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寒门状元不抛妻 第十三章:暗渡陈仓密信传。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901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平阳县的春天来得迟,风沙依旧凛冽,只是风中偶尔夹杂了一丝若有若无的土腥气,暗示着冻土正在悄然松动。
林烨的日子表面平静如水。每日准时点卯,处理些无关痛痒的琐碎公文,面对周师爷等人若有若无的排挤与敷衍,他只作不知,态度谦和却疏离。多数时间,他依旧泡在昏暗的架阁库里,将那些堆积如山、无人问津的陈年旧档逐一整理、归类。在胥吏们看来,这位贬官来的县丞,要么是认命了,要么就是个不通世故的书呆子。
唯有回到那两间简陋的土屋,看着被苏婉打理得井井有条的小院——新翻的菜地已冒出些许绿芽,窗台上用破瓦罐养着的野花也有了生机,他的心才真正落定。安安的病早已痊愈,小脸恢复了红润,在院子里蹒跚学步,咿呀学语,成了夫妻二人最大的慰藉。
这日,他正在库房深处核对一批十年前的粮仓出入记录,指尖在一卷磨损严重的《平阳驿承发文书备要》上停住。这并非正式账册,而是驿站往来文书的摘要副本,记录简略,却透露出不寻常的信息:洪元二十二年冬,有数批标注为“军械”的物资,在非正常时段,持非标准勘合,频繁过往平阳驿,目的地模糊,接收方不明。
军械?平阳并非边防重镇,何来如此频繁的军械过境?且手续蹊跷。
他不动声色,将这卷文书与其他几份看似无关的驿道维修记录、地方采买清单归拢到一处。这些零碎信息,在他脑中渐渐拼凑出一条模糊的路径——某些物资,或许假借各种名目,正通过平阳这个不起眼的节点,悄然流动。
时机到了。他不能再等。
夜深人静,确认苏婉与安安已然熟睡后,林烨于油灯下,取出一张特制的薄韧棉纸,以细笔蘸取早已磨好的浓墨,开始书写。他没有提及具体官职姓名,只以隐语将平阳驿发现的异常物资流动、时间规律、以及其与记忆中京城漕运款项的潜在关联,扼要陈述。最后,他提到边军粮饷拖欠、冬衣不足的现状,暗示若有人暗中囤积或转运军资,恐对边防稳定不利。
信极短,字迹细如蚊足,却信息量巨大。写毕,待墨迹干透,他将棉纸反复折叠,直至成指甲盖大小,再以蜡紧密封好,形成一枚光滑坚硬的蜡丸。
如何送出,是关键。平阳县内鱼龙混杂,他信不过任何人。他想到了韩奎。边军斥候,自有传递消息的隐秘渠道,且韩奎为人豪爽仗义,曾出手相助,或可一试。但如何联系上他?
翌日,林烨以体察民情为由,带了名老实的本地差役,前往县城唯一的集市。集市嘈杂,充斥着边地特有的粗犷气息。他状似随意闲逛,目光却留意着可能与边军有关的人或物。
在一处贩卖皮货的摊前,他停下脚步,与摊主攀谈,问些皮子成色、价格,似是对给家人添置冬衣感兴趣。交谈间,他貌似无意地提起:“前日入城时,幸得一位韩奎校尉相助,不知这位韩校尉的驻防地离此多远?若有机会,当当面致谢。”
那皮货摊主是个满脸风霜的汉子,闻言打量了林烨几眼,含糊道:“韩校尉?可是虬髯那个?他们斥候营行踪不定,俺个卖皮子的,哪晓得这些。”
林烨不再多问,买了张普通羊皮便离开。他知道,话已递出,若韩奎或其部下在此有眼线,自会知晓。
果然,两日后傍晚,林烨散衙归家,行至离县衙不远的一条僻静小巷时,一个穿着普通百姓衣服、却身形精干的汉子快步跟上,低声道:“林大人留步。”
林烨驻足,警惕侧身。
那汉子拱手,露出一个憨厚笑容:“小的是韩校尉麾下弟兄,奉命在左近公干。校尉听闻大人问起,特让小的捎个话,他一切安好,谢大人挂念。”
林烨心领神会,目光扫过左右,迅速将袖中蜡丸递过,声音压得极低:“有劳兄弟将此物转交韩校尉,就说…是故人托付,关乎边塞安宁,万分紧要。”
那汉子神色一凛,接过蜡丸,入手便知非同寻常,郑重收入怀中贴身口袋:“大人放心,必送到校尉手中。”说罢,不再多言,转身融入昏暗巷陌,消失不见。
林烨站在原地,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心脏在胸腔内沉沉跳动。这一步,踏出去便再无回头路。他将身家性命,乃至扳倒奸相的微弱希望,都系于这枚小小的蜡丸之上。
回到家中,苏婉正就着灯光缝补他的旧袍,见他归来,抬眼温柔一笑:“回来了?灶上温着粥。”
安安跑过来抱住他的腿,仰着小脸:“爹爹,安安今天学会写”安”字了!”
林烨弯腰抱起儿子,感受着那软糯身体传来的暖意,心中的激荡渐渐平复。他走到苏婉身边,看着灯下她恬静的侧影,轻声道:“婉娘,或许不久,我们会离开这里。”
苏婉穿针的手顿了顿,没有抬头,只轻轻“嗯”了一声,继续着手里的活计,仿佛这只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她的平静,是对他最大的信任与支持。
林烨知道,密信一旦送出,京中必有反应。或是转机,或是更大的风暴。
他如今能做的,便是在这边陲小城,继续扮演好一个安分守己的贬官,暗中积蓄力量,等待那不知何时会到来的波澜。
夜色笼罩下的平阳县,万籁俱寂,唯有风声呜咽,如泣如诉。
山雨欲来风满楼,而这风,已自这偏僻角落,悄然吹向千里之外的京城。
作者闲话:
读者大大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