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十四,上海见闻 (之二)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152  更新时间:17-03-17 10:07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晚间吃饭,赵叔一家四口均在,赵叔烧的一手好菜,他用红烧牛肉和糖醋鱼,外加五加皮酒招待我们。
    赵叔爱酒,尤其喜欢五加皮酒。我母亲在外场素不饮酒,赵叔听说我也喜欢喝酒,十分高兴。我虽然不习惯五加皮酒中的微微中药味,但两口入肚,亦觉别有芬芳。
    赵叔介绍此酒说,乾隆皇帝南巡,随行黄太医独创五加皮药酒,治愈了皇子的风湿病,于是乾隆将五加皮酒封为宫廷御酒。后黄太医因厌倦宫廷,隐姓埋名来到民间,在广州开设药铺,将宫廷御用五加皮药酒带到寻常百姓家。
    此说真假无考。
    吃饭时,赵叔的小儿子赵民突然向他父母提出,他决定报名“上山下乡”,去内蒙古插队落户。
    这不由引起赵婶的长吁短叹。
    也难怪,赵民才十七、八岁,从未离开过上海,现在要去那么远的荒漠大草原,还插队在少数民族的农村牧场,她怎么能放心?
    按当时上海下放知青政策,居民有两个孩子的,必须有一个要“上山下乡”插队落户。
    后来逐渐严格,没有特殊情况,高、初中毕业生和社会青年,不管你弟兄姊妹几个,都要“上山下乡”插队落户。
    跟“上山下乡办公室”有可靠关系的下放户,可以利用关系,将子女分配到中原内地插队落户,没关系的就只能分配到边远地区和穷困地区插队落户。
    现在有些人说在**时代没有腐败和走后门之风,真乃可笑之极。
    赵叔为此,也忧虑重重,他无奈地说:“唉,去吧,去就去吧。他们天天都要来闹一阵子,看起来,不去也不行啊。”
    我不解地问:“谁来闹?怎么闹?”
    赵叔摇摇头,不满地说:“街道的干部带着一些积极分子老头老太,天天敲锣打鼓来我家门口吵闹一次。名义上说是到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家里搞慰问,其实,就是来逼你、烦你、腌臜你,给你难看!”
    真是奇闻!
    我怀疑说:“不会吧?街道也是政府的基层一级政权,他们的干部们还能这样下作?”
    赵叔叹道:“天天如此!你明天就能看见。来,喝酒。陪我干!”
    我说了句“真他妈滑稽”,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
    果然,第二天一早,我还没起床,就被一阵喧嚣的锣鼓声惊醒。
    我匆忙穿衣洗漱,出门一看,只见十几个里弄大爷大妈们聚集在一起,他们打着“坚决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热烈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横幅标语,在门口不亦乐乎地敲锣打鼓。
    赵叔、赵新上班,赵民躲出去了,我母亲带着二姐的孩子陪赵婶买菜去了。他家就我一人,门口还有来看热闹的几个闲人。
    这伙人对着我用乌哩哇啦的上海话,宣传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伟大意义。
    我一句上海话也听不懂,笑嘻嘻看着他们,频频点头。
    他们折腾了近一个小时,我则笑脸相伴,一边抽烟,一边品茶,看着他们折腾。
    最后,他们才搞清楚我这个赵家的客人听不懂上海话,只好无趣地离开。
    原来这是上海当局逼迫居民的孩子上山下乡的特色绝招。
    不仅如此,他们还到知青家长单位施压,好多人顶住了里弄大妈的锣鼓,却顶不住单位领导的威逼。没有一定的背景,能真顶到最后不去农村的,如凤毛麟角。
    
2022,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