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时随感 八十年代的孩子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747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当90后开始非主流的时候,我们慢慢退出了青春。
我们都是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
我们在成长,有的已经长的,有的却还是孩子。
开始用年代来思考人群的习惯,是从看过乱世佳人的一篇《湮没的青春》后形成的。他把七十年代的人唤作孩子,而将八十年代的称为老子。这是我看到过的最尖锐的称呼。
文章的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
我们喜欢把人的成长描述成一种必经的过程。如同穿过隧道的火车。
……
就想要去某处的火车,必须经过的隧道。
某一天隧道倒塌了。人们换一个地方又造一条隧道。
也许过程是不同的。隧道的长短大小也有区别。
但是我们都要经历那黑暗,然后走出来。
没有出来之前,谁都不知道外面是什么。
谁也看不见阳光。
这段东西我看过很多遍,每次我觉得自己在黑暗的成长隧道里迷路时我就会去看,直到现在,我已经站在了阳光灿烂的隧道之外。
我知道我已经告别了那段说孩子不是孩子,说大人又不算大人的尴尬岁月。
曾经一个很重要的人对我说过,人们总是会去怀念纯真,而一个人成长的越早他所怀念的岁月也就越早,比如毕业后开始成熟的人会怀念大学,大学开始成熟的人会怀念高中,高中成熟的会怀念初中……
父辈和大龄兄长们大多怀念大学生活,而八十年代出生的我们,早已感到了大学的不纯净,充满了早熟的浓郁气息,显得过于现实(也许这也是如今许多的大学城拼命往偏郊地区建的原因之一吧,多少能远离些物质大都市的浸染)。
我想如今,大学年龄都快结束的我们不该再叫自己孩子了,或者像乱世佳人说的,八十年代的人应该叫老子。
我记得我在做孩子的时候极度渴望长大,而当真正的成长那么突兀地降临时,忽然又变得惶恐起来。
那个时候我就知道,自己不再是孩子了,因为孩子是不会害怕长大的。
而那些曾经结伴而行,携手寂寞的朋友:
我们的路还要走下去,如果再没有交集了,也无须哭泣,能记住曾经的美好,已然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