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六梦里不知身是客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3226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她的心四处飘荡,偌大的城市,难道找不到她生存的空间?她不再为公司卖命,在这个高消费城市,无人依赖,没有资本生存,自由也无意义。她辞职后寻求各种生意机会,她要找到让自己生存下去的路。
    有一天,她路过华强北的某个大楼,看见外面打的标志,大楼里面有新开张的艺术品市场招商,她好奇地走进去问,一间小商铺要租金三千块。艺术品正好是她喜爱的行业,专业也对口,她盘算自己还有些存款,打算租一间开画廊。碰巧,过去香港老板的广告公司同事,一位香港灯光师;周末来深圳,打电话给她一起喝茶,灯光师对她印象不错,如果来深圳会顺便找她喝茶聊天。很多香港人都是在深圳找女人,周末过来相聚,灯光师和他的朋友们,都在深圳有各种女友。陆忆青只想着做生意,她对男人不信任,也十分挑剔,深圳太多女人,找个男友,如同大海捞针,她不想浪费时间在男人身上。她同灯光师聊到开画廊的事,他想和她一起开,于是他们各投资一半,她去广州进货。一间画廊就这么开起来了。
    画廊开张,她经常要出去进货,需要请一位销售员,画廊的生意勉强应付开销。招聘广告打出去以后,一位长得像新疆人的女人来应聘;她大约三十岁左右,长脸上五官突出,高鼻梁皮肤白,身材苗条,一头长发。她来自北方,叫刘迪娜,刚到深圳不久,急需工作,她的背景是中专英文专业。陆忆青几乎没有任何考虑就给了,第一个来应聘的人,一份清闲没有压力的工作。刘迪娜搬到了陆忆青的城中村出租屋,两室一厅,陆忆青在生活上粗线条,不太计较小事,两人各居一室,也没有什么矛盾。
    陆忆青的画廊对面,是台湾夫妇租的柜台卖首饰,台湾女人销售能力非一般人可比,爱漂亮的陆忆青不得不经常买她的耳饰。台湾女人的生意旺盛,她的老公是一个戴眼镜,话不多的男人。
    中午时刻,通常客人不多,台湾女人依旧卖力的推销,不放过任何路过她柜台的任何女人,陆忆青暗中佩服她。一次,刘迪娜出去吃中午饭,很长时间都没有回来,陆忆青有些着急了,终于等到下午,她才回来,嘴上还带着油。
    “你中午去吃个快餐,能吃几个小时,有想过我一个人在这里,也需要吃饭上厕所吗?”陆忆青忍不抱怨。
    “不好意思,今天真是特殊情况,下次中午不出去了。”刘迪娜找水喝。
    “你怎么脸蛋红彤彤的,喝酒了吗?”陆忆青疑神疑鬼的问。
    “小声点!”刘迪娜拉着陆忆青往里面走,“老实告诉你,台湾女人的老公请我去吃高级日料,喝了清酒,我第一次吃日本高级餐,日本酒真好喝。”刘迪娜开怀得意地承认。
    “原来这样,我是不会说出去的,没事了,我到楼下吃碗米粉。”陆忆青转身离开。
    陆忆青看着对面柜台,台湾女人还在满脸堆笑,招呼着每个路人,想要多卖一副耳环,老公却请隔壁女店员,去吃昂贵的日本料理。陆忆青只能叹口气;拼命做事业的女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老公,为别的女人花钱那么轻松。她对男人本性似乎已经看清,对爱情这种东西,愈加不抱幻想。
    自己创业比打工困难得多,这是她为自由付出的代价。画廊的生意勉强维持,香港灯光师看画廊不赚钱,本来想赚点外快,补贴他在深圳与女人鬼混的费用;几个月不见收益,男人总是识时务的,何况只是普通朋友关系,开始撤出投资,留下她独自经营。房租贵,生意难以维持,陆忆青正在发愁。正好有个女客人,她在蛇口经营工艺品店,她告诉陆忆青,蛇口的画廊生意比华强北好做,那里外国人多。
    刘迪娜听到外国人多,对这个主意很兴奋,她不断催促陆忆青去蛇口考察。于是陆忆青和刘迪娜坐大巴到了蛇口,一个叫碧波中心的大楼,一楼有几家卖工艺品的店,靠马路也有古玩店,里面灯光暗淡,陌生人完全不知道里面有店铺。一楼靠马路有家香港连锁超市,卖的都是外国货,老外经出入超市多,看似生意旺盛。二楼是一家电影院,大楼外面还有潮汕人开的小超市,通常靠换外币赚钱,也有烟酒。大楼后面是酒吧街,白天无人,晚上却热闹喧哗。
    大楼里面的一楼,有家很小的店面在出租,房租比华强北要便宜一半。出租店铺的老板,原来就是到华强北告诉陆忆青,蛇口好经营的那位女客人。陆忆青在她的劝说下,没有犹豫,当场拍板定下来,开始了一场不可逆转的冒险。
