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寒门状元不抛妻 第十二章:边城扎根暗蓄势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822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平阳县衙,比想象中更为破败。
土坯围墙多处坍塌,门楣上的漆皮剥落殆尽,露出朽木的本色。院内杂草丛生,仅有的几间廨舍窗纸破烂,在寒风中呜咽作响。空气中弥漫着尘土与霉烂混合的气味。
所谓的“县丞宅”,不过是衙署后院两间低矮的土屋,屋顶漏光,四壁透风。苏婉抱着仍在低烧的安安,站在门口,望着屋内积尘的土炕和破旧桌凳,一时默然。
林烨放下行李,抬手拂去门楣上的蛛网,转身对苏婉笑了笑:“虽简陋,总算有个遮风挡雨之处。收拾一番,便能住人。”
他的镇定感染了苏婉。她将安安小心放在院中一块还算干净的石板上,挽起袖子:“相公说得是,我这就收拾。”
没有帮手,没有时间哀叹。夫妻二人即刻动手,清扫蛛网尘土,修补窗纸,用带来的被褥铺好土炕,又寻了些干草塞住墙壁缝隙。忙碌半日,总算将这陋室整理出些许模样。
安安喝了药,在暖和的炕上沉沉睡去。苏婉煮了一锅稀薄的米粥,就着带来的咸菜,便是抵达平阳后的第一餐。
饭间,林烨道:“明日我便去前衙点卯,熟悉公务。婉娘,家中一切,辛苦你了。”
苏婉摇头,目光扫过这虽陋却已被她收拾整齐的小屋,轻声道:“有家在,便不辛苦。”
翌日,林烨换上虽旧却浆洗干净的青袍,步入前衙。县衙内更是冷清,只见几个胥吏围在炭盆旁取暖,见他进来,懒洋洋地起身,敷衍地行礼。
“下官林烨,新任县丞,前来拜会县令大人及诸位同僚。”林烨拱手,语气平和。
一个留着山羊胡、眼珠乱转的干瘦老者上前,似是胥吏头目,皮笑肉不笑地道:“原来是林县丞到了。不巧,王县令前日下乡巡视春耕,尚未回衙。县衙公务,暂由老夫——刑名师爷周文,与几位书吏打理。”
林烨心知肚明,什么下乡巡视,多半是给他这贬官来的“县丞”一个下马威。他也不点破,只道:“既如此,便有劳周师爷将近年县内钱粮、刑名、户籍册簿取来,容下官熟悉一二。”
周师爷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讥诮,嘴上应着:“应当,应当。”却磨蹭了半日,才命人搬来几摞布满灰尘、杂乱无章的册簿。
“林县丞有所不知,咱这平阳县,地瘠民贫,赋税难征,文书往来也简单,没什么好看的。”周师爷掸着袍子上的灰,“您一路劳顿,不如先歇息几日?”
林烨不为所动,拂去册簿上的积尘:“无妨,既在其位,当谋其政。”他当即在冰冷的值房内坐下,一本本翻阅起来。
这些胥吏见状,交换着眼色,也不再理会,自顾取暖闲聊。
册簿记录混乱,漏洞百出。赋税征收数额与存根时常对不上,刑名案卷多有缺失,户籍册更是多年未更新。林烨看得仔细,将疑点一一记下,心中冷笑,这平阳县虽小,水却不见得浅。
傍晚归家,苏婉已用旧布勉强做了窗帘,桌上摆着热腾腾的杂面饼和一小锅菜羹。虽清苦,却有了烟火气。
“今日如何?”苏婉边盛饭边问。
“胥吏滑头,公务废弛。”林烨简略道,拿起饼咬了一口,赞道,“婉娘手艺越发好了。”
苏婉知他报喜不报忧,也不多问,只将菜羹往他面前推了推。
夜间,油灯下,林烨将日间所记疑点与在京中查到的线索对照。平阳县虽小,却是西北粮道的一个节点。账目混乱,是否也与此有关?
接下来的日子,林烨每日准时点卯,埋首于故纸堆中,对胥吏的怠慢阳奉阴违视若无睹,只偶尔就账目不清之处询问周师爷,问题皆在关键,弄得周师爷支支吾吾,额角见汗。
他不再坐等胥吏送来文书,而是亲自去架阁库翻找。库房阴暗潮湿,档案堆积如山,他却乐得清静,一边整理,一边寻找蛛丝马迹。
这日,他在一堆废弃的驿丞文书下,发现几本破损的边境互市记录,时间恰是洪元二十一年前后。记录残缺,却隐约可见当时经由平阳运往边境的粮食数量,远超本地消耗与正常互市所需。
他心跳微微加速,将这几本残册小心收起。
归家时,见苏婉正在院中一小块空地上翻土,安安裹得严实,坐在一旁玩着石子。
“婉娘,这是?”
苏婉抹了把额角的汗,笑道:“开春了,我想试着种些菜。总靠买,花费太大。这土虽贫,勤施肥水,总能长出些东西。”
夕阳余晖映在她沾了泥点的侧脸上,泛着柔和的光泽。不过半月,她已褪去初来的惶惑,眉宇间是适应后的坚韧与平静。
林烨心中触动,也挽起袖子:“我来帮你。”
夫妻二人一同翻土,安安在一旁咿呀学语。小小的院落,竟有了勃勃生机。
夜里,林烨将新发现的互市记录与脑中线索串联。或许,这偏僻贫瘠的平阳县,并非死地,而是一个能让他避开京城耳目、暗中查证的关键所在。
他铺纸研墨,开始起草一份给赵文渊的密信。不能通过墨香斋,需另寻稳妥途径。他想起分别时韩奎校尉所言,边军中有驿道可通消息……
信写成,他以蜡封好,藏于枕下。
窗外,边城的月,清冷而明亮。
扎根于此,静待风起。这盘棋,远未到终局。
作者闲话:
感谢读者大大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