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十四,上海见闻 (之一)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236  更新时间:17-03-16 11:09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五十四,上海见闻
    这天晚上,我带着母亲和我小外女,在南京下关火车站乘坐上开往上海的火车,途中大约行驶了八个多小时,在第二天清晨到达上海。
    下了火车,按我二姐在信中给我的地址,我们乘公交车来到虹口区四川北路的多伦路。因地址详细,多伦路也不大,我们很快找到二姐的朋友赵立志叔叔。
    赵叔已经接到了我二姐的信,知道我和我母亲最近几天就要到他家做客,他老两口已经为我们母子在客厅腾出地方,铺好床铺,准备好了住处。
    赵叔叫赵立志,五十多岁,回民,老家在山东。一家人都豪爽义气,有古人风。他是上海新华书店发行部的司机兼发行,赵婶是纺织工人。
    我二姐在金寨县新华书店工作时,经常在上海新华书店订购图书。她每次看见上海的送书单上,签名的依然都是赵立志。后来我二姐调到县文化馆图书馆当图书管理员,还是她订购图书。上海新华书店发行部的送书单,上面也还是赵立志签名发货。
    但这样一来,上海的赵叔很奇怪:为什么安徽金寨县两个不同单位的订书单上,是同一个人经手签字订货呢?
    于是赵叔就按订书单上的地址写信给我二姐,询问此事。
    我二姐回信给他,说明是自己工作调动的原因。于是二人便开始书信来往,互相了解,两家由此走动,相互探望,友谊渐深。
    因而我们的到来,使赵叔一家喜不自禁。
    赵叔有两个儿子,大的叫赵新,比我大一岁,已经进厂上班,平时他喜欢吹黑管。小的叫赵民,比我小两岁,失学在家,喜欢玩吉他。我们一见如故,相处得像亲兄弟。
    当他们一家人知道我已经结婚生子后,都十分意外,皆啧啧称奇。
    我琢磨,大上海的男青年,二十岁有孩子的可能极少。
    但这在我们大圹圩农场却很正常。
    安徽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当时当地的小伙子在十六、七岁结婚很普遍。
    当天下午,母亲和赵叔、赵婶在家拉家常,我一人乘机到多伦路和虹口公园转了一圈。
    ·
    那时的上海,虽经文革破四旧的毁坏,但总体上还保留着许多旧貌,很有看头。
    多伦路紧靠鲁迅公园、虹口足球场,原名叫窦乐安路(DarochRoad)。此路段修建于一九一二年,全长仅五百多米。小街曲折幽静,街边小楼风格各异,栉比鳞次。
    据说,多伦路是一个叫窦乐安的英国传教士所修建,窦乐安曾受到清朝光绪帝的接见,他看中这里中、美、日三不管的宽松环境,以便宜的地价买下,干起了招商引资的买卖。
    当时,多伦路路名便叫窦乐安路。
    多伦路并不奢华,也不辉煌,似乎有点不起眼。但它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卧虎藏龙之地,是二十世纪初中国文化界的重要据点。许多彪炳史册的文坛名流和巨匠,都曾经在这里工作、居住。
    如鲁迅、茅盾、丁玲、瞿秋白、陈望道、赵世炎、王造时、茅盾、郭沫若、叶圣陶等。
    多伦路周边有景云里、中华艺术大学、上海艺术剧社和许多名人故居、上海旧里,蕴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故多伦路有“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之说,号称中国“现代文学重镇”。
    名闻遐迩的孔祥熙公馆、白崇禧公馆、汤恩伯公馆等名人故居,都在这。
    这些建筑典雅精致,是海派建筑的天然博物馆。
    我漫步在多伦路上,尽管文革的妖风甚嚣尘上,依然掩盖不住多伦路上彰显出的百年老上海滩的民俗文化风情。
2022,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