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新帝登基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476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皇上驾崩的消息传遍京城,哀恸笼罩着整座城池。按礼制,太子赵奕需守孝三日,而后登基称帝。
    这三日,沈彻几乎未曾合眼。他一边要协助赵奕处理皇上的丧仪,安抚内外;一边要防备可能出现的异动——尽管太子之位早已稳固,但皇权交替之际,任何微小的波澜都可能掀起惊涛骇浪。
    王修率领的京畿卫加强了京城的戒备,苏笔吏则坐镇户部,确保钱粮供应无虞。沈彻自己则日夜守在东宫,随时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赵奕虽沉浸在丧父之痛中,却也没忘了肩上的责任。他听从沈彻的建议,在守孝期间召见了几位核心大臣,稳定朝局;同时派人快马加鞭通知北境的萧策将军,确保边防无虞。
    三日期满,登基大典如期举行。
    太和殿前,百官肃立,旌旗飘扬。赵奕身着十二章纹的龙袍,一步步走上丹陛,接受传国玉玺。当司礼监太监高唱“新帝登基,百官朝贺”时,山呼海啸般的“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响彻云霄。
    沈彻站在群臣之首,与其他几位辅政大臣一同跪拜,声音沉稳有力。他看着龙椅上那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心中感慨万千。
    从最初那个不起眼的吏部小吏,到如今权倾朝野的太子少保;从借刀杀人扳倒张启年,到辅佐赵奕登上九五之尊,这一路走来,步步惊心,却也步步扎实。
    登基大典后,新帝赵奕颁布了第一道圣旨——尊先帝遗诏,以沈彻为内阁首辅,兼管户部,晋封安国公,食邑三千户。
    内阁首辅,是大雍朝文官的最高职位,辅佐皇帝处理朝政,权倾朝野。沈彻以三十岁的年纪获此殊荣,创下了大雍朝的纪录。
    朝野上下,无人不服。这些年,沈彻的才干与手段,所有人都看在眼里。有他辅佐新帝,是朝廷之幸,百姓之幸。
    沈彻接到圣旨,并未表现出过多的欣喜,只是平静地跪拜谢恩。他知道,这既是荣耀,也是沉甸甸的责任。新帝初登大宝,根基未稳,朝堂内外暗流仍在,他肩上的担子,比以往更重了。
    成为内阁首辅后,沈彻搬进了位于皇城附近的首辅府。府第虽不及安国公府奢华,却更靠近权力中心。每日清晨,他都会第一个抵达内阁,处理堆积如山的奏章;傍晚,又会最后一个离开,将处理结果呈报给新帝。
    赵奕对他极为信任,几乎事事都与他商议。无论是官员任免、钱粮调拨,还是边防军务、民生政策,都对他言听计从。
    “沈爱卿,”这日,赵奕在御书房召见沈彻,递给他一份奏折,“这是江南巡抚递上来的,说今年江南水灾严重,请求朝廷拨款赈灾。你怎么看?”
    沈彻接过奏折,快速浏览一遍:“皇上,江南水灾年年有,但若想根治,仅靠赈灾远远不够。臣以为,应一方面拨款赈灾,安抚百姓;另一方面,派专人前往江南,疏浚河道,修建堤坝,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赵奕点头:“爱卿说得有理。只是派谁去合适?”
    “工部尚书钱大人熟悉水利,且为人正直,可担此任。”沈彻推荐道。
    赵奕准了。沈彻又道:“皇上,水灾过后,恐有瘟疫。臣已让太医院准备了药材,可随赈灾队伍一同前往江南。”
    “爱卿考虑周全。”赵奕赞许道,“有你在,朕便放心了。”
    沈彻躬身道:“为皇上分忧,是臣的本分。”
    君臣二人相谈甚欢,气氛融洽。沈彻知道,赵奕此刻对他的信任,是发自内心的。但他也清楚,这种信任,需要小心翼翼地维护。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帝的统治逐渐稳固。在沈彻的辅佐下,大雍朝呈现出一派国泰民安的景象——吏治清明,国库充盈,边防稳固,百姓安居乐业。
    沈彻的声望,也达到了顶峰。民间甚至流传着“天下事,问安公”的说法。
    这日,沈彻处理完公务,走出内阁,已是深夜。月色皎洁,洒在皇城的琉璃瓦上,泛着清冷的光。
    他抬头望了望皇宫深处那座灯火通明的宫殿,那里住着大雍朝的最高统治者,也是他一手辅佐起来的君主。
    沈彻的眼神深邃,嘴角勾起一抹难以捉摸的笑容。
    他知道,自己已经站到了权力的顶峰。但这顶峰之上,是否还有更高的地方?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