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关 后记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2800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小说已经停笔了好久,才写这个后记,只想用平实的语言记录下创作的心情。
看了好多关于上官婉儿、武则天、太平公主、韦氏这些人物的文艺作品,在我最初的记忆中,她们都是古代奇女子。后来又读史料,在浩如烟海的《新唐书》、《旧唐书》中搜寻她们的踪影,却让我大失所望。她们总是与淫乱、权欲联系在一起的。而我却不愿对她们如此简单的定位。所以,我想用小说的方式来诠释我眼中的这群女性。在我看来,即使在波云诡谲的历史深宫中,她们的才情与智慧,总是会沉淀下良知的——而这才是我真正要表达的东西。短短20余万字的小说,我不是在研究如何还原历史(这断然也不是我能够做的),仅仅是在演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的人性善的一面而已。
我太想写的上官婉儿和韦皇后。如今,有人在为武则天翻案的同时,对上官婉儿、太平公主也逐渐认同,而韦皇后往往被我们遗忘。婉儿与韦氏有着两种不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态度,但却以同一种方式谢幕的。将小说的主线集中于上官婉儿与韦氏这两位主要人物,既可以通过婉儿这条线索写李姓武姓势力,又可以通过韦皇后和中宗写李姓韦姓势力。若是要平衡这三种姓氏势力的戏份,首先要摆脱传统的对李姓的偏爱和对武姓韦姓的偏见。然而这一切必须从根本上限制在正史记载的框框内。
小说选取的这个时代,是吕思勉在《隋唐五代史》划分出来的“武韦之乱”。这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绝无仅有的“女主时代”,自公元713年太平公主赐死(小说的结尾处),中国历史上再没出现过如此大规模的女性参政时代。
构思一出来,开始写初稿。从婉儿与韦氏着手的网络一铺陈开去,围绕在她们身边的武三思、崔湜、唐中宗、李显……思路渐渐明朗——如果她们同台竞技,将是怎样一番胜景?它将是才情与智慧、权欲与情感、灵魂与肉体的“竞技场”。而在这样的“竞技场”中,倘若没了放眼苍生的眼界,所作一切皆是困兽之斗。
基于人物的命运和选择的主题,我将小说定位为悲剧。不是苦情,而是在浮艳的华丽中,表达最压抑的情感,在悲情中散发出诗意。这最贴近于我解读的盛世大唐中的女子:开放的风气让她们的心是自由的,但并不能完全脱离来自社会共同体的束缚。所以,她们往往伴随着凄艳——几千年来被人误读的“开放”。
关于上官婉儿,我很着迷于这样一个人物,太想写她了。她是权力、才情与智慧的化身,同时也是很难让人读懂的人物。如今,大众对于这样的人物更加包容了,所以,我想通过读史、读诗、读婉儿。才女、罪奴、内宫官、政客、嫔妃,如此复杂的身份和阅历,她是如何生存下来的?唐中宗、武三思、崔湜,都是记录于史册中与她有交集的人物,我应当如何把握尺度?如果只是把她写成弄权的政客,那我仅仅抄袭新旧唐书就够了。若简单处理成一女N男的情爱故事,只会被我写得俗不可耐。于是我只能先尝试着写写,探探在这后宫里怎么做个好人。
婉儿在这个小说里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人物,始终对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她没有选择像武则天那样用激烈的手段创造自己的命运,也没有像太平公主和韦皇后为权力不顾一切。她由最初的敢爱敢恨,越来越棱角模糊、爱憎不明。她懂政治,但她不是一个政治家;她致力于权衡李武韦三家,但是力不从心。她只是懦弱地裹足不前,还是努力维系良知、关注苍生?这样的婉儿,是在向我们展示一种特殊的“奴才文化”——即使是奴才,并不可耻并不下贱。我并不知道这样的婉儿,读者会不会喜欢。
