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假道学要得要不得?清代理学名臣文正公汤斌(二)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748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作者:史遇春
    (二)
    接下来,进入正题,说说清朝的理学名臣汤斌。
    本文以清人汪诗侬《所闻录》中的《汤潜庵》一节为依据,想让大家看看清人的记述,看看所谓的假道学,要得,还是要不得?
    汤斌是河南睢州(今河南睢县)人,号潜庵,字孔伯,又字荆岘,生于明熹宗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享年61岁。
    清世宗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汤斌参加清廷的会试,中式,入选二甲进士,时年26岁。
    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汤斌被清廷授予翰林院编修。
    任职翰林编修期间,汤斌负责撰修史书。自古以来,对于写史的人,中国都以“直书”为最高、最严的标准。汤斌在撰修史书的过程中,对于明朝那些坚守节操、尽忠好义的人士,对于那些为明朝殉节的诸位臣子,都照实写来。应有的褒扬,他没有因为自己在清廷仕宦而有所曲隐;他也没有因为明朝臣子对抗的是自己现在的主子而有所贬损。这一点,除了汤斌的个人性格因素外,其读书人的气节也是缘由所在,无论如何,这都是很让人非常钦佩的。
    不论汉人仕清值不值得争议;横跨明清两代,生于明而仕于清的事实该不该被检讨;仅就汤斌撰修明史过程之中的坚持与直笔,他直笔书史的行为就让后世的很多人汗颜,也让有史以来很多软骨病患者的卑劣渺小清晰可见。
    汤斌直书,无所顾忌,除了对忠臣义士的褒扬外,对于投降清廷的明臣,他也未曾刻意回避。因为这样,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时任内阁大臣的金之厚、冯铨两次上疏,参劾汤斌。
    金之厚未详其人。
    冯铨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贰臣。
    猜想,汤斌的秉笔直书,肯定是刺痛了金之厚与冯铨,所以,他们才会两次上疏参劾。
    收到内阁大臣的奏折之后,清顺治帝福临召来汤斌,并将金之厚与冯铨的原奏交给他,让他自己看。这种将大臣参劾奏折交给受参劾人的行为本身,在某种意义上看,就是皇帝对受参劾者的信任与荣宠。当然,这在礼法和制度上,是不容许的。福临的意思很清楚,他就是在暗示汤斌,这两位内阁大臣脸上挂不住,你的明史修撰,内容可以斟酌修改一下。除了暗示之外,福临还怕汤斌不明白自己的意思,他还温和地慰问并口谕汤斌,希望他不要那么直接,可以委婉一些,最好是顾及一下当事人感受和颜面。
    汤斌直脾气,或者,他就是坚持自己的信仰,信仰自己的坚持。此后修撰明史的过程中,汤斌依然按照直书的标准,继续实写。
    汤斌修撰明史,没有因为内阁大臣的参劾而曲意改道,没有因为皇帝的亲自过问而曲笔遮掩。这种坚持,如果是所谓对“道学”信仰,倒是有必要让那些摇尾乞怜的写史人认真学习学习!
    汤斌在江宁做巡抚时,清顺治帝福临南巡,为了迎接圣驾,江苏的督抚曾打算拆毁民众的屋宇,修筑御道,以表忠恳。汤斌力争,认为这事做不得,最后,在他的坚持下,拆毁民屋修筑御道的事最终作罢。
    福临到达江南之后,知道了相关情况,认为汤斌的意见合理,曾称奖汤斌道:
    “汤斌的做法是对的,没有因为要修御道而毁坏民众房屋,这与朕爱民的本心是一致的!”
    因为此事,福临在江南时,还撤下御食,赐给汤斌,以示褒奖和恩待。
    猜想,大概那个时候,清朝的政权才刚刚建立,江山根基尚不稳固,福临的做法,其中有几分是出于真心诚意,尚不得而知,但是,他借助此次事件,收买、结纳民心的意图是十分清楚的。
    其时,苏州城的上方山(上方山是七子山的东北支脉,位于苏州市西南郊,石湖西北,地处虎丘区横塘街道。)有五通祠。这个五通祠有些邪门,是地方上一大祸患。五通祠里,经常掳掠周边的妇女,进行侵害。据传,五通祠的神棍能够用妖术迷惑人心,能够以妖术祸害人,所以,当地没有人敢触它的霉头。
    汤斌在得知五通祠胡作非为、危害百姓的情况之后,进行了严厉的处置,他命人用火烧掉了五通祠,并将五通祠的神棍们全部收捕,并按律定罪。结果呢?也没见那些所谓的妖术对汤斌有什么损伤。
    因为钦慕范文正公仲淹、周忠介公顺昌的为人和德行,所以,汤斌多方集资,为二位建祠。他还组织修建了吴太伯庙。
    虽然有修祠建庙的行为,但是,这都是对先贤的崇敬与仰慕,与鬼神之事无涉。当然,就汤斌的个性行为看,他也从来不会去媚神祷鬼。
    作为地方官长,汤斌对鬼神之事的态度,也大大影响了当地的民众,苏州那些个巫师、神婆逐渐都绝迹了。此前妇人崇奉的玄妙观,后来都很少能看到女子的足迹。曾经因为庙观寺院风盛而造成当地的奢侈淫靡的习俗,也随之大大改观。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