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4047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两个教授静静的坐在椅子里,其中一个人摆弄着考究西服上的按扣。他们的眼神显得咄咄逼人的,琳琳太熟悉那种表情了。在哈佛的几次辩论会上,她不只一次被晦涩高深的问题难住,而每每这个时候,那些满腹经纶的学者总要为暂时的胜利沾沾自喜。为了保住儒雅学者的谦虚作风,所有的知名学者都会在关键时刻保持安静,他们知道已经占了上风,即使适当给以对手思考的余地也不伤大雅。于是他们把谦逊友善的目光投向观众,为自己争得人气,之后不时的给以对手冷眼旁观。在琳琳看来,和善中略带讽刺的语调以及先声夺人的眼神,不过是所有学者善用的心理战术而已。在过去的半年中,为了争得人们对自己观点的重视,琳琳已经成了哈佛自由辩论会上的常客。但辩论的结果令人啼笑皆非,每次她都以饱满乐观的态度前往会场,最后的众矢之的又非她莫属。但她不相信这是一种宿命,在证据尚少的处境下,她的观点新颖不入主流。但是自信和自食其力养成的拼搏精神让她坚持了下来,如今面对众人的嘲讽和旁观,她早就学会了容忍。这个过程让她成熟了很多,一次次的争取让她认识了自信有多重要。这也是今天她得以站在镜头前,面对数百万观众而坚持立场的保障。
琳琳向两个教授回以微笑,表明自己根本不会被轻易打败。两个教授似乎也体会到了,那个秃顶教授刚想起身发言,但琳琳不打算给他机会。她走到大屏幕前,环视一下观众,然后切换到下一张图片,曾经的经验告诉她,任何口头上的辩驳无异于信口开河,只有眼见为实才能挣到可靠的选票。
“这张照片拍摄于事发五小时二十五分后,由于水下光线的不足,照片不是很清晰,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海底的沙地十分平坦。”琳琳说着换到下张照片。
“来自大连海事中心的潜水员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在洋流没有变向前,他们为中华之星号沉没的海域拍照归档。”
琳琳再次环视场外,此时听众的态度都十分专注,他们出于好奇,不知道几张来自海底的照片能够说明什么。其中的内容是一片暗灰色的海底沙地,几个梭形黑影看上去像是游鱼,尽管海水的可见度不高,少量的阳光还是穿透海面,射入海中,在海底的细沙面上形成大小不一的斑驳光影。
琳琳的手指停留在画面底部,一块儿被阳光照亮的沙地十分平坦。“如果大家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海底的沙地很平整,几乎看不见湍流形成纹理。这说明在海难发生时,海底依然很平静,海面上没有飓风,水下更没有湍流经过。这就是说作为现场,事故发生后的六小时内,海底基本没因自然力量受到破坏。”
女大学生说着换了张海底局部的特写照片。这张照片中加入了人造光源,使得沙地上的石子和贝壳清晰可见。“既然贝壳可以被发现,那么弹壳也该不成问题。”琳琳说道。
“不过很遗憾,现场打捞人员发现的仅仅是软体动物和各种贝壳。”
“仅仅是这些东西?”主持人盯了会儿屏幕又看着易嘉问道。
“仅此而已。”琳琳回答道。
“那么多弹壳坠落海中,打捞人员竟然没找到一个!”场外的一个听众不耐烦了,琳琳认为他的问题本身就存在问题。
“如果上千只弹壳和弹头坠入一块儿特定的海域,而且海域不大,海底平坦,搜救人员众多,设备先进,那么你认为有可能找不到吗?”女大学生反问道。
那个听众征求下身边人的意见,他认为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便开口说道:“可能不会找到很多,但至少会找到几个,毕竟有上千个弹壳吗。”
“谢谢你。你说的很对。”琳琳请对面那个学生坐下接着说道:“除了沉没的中华之星号和上百具尸体,打捞人员没找到期望中的弹壳。”
听了这番话,场外的观众开始议论纷纷。枪杀的的证据怎么会凭空消失呢?既然是冷酷无情的悍匪,哪里还有道理怕留下证据,他们完全可以大开杀戒后,拿着抢来的财物一走了之。
“我有个疑问琳琳同学?”这时来自纽约大学的教授站起来发话了。
“您请讲。”琳琳坦然答道。
