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四转对条上三事状其一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630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元祐二年五月一日,侍读苏轼状奏。准御史台牒,五月一日文德殿视朝,臣次当转对,虽愚无知,备位禁林,怀有所见,不敢不尽,谨条上三事如左。
    谨按唐太宗著《司门令式》云:“其有无门籍人有急奏者,皆令监门司与仗家引奏,不许关碍。”臣以此知明主务广视听,深防蔽塞,虽无门籍人,犹得非时引见。祖宗之制,自两省两制近臣、六曹寺监长贰,有所欲言,及典大藩镇,奉使一路,出入辞见,皆得奏事殿上。其余小臣布衣,亦时特赐召问。非独以通下情,知外事,亦以考察群臣能否情伪,非苟而已。臣伏见陛下嗣位以来,惟执政日得上殿外,其余独许台谏官及开封知府上殿,不过十余人,天下之广,事物之变,决非十余人者所能尽。若此十余人者,不幸而非其人,民之利病,不以实告,则陛下便谓天下太平,无事可言,岂不殆哉!其余臣僚,虽许上书言事,而书入禁中,如在天上,不加反复诘问,何以尽利害之实,而况天下事有不可以书载者,心之精微,口不能尽,而况书乎?恭惟太皇太后以盛德在位,每事抑损,以谦逊不居为美;虽然,明目达聪,以防壅塞,此乃社稷大计,岂可以谦逊之故,而遂不与群臣接哉!方今天下多事,饥馑盗贼,四夷之变,民劳官冗,将骄卒惰,财用匮乏之弊,不可胜数,而政出帷箔,决之庙堂大臣,尤宜开兼听广览之路,而避专断壅塞之嫌,非细故也。伏望圣慈,更与大臣商议,除台谏、开封知府已许上殿外,其余臣僚,旧制许请间奏事,及出入辞见许上殿者,皆复祖宗故事,则天下幸甚。
    严谨的按照唐太宗所写的《司门令式》里的话:“有无门籍人如果有紧急奏报的,都让监门司和仗家指引上奏,不许关门不允进入。”我通过这件事知道贤明的君主务必广泛视听,深入防止言路蔽塞,不够上朝官阶的官员也应该在非常的时期引为觐见。祖宗的制度,从两省两制近臣到六曹寺监长官和副官,有想要为朝廷进言的,从各级州府到郡县的官员,奉诏作为一路的官使,甚至乡野的村夫都可以上朝向陛下奏明事理。其他的官职低的小员和平民百姓,也时常被特许赐予召见。不单单凭这些考核官员是否体察民情,知悉地方发生的事情,也能用这些亲身经历过的人所说的话来考察群臣是否伪造实情,不是苟且为官就好。我看见陛下继位以来,除了执政每天能上殿议事外,其余的只允许台谏官和开封知府上殿,加在一起不过才十三个人,天下的广阔博大,事物的日新月异,不是这十三个人能讲全的。如果这十三个人,不幸的在其位不谋其政,百姓的利害得失,不按实情禀告,那么陛下便会以为天下太平,没有可以进言的事情,那不就殆尽政务了嘛。其他的大臣同僚,虽然上书言事,但书被执政扣住了,就好像洁白的羽毛飞上了天,不加以反复诘问,怎么会道尽利害的实情呢,况且天下的事情有可以不用书的文字记载的,那一定是精细微妙的藏在心里了,用嘴说都不能表述的恰到好处,更何况上书啦?现在天下时局繁乱,两广两浙路大闹饥荒导致盗贼四起,肆意妄为,交趾、西夏、吐蕃、辽对吾大宋边境屡次侵犯,恐生变数,百姓艰辛劳苦,闲着不做事的官员太多太多,武将骄持放纵,军士懒惰散漫,国库亏损,财力匮乏,类似的现象多的说不过来。朝中的大臣多数没有在地方实干过,不知道民生疾苦,家国现状,有的除了夸夸其谈就没见着有什么治国韬略。
    公元1087年五月一日。
    韩忠彦,字师朴,吾大宋名相韩琦之子,他喜欢收藏古籍,好多独本都被他的安阳万籍堂书舍所收纳。他正任职知枢密院事。老夫的上书到了他的手中,韩忠彦一读就皱起了眉头,子瞻啊子瞻,你怎么老是给枢密院添麻烦啊,现在这个形势,你这样的言辞,如何能拿给陛下和太皇太后看呢?
    这时,老夫的实际官职是翰林侍读学士。他到翰林院找老夫谈了好久,试图说服老夫不要再写类似的奏议了。老夫是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才耐心的听完了他的全部劝诫。
    “师朴,你这说话的语速,与神龟有一拼啦。”老夫调侃他道。
    “子瞻,你……”韩忠彦脸憋的通红。
    “哈哈哈哈。”老夫哈哈大笑。
    韩忠彦性格懦弱,不知变通,所以他日后栽在了赵挺之手中。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忠臣,虽官至宰府,却无政治立场,不可以称为政治家。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