    她的画廊搬到碧波大楼,一间狭窄不过六平方米的底层店铺,靠近大楼的大门,金钱压力比华强北要小很多。陆忆青搬家到了蛇口工业区,在一个叫花果山的老社区,租了一套两室一厅的公寓,她和刘迪娜各住一间,新生活就此开始,新的忙碌周而复始……
    时间在忙乱中,悄然而逝,新开店搬家,要花很多时间去整理。她自从搬到蛇口,几个月没有去华强北;偶然一天路过华强北,路人依然行色匆匆,那里的艺术市场已经倒闭,改成了女人世界卖服装。华强北成为全国最出名的电子批发市场,与艺术完全没有半点关系,或许华强北的命运就是商业批发,艺术这样的小众生意无法在拥挤的批发街生存,高雅与批发市场向来是两个方向。
    每当她坐在公交车上,看到路边的空地,被一栋接一栋的建筑所填满,如同幼苗被施灌篮了高效肥,瞬间地成长。这座城市成为到处反射着,玻璃幕墙蓝光的水泥森林。幸而热带宽大肥厚的绿植,可以吸收这些现代化玻璃光,桃红的杜鹃花,围墙上的金银花,古老的榕树,使这座外星人一样的城市,多了一份人间气息。
    八十年代,世界科技进步诞生了微软,摩托罗拉,IBM个人电脑,全球化的兴起。深圳成为经济特区,依靠香港的特殊地理位置,到了九十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全球化快速发展。深圳一夜之间从小渔村变成大城市,全国各地人潮汹涌的打工大军,都到深圳来寻找机会。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广告牌四处都是,建筑工人日夜建高楼,工厂的机器也是昼夜不停地开动,为成为世界工厂奠定了基础。
    “三来一补”是改革开放初期创立的一种企业贸易形式,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与“补偿贸易”,是由外商提供设备、原材料、来样等,由中方提供工地、厂房、劳动力,按照外商要求组织生产、加工装配,全部产品外销,中方收取加工费的一种贸易方式。
    据深圳档案馆资料:1993-1994年,“三来一补”贸易在深圳的发展到达顶峰阶段,1994年,深圳“三来一补”企业数量占全省的1/3,累计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的48%,出口总额、就业人数、工缴费结汇均占全省的40%左右。这充分说明,在特区经济发展初期,“三来一补”贸易为深圳带来了“第一桶金”。
    深圳周边分布大量加工厂,打工人口红利,让这座城市年轻,充满活力,一座现代化新城市,瞬间从渔村冒出来。打工人的青春血泪构建了这座城市,而他们的未来,却不知所向。像巨大洪流冲过来,退潮的时候,却没有多少东西留在沙滩上。大部分人的命运,顺流而下,又被冲散到什么地方。
    南油服装工业区连接着蛇口,好几栋大楼,都是做出口服装加工。欧美国家的服装大部分在深圳附近生产,南油服装工业区,聚集了大量的服装加工厂,很多都是江浙沪一带的人在经营,工人也是江苏浙江过来的多。
    有一次,陆忆青去找工厂区的服装设计师,想要买几件,便宜好看的外贸衣服,晚上九点厂门大开,黑压压的人群,大约几百人,鱼贯而出,大部分是年轻的女工,远看过去像灯光下的蚂蚁在密集地移动。
    她进去其中的一栋大楼,厂房里空无一人,上百台缝纫机,只有她的设计师朋友还在加班,她是从浙江过来的。陆忆青不记得买了什么衣服,设计师说自己是有机会去巴黎工作的,亲戚在法国,还是选择在深圳创业。后来她们很少联系,她也不知道设计师的下落,只记住了密集的人群,在黑暗中走出厂区的瞬间。九十年代的深圳有多少个这样的厂区,多少这样的人群,沸腾的九十年代,充满汗水与泪水,多少像蚂蚁一样的工人,进进出出,穿梭在这平地而起的超级现代化森林,不知道他们如今可曾安好?
    深圳是全国各地人的冒险家乐园,而蛇口成了外国人的淘金聚集地。九十年代的蛇口聚集了可观的外国公司,航运公司,石油公司,还有各种外资工厂的管理人员,蛇口所处码头区,外国人源源不断……来自世界各地。开发南海的石油工人,船务,海运,各色各样的人。夜晚的酒吧一条街,光怪陆离,人声鼎沸,川流不息,聚集了外国人与穿着性感的各地女人,仿佛置身于国外。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