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权倾朝野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611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沈彻身为内阁首辅,权倾朝野,却始终保持着清醒。他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因此行事愈发谨慎,从不居功自傲。
每日议政,他总是先倾听其他大臣的意见,再提出自己的看法,从不独断专行;面对皇上的赏赐,他也大多婉拒,只说“臣所做一切,皆是为了大雍”。
这种谦逊让赵奕愈发信任他,也让朝臣们对他心生敬佩。连那些最初对他抱有敌意的老臣,也渐渐认可了他的能力与品格。
然而,树大招风。沈彻的权势还是引起了一些人的忌惮,尤其是那些试图通过旁门左道上位的官员。
这日,都察院的一位御史突然上奏,弹劾沈彻“培植党羽,安插亲信”,列举的证据是王修、苏笔吏等人都是沈彻一手提拔。
赵奕看着奏折,眉头微皱,却并未动怒。他将奏折递给沈彻:“沈爱卿,你怎么看?”
沈彻接过奏折,快速浏览一遍,平静地说:“皇上,王修、苏笔吏等人确是臣所举荐,但臣举荐他们,是因为他们有才干,能为朝廷做事,而非因为私交。若皇上觉得他们不合适,臣愿即刻将他们调离要害部门。”
他的坦然让赵奕放下了心。赵奕笑道:“沈爱卿多虑了。朕还不至于如此不明事理。王修在兵部、苏笔吏在户部,都做得很好,这都是沈爱卿举荐得人。”
说罢,赵奕当场斥责了那位御史“捕风捉影,诬陷忠良”,将其贬为地方推官。
此事过后,再无人敢轻易弹劾沈彻。但沈彻却从中嗅到了一丝危险的气息——皇上虽信任他,却也难免会在意“党羽”二字。
他开始有意识地疏远王修、苏笔吏等人,公事公办,私下里绝无往来。同时,他还主动举荐了几位与自己无甚交情、却有真才实学的官员,让他们进入权力核心。
这些举动,让赵奕对他更加放心。
随着国家日益安定,赵奕开始着手解决一些遗留问题,其中最棘手的便是藩王割据。大雍朝的藩王手握兵权,割据一方,虽表面臣服,实则对中央政权构成了威胁。
“沈爱卿,藩王尾大不掉,已成朝廷心腹大患。朕想削藩,你觉得可行吗?”赵奕在御书房询问沈彻的意见。
沈彻沉吟片刻:“皇上,削藩势在必行,但需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藩王势力盘根错节,若强行削藩,恐引发叛乱。”
“那依爱卿之见,该如何做?”赵奕问道。
“先削其兵权,再收其财权,最后逐步将其召回京城,置于朝廷掌控之下。”沈彻道,“可先从实力较弱的藩王下手,杀鸡儆猴,让其他藩王不敢轻举妄动。”
赵奕点头:“爱卿说得有理。此事便交给你全权负责。”
“臣遵旨。”
沈彻领命后,开始着手削藩。他先从江南的一位藩王入手,以“贪墨赋税”为由,削去其兵权,改任闲职。那位藩王实力较弱,不敢反抗,只能乖乖从命。
首战告捷,沈彻又将目标对准了川蜀的藩王。这位藩王实力较强,且素来骄横,得知朝廷要削其兵权,当即扬言“要进京面圣,辩明是非”,实则暗藏反心。
沈彻早有准备,他一边派使者安抚,麻痹对方;一边暗中调遣萧策的北境军南下,扼守川蜀要道。
当川蜀藩王率领亲兵北上时,被早已等候多时的北境军拦截。藩王见势不妙,试图反抗,却被萧策当场擒获。
此事震动朝野。其他藩王见朝廷动了真格,又有萧策的大军威慑,不敢再有异动,纷纷主动交出兵权,接受朝廷的安排。
削藩成功,沈彻的声望再上一层楼。百姓们称赞他“有安邦定国之才”,朝臣们则尊称他为“国之柱石”。
赵奕也对他愈发倚重,甚至在一些小事上,也会征求他的意见。
这日,赵奕在御花园设宴,款待沈彻。酒过三巡,赵奕屏退左右,笑着说:“沈爱卿,如今国泰民安,藩王归顺,这都是你的功劳。朕想给你加官进爵,却不知该赏你什么才好。”
沈彻放下酒杯,躬身道:“皇上,臣所求,唯有大雍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若皇上真要赏赐,便请皇上多体恤民情,轻徭薄赋,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赵奕看着他,眼中满是赞赏:“好!沈爱卿心系百姓,朕心甚慰。朕便依你所言,减免全国赋税一年!”
“皇上圣明!”沈彻叩首道。
月色下,君臣二人相谈甚欢,仿佛回到了最初在听风阁见面的日子。
但沈彻心中清楚,他们早已不是当初的三皇子和小吏。如今的他们,一个是九五之尊的帝王,一个是权倾朝野的首辅,彼此之间,既有信任,也有试探,更有一道无形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