韦氏作为另外一条主线,从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留给我们的东西几乎只有后期干政的记载。却能给我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来重新塑造这位人物。在武韦之乱的影响下,日本历史上也出现过一位用身体统治群臣的未婚女帝孝谦天皇。这至少说明韦氏的存在确实有她自己的独到价值。她的一生经历过多次常人难以承受的变故,使她的性格和灵魂发生了太多改变。这样一个人物,不论最后的成败,至少她可以让我们看到女性在宫闱倾轧中激发出来的反抗意识——这是与婉儿不同的。
在小说的前部分,上官婉儿与韦氏是作为单线描述的,直到后半部分才开始交锋,如同两生花,相生相克、而又殊途同归。她们作为唐中宗生命中两个重要的女人,是有看头的。她们之间还有另外一个男人——武三思。
武三思总给我们留下一个无才无德、猥琐淫乱的政客形象。搜寻了《全唐诗》中他的诗作,发现他也算是个风流才子吧。我不是在为他翻案,只是将写作的重心放到一些比较雅致的场面上。
太平公主也是女主时代的核心人物之一,不过她不是我的重心。
崔湜是被我从史料中处理得最多的人物。纵观全文,男主角都是野心家,女主角也觊觎龙座;也许是女主角的笔墨太多,对男主角的诠释略显单薄。武三思多情却懦弱,张氏兄弟温和却幼稚,李贤完美却转瞬即逝,李显重情却优柔寡断。所以在全文中,希望看到一个较为丰满的男性形象,完美的化身,智谋不在各女主之下。所以,我将崔湜塑造成一个偶像式的人物。
武则天用尸骨堆砌的女皇之路,将后宫女人的冷血发挥到了极致。即使把她作为一个背景人物来写,我也是不敢马虎的。她有当政者的敏锐和理性,却冷酷得让人不寒而栗。这两方面的平衡,是很难把握妥当的。可能有的地方写得也许有些过了,有的地方也许有些不够。
关于小说三个部分的划分。第一部分是武则天暴露她的政治野心、酝酿称帝的时期。这个部分围绕着上官婉儿、韦氏的爱情展开,情感线索较为简单,氛围朴质、细腻、温和。第二部分是女帝时期,围绕朝政、皇位继承人的斗争展开,情感线索暧昧纠结起来,氛围紧张压抑;第三部分是后武则天时代,重心在前朝后宫的联合与制衡,所有的情感只剩下无奈和叹息。
有关唐代服饰化妆、大明宫布局、唐代内宫外朝官制等,很难像如今发展成熟的清宫文可以找出直接“借鉴”的东西。虽然平常有所了解,但那些远远不能满足写作的需要,只能慢慢从历史文献入手,这是一件很费神的事情。
创作的同时,自己一直在做应景的人物和场景的插画。习过工笔画,可惜至今对于人物画掌握的火候不够。后来我尝试了用铅笔代替工笔,保留工笔画的细腻的画风,又不失素描真实的质感;结文之后,我觉得这个封面就是一幅能在艳丽的背景色中透出沉重、质朴的古画。这次一定要用工笔(白描)来做,要用很直白的方式表达出意图。我也知道,把这些画弄出来,虽然这些作品不能达到专业水准,但我是把它作为与读者交流的补充,这些直观的效果图可以弥补文字的不足,希望这些图画与文字诞生于同一个思想,使图文真正融为一体。(网络版暂时无法上传)
文学和历史并非我的专业,但是我一直有兴趣的。本科期间学的是法学,使我能从更公正、客观、理性的角度去审视历史,评价人物。这次只是想写这么一段历史,想要写好它,便趁着这些年有自由的时间,有激情、灵感的年岁,可以去多看一些,多学一些,多想一些。
写这部小说把我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搞得有些混乱,时常沉浸在小说设定的某种情绪中。但是,对我而言,也许若干年后,不会再有这种心境去瞎忙活了。也许到最后写得也不好,但我相信,没有尝试会比做得不好更让人遗憾,所以我大胆地做了。
0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