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翰林最清苦,在事事需花钱的清朝京师生活,经济上的希望在哪里?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996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作者:史遇春
二
翰林在京师生活的希望,就是期盼能够得到三年一放差的机会。
所谓放差,就是朝廷差派廷臣执行某项特定任务。清制,凡放差,均由军机处承旨进呈名单,由皇帝以朱笔圈出,是为特简。若单内无名者,即无放差之可能。
翰林放差,一般可以分为三等,最好的一等就是学差。
学差,也就是外出担任提督学政,主管一省教育、科考。从京师各部院侍郎(从二品),京堂(大理寺、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常寺、太仆寺等等,为三品或四品京官),翰林院修撰、编修、侍读、侍讲(五品或六品),科(即都察院六科给事中,正五品),道(即都察院十五道监察御史,从五品),各部院郎中(正五品)等官员中以进士出身者简用。因此,各省学政并无固定品级,若以侍郎而授学政即为从二品,以郎中授学政者即为正五品。俗称学台、学院、学宪,与布政使、按察使不同,并非地方官、而是由皇帝亲自委任指派的官员,类似钦差的性质。
看来,学差并不是翰林专享的,所以,机会也是有限的。
翰林有幸放学差,会在地方上任职三年。三年期满,如果是在大省任职,那么,就可能有三四万两银子的节余;即便是分到小省的学差,三年届满,也可收入上万两银子。
翰林放差,第二等就是去做主考官。
主考是明、清的官名,主掌各省及京师乡试,职务为总阅应试人的试卷,分别去取,核定名次,将取中的举人及试卷奏报朝廷。
清制,主考一正一副;惟顺天乡试于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公元1736年~公元1795年)中改为正副三人;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公元1821年~公元1850年)后,主考一般为一正三副。清初主考也有简派举人、贡生出身者;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公元1662年~公元1722年)后,限用翰林官,间用进士出身的部属官。
翰林放差做主考,一次,就可以获得数千两银子。当然,主考与学差一样,也分省份。最苦的是广西,做一次主考,也就能拿九百两左右的银子而已。
此外,翰林放差,还有乡试、会试的房差。
所谓房差,也就是担任房考官的差使。
房考官,是指在明、清两代乡试、会试中,协同主考或总裁阅卷的官员。因在试院阅卷时各居一房,故名。
房差的收项,主要靠门生的贽敬。贽敬的厚薄多少不定,主要看各自门生的贫富程度。不过,一般情况下,一次也就能得三百两左右的银子。虽然银子不多,但,总比没有的好。
翰林放差,最闲散舒服的,就是做房考。
房考,亦称“房官”,是明、清两代乡会试时分房阅卷的考官。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