,她又笑吟吟地问:“后来怎么着了呢?皇帝当了也有十六年了,看个上谕,也要说得有头有尾的才好。”
    光绪暗暗发慌,只得接着说:“后来,御史言官上书劝荐高宗,都让乾隆爷驳了。说以孝制天下,太后诞育圣躬,为天下养,皇帝自应承天报恩。如今——儿臣也该报恩。”
    
2022,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