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逸事 第4章 好二哥归来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2035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第二天清早,阿玛很早就去上朝了。我在书房继续昨日的临帖,后院的香樟,秋叶落了一地。站在窗前,院中秋风扫落叶的情景,让我想起了远在江南的二哥,不知他是否一切安好,可是又开了分店……七天前,家里收到二哥的书信,说今日回来。一大早,额娘就起来,在厨房忙着准备二哥爱吃的菜肴,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阿玛和额娘共育有四个孩子:大哥牧原,今年十九,驻守丰台大营骁骑参领;二哥牧峻,今年十八,自十五本该志学之年弃文从商后,一直在江南京城之间奔走;我是家中排行第三,女儿第一也是唯一的一个,名唤格莱婕,今年十四;还有一个小弟牧汌,今年十岁。
大哥已经娶了福晋,大嫂是个温婉明慧的女子,很投额娘的心性,因为是额娘给大哥千挑万选的。不过,说来也稀罕,大哥从小喜欢舞刀弄枪,鲜有沉静儒雅之气。可偏偏对我这个嫂子却没有半分脾气,极是温柔体贴的。去年,大嫂生小侄子时,可把大哥提心吊胆给折腾的,一个月竟整整瘦了十斤。额娘是看着心疼却又哭笑不得,只得说,到底是“一物降一物”。
二哥本是个博览群书的闲雅儒生,阿玛原想他会入仕。可是三年前他去江南游学,见识了杭湖富庶之地的朗朗风情,竟一意坚定要弃文从商。当然,阿玛极力反对过,虽说如今开明盛世,但是毕竟“士农工商”,自古而然。然而,二哥却豪气地说:“不求若昔日范蠡逍遥从商成就一代陶朱公,但求仿效神农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呵,我犹记得二哥说出这句话时,我拍掌称好的激动心情。当时,唯有额娘和我支持二哥,可是即便顶着阿玛的无比压力,二哥却一步步坚持走过来了。所幸,有志者事竟成。现在他已在京城开了三家店铺,包括古玩玉斋,酒楼,当铺,应有尽有,而且还在江南开了两家分店,生意红火着呢!额娘总是打趣二哥:峻儿这般奔走于江南,到时不会给额娘带个江南媳妇儿回来吧!二哥却不含糊:要是额娘不介意,儿子又有看中的,那也可以考虑啊!所以,每次二哥回来,我问的第一话便是:二哥,我的江南二嫂找到没?呵呵,我们从小感情好,我的调侃,二哥从来不以为忤,总是一笑置之。其实,很多时候,我的爽朗心性,都是二哥贯出来的。我学写的第一个字是二哥教的,第一次钓的鱼是二哥烤的,第一次爬山是二哥带的……
而今,值得大喜的是,无数个成长的第一次后,我们终于又迎来了二哥生命中意义重大的第一次——我的未来二嫂。二哥信中说,今天会带回来他相中的江南姑娘,禀告二老,结成姻缘。我不由地期待,不知我的二嫂是个怎样的人,竟引得我潇洒不羁的二哥倾心,真是无比好奇呢!不过,额娘说的对:缘分到时,遇到那个人,就是了!呵呵,且看看二哥缘分到了,可有什么不同……不知会不会像大哥那样,令人惊喜!
我和汌儿、大嫂陪着额娘亲自到门口,迎接二哥和未来二嫂。我一见二哥下马车,就迫不及待地上前抱了个满怀:“二哥,欢迎回家!”“哈哈,沁儿又长高了!想二哥吗?”“当然想,最想的就是二哥了!”“呵,从小就属你嘴甜!”二哥宠溺地刮我的鼻子,明显对我的话很是受用。因为,二哥知道,尽管我从小喜欢夸大事实,可想念他的话却是出自真心的。
“额娘,三姐又欺负我。我是家中最小的,二哥应该先抱我!”身后的汌儿故意撒娇地拽额娘的手臂,明明眼中全是狡黠的笑意,脸上却是一副委屈的样子。“好好!汌儿来,二哥抱!”二哥自是哭笑不得,却对这个家中什么事都喜欢插一脚的小霸王无可奈何。二哥抱过汌儿后,将未来二嫂从车上扶下来,为她引见额娘和我们姐弟。
这位二嫂,眼带笑意,观之可亲。她衣饰简约,尽显江南优雅之风;神情挚诚,素昭秉性仁和之心;举止从容,平添贵族大家之气。额娘一见之下,自是十分满意,不由挽起二嫂的手,二嫂也是落落大方。自然而然,“婆媳”顺理成章开始“家常闲聊”,接着有说有笑,一直引进了门。而我们几个儿女直接被忽视,连“抢人王”汌儿也自动弃权——不过,他其实是缠上了二哥,霸着二哥给他说江南发生的事,没顾得上。我一看局势,马上加入抢夺二哥的阵营,美其名曰“关心二哥”!二哥被我们缠得不行,只能一手挽一个,浩浩荡荡地进了家门!
听二哥介绍二嫂说,二嫂姓沈,名唤继瑶,祖籍浙江吴兴,出身世代商贾之家。听完,我甚有疑惑,却不便当面询问。于是,我趁二哥回房沐浴更衣的路上,偷偷问了个问题。果然,不出所料,二嫂真是明初江南首富沈万三的后人,难怪二嫂与生俱来一股商人特有的爽利慧黠,原来是家学渊源!可二哥却叮嘱我,不要向阿玛和额娘提及,毕竟那只是过去。二哥说,他之所以会选择二嫂为妻,是因为二嫂这个人,而不是她的身份。虽然我并不完全懂得二哥的话,但是我喜欢二哥的“是因为二嫂这个人”的说法,很纯粹,很自由,让人不禁产生一种欢呼的冲动!
那时,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因为二哥的这句话而心情愉悦。后来才知道,那样纯粹的自由太难得,所以会想要喝彩,会想要经历,会想要珍惜!毕竟,自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姻缘的主动权从来不在当事人的手中,哪怕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古而今在,未有例外。而这样切身的体会,必要亲身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