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赴任安北 第十一章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773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在雷霆手段处理几个里正和村长后,没人再把这个二十来岁的,脸上连胡子都没有的男子当成好哄的奶娃娃,县衙所有政令被扎扎实实的推行。
几项政令的钱款全部都从抄没家产中取用,每日公布进度,所有安北县人都知道今天哪几个人当了差役,哪些人被下了大狱,哪些人被平反,哪些人被砍头,经由县衙前面的告示栏,被里正和村长带到安北县角角落落。
六道政令,实施起来一个比一个难,韩宗昭思来想去,决定先征集修路修桥的人,每日结清工钱,这才让修路的事先做起来,毕竟安北县的百姓太穷,见第一天干活的果然拿到十文钱回家,第二日便有不少人蜂拥而至。
从年过六十的老人到年仅七岁的幼童,不分男女长幼,安北县百姓几乎是倾巢而出,这是韩宗昭没料到的局面,县衙门口负责登记的吴忠一度被人群挤到呼吸困难。
老百姓来得太早,有不少人是连夜走山路赶过来的,差役来报的时候韩宗昭和梁清则正在吃早饭,闻讯俩人连忙放下碗筷往外跑,密密麻麻的人群让夫夫俩愣在当场。
韩宗昭见状,连忙吩咐何泽带梁清则去后衙,梁清则不肯,他也只好吩咐何泽盯紧点,如果情况不对就是用扛的也要把梁清则扛到后衙。
现在请镇北军来维持秩序是赶不及了,韩宗昭让梁信敲响了县衙门口的鸣冤鼓。
“咚,咚,咚,咚。”
听到鼓声,人群慢慢安静下来,韩宗昭站在县衙前,看着密密麻麻的人群,深吸一口气,“诸位乡亲父老,在下韩宗昭,乃安北县县令,之前韩某想的不周全,修路修桥是个力气活儿,且有危险,故而只要十五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的青壮男子。
大家稍安勿躁,安静,安静,除了修路修桥,县衙还要修葺县学、疏通河道、修建房舍,还要种植新的作物,每一项都要人手,种作物县衙也会发放工钱。
幼童都可以入县学读书,不收束脩,年二十以下都可以来县学,也不收束脩,乡亲们,咱们安北县百废待兴,要做的活儿很多,诸位不用急于一时,韩某深受皇恩,在赴任前曾与圣上说,定要让安北的百姓吃得饱饭、穿得上衣、读的起学。
乡亲们,请听韩某一言,不要急于一时,衙门招工不会只有近日,年十五到年四十的汉子可登记修桥修路,妇人可登记做饭洗衣,长者和幼童请先回家。”
里正和村长也趁着在场的老百姓静下来的时候帮忙劝说,也是他们的疏忽,只想着趁农闲让村里人能攒些银钱,忘了每日十文是多大的诱惑,连他们自己都想去干,更别说其他人了。
尽管还是有些小骚动,但是,在几方联手的情况下,老百姓到底还是相信了韩宗昭的话,毕竟,昨天那十文钱他们实打实的看到了。
即便有规定,却还是有不少人想钻空子,韩宗昭不得不抽调一部分人核查户籍,同时定下一人造假全家清退的规矩才勉强制止。
县学破败不堪,也不知道有多久没有修缮过,别说安置偏远村子的学子,就是想找个不漏雨地方都难。
韩宗昭一边请工匠修缮县学,一边将自家买的一套宅子简单收拾了一下,买了些桌椅床榻之类的放进去,暂时当成学堂。
县学就读免除束脩的政令已经发布超过十日,却没人来,韩宗昭也不急,对老百姓来说,能够读书是做梦都在想的美事,可面对不收束脩就能读书的好事,大家根本不敢相信。
县里仅有的几位教书先生也不希望县学能开起来,明里暗里说了不少阴阳怪气的话,韩宗昭听到了也只是笑笑,没多说,他给几位先生都递过帖子,想请他们来县学教书,他们不肯来,找了很多奇奇怪怪的借口,韩宗昭便知道,县学的事只能他亲自推,幸好自家夫郎愿意帮忙管县学,不然他也是**乏术。
又过了几日,县衙门口来了几个衣衫褴褛的老者,每个人身后都跟着几个年纪不大的孩童。
韩宗昭见了,高兴的很,亲自将人送到学堂,梁清则与何泽给几个孩子烧水洗漱,又给他们换上县学的衣衫,几个孩子再出来的时候,几位老人家忍不住老泪纵横,是真的,他们的孩子真的能在县学读书。
这些人住的地方都很偏远,家里实在养不起这么多张嘴,听村长说县学不收束脩,还能管孩子吃住,想着反正孩子在家也吃不饱饭,不如赌一把,送来试试,成了,家里孩子不仅有饭吃还有书读,不成也就是跑一趟腿,怎么去的怎么回来就是了。
万万没想到,居然是真的。
老人家站在学堂外,听着自家孩子跟着梁清则念三字经,又忍不住哭了一场,韩宗昭又将人请到县衙,跟他们聊了聊家里的情况,问了收成,才让人离开。
这些人回到各自的村子,将今天的事一说,很快,县学陆陆续续来了不少孩童,县衙事多,韩宗昭忙的前脚掌打后脚根,几天功夫就瘦了一大圈,梁清则见状,便让韩宗昭不用担心县学的事,他跟几个孩子能把县学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