“你刚才说海底十分平坦,可是我记得先前你也说过,红海湾号是因触礁而沉没的。我不得不说,这两点听起来有些矛盾。”教授说道。他的语调严肃,嘴角得意的向上一翘。
琳琳点了下头示意问题很清楚,她在屏幕上调出先前那张航海图。“这个红色区域代表暗礁带,这个区域以北是片面积较小的开阔地带,换句话说,它是大陆架向海洋内部延伸的过渡区域。中华之星号触礁后,由于船舵严重受损,在沉没前它向北漂行了一分钟。虽然只有一分钟,但它离开那片暗礁,最终沉入照片上显示的平坦海域内。”
由于低估了女学生的能力,那个发问的教授显得有些尴尬,他重新理一下思路,然后又试图拿弹壳的问题再为难她。琳琳断定事发时船上根本没有弹壳,因此这个说法无法得到场外观众的支持。在他们的印象中,要想在短时间内杀死七百人,不用自动化武器显然太不现实,人们更愿意将游轮遭遇海盗袭击作为既定的事实。几个月前,两个教授曾出席过哈佛的一次自由辩论会,琳琳的发言令他们惊讶不已,他们当时不会想到,在几个月后会与这个中国女孩正面交锋。但此时两个人内心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们不再把对面的中国女孩看作纯粹的对手,一种师长固有的教诲态度和人所共有的怜悯之心让两个教授心私手软起来。他们很清楚不久将会发生什么,就如同在装饰华丽的哈佛讲堂内发生的那幕一样。即使没有对手的干扰和压力的作祟,那个女孩同样会把自己带入死胡同。因为在两个教授看来,一切都源于她的想法,那个想法太过大胆,大胆到她将其作为一种理论来阐述。尽管琳琳在辩论席上讲的头头是道,不过在理性占优的哈佛讲堂里,琳琳连同她的那个朋友,很快便成为思想上的异类。她们的说法没法深得人心,甚至连阵赞同的呼声都没有。遭受嘲笑和讥讽仿佛成了两个人最终境遇的代名词。那个叫琳琳的女孩又在一点儿点儿抛出自己的言论了。不过这回她面对的不是哈佛礼堂里的几百名学生,而换成了二百三十万电视观众。那个来自纽约的教授看了眼摄像机又看了眼场外的听众,他认为自己不必再浪费口舌了,那个叫琳琳的女孩正在一点点儿的把自己推向靶心。另一个教授抬头看着屏幕,一脸疑惑的表情,他不理解为了一个天真的想法,那个女孩竟愿意承受来自众人的驳斥。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琳琳将精心准备的照片和资料接连不断的摆上屏幕。她知道场外的观众又要开始酝酿了,好在那种情绪集合的爆发,她不会看到,毕竟绝大多数人都坐在电视前,而不是听众和嘉宾席上。顽皮的学生会向她挤眼睛;保守派的教授把她的话当成耳边风;一些不求甚解的观众甚至要无端的起哄,之后口哨声便不绝于耳。但琳琳顾不了这么多了,她决心好好把握机会。她深吸口气,专注的盯着镜头,此时此刻,数百万观众正坐在电视机前打量着她呢。
“你刚才说船上的人死于长矛和利剑!”史密斯小姐突然打断琳琳。她的目的很明确,经验告诉她,所有的观众都对离奇的见解感到好奇。主持人及时打开耳机。“收视率很稳定!”栏目总监兴奋的声音从耳机中传出,史密斯向楼上的窗子眨下眼,表明自己知道接下去该做什么。
“没错。有近五成的人被利器杀死,其他人则死于弓箭。”琳琳坚定的回答道。眼睛里没有一丝动摇。
“那些凶器都是古人作战用的兵器?”主持人接着问道。
“是的。它们距今的历史是四千八百年。”琳琳话一出口,又引得场外一阵惊叹声。
之前她陈述了几篇简短的验尸报告,证实死者身上的创口与挖掘出土的兵器利刃吻合,而那些细小的圆形伤口,也并非弹头所为。多年前出土的箭头与箭柄,其直径正好与伤口吻合。
“如果是这样的话,”主持人深思熟虑着皱下眉头。“那么登船的人一定不少了。”
“根据唯一的记载,蚩尤下令安置的战船上总共有一百零三人。他们即是水兵也是水手,目标是从黄海湾入海一路北上,从东面偷袭,然后烧掉黄帝设在北方的粮仓。”
演播厅内鸦雀无声,不少工作人员也觉得不可思议。琳琳的英语讲的流利,所有人都知道她在表达些什么。
“你是说登船的人……”主持人把话说了一半,她在权衡上百万观众将有何等感想。
“没错。登船的人是蚩尤的士兵,并不是什么海盗。”这时坐在史密斯旁边的刘薇补充道。摄像机对准心直口快的女孩。
刘薇也不含糊,她对着镜头站起身子,人们见她发言时并非玩世不恭,她坚定的站在易嘉一边,帮她向数百万观众表明观点。
“史密斯小姐。”
“什么?”主持人转过头发现琳琳在叫自己。
“我们的观点不是空穴来风。”琳琳解释道。
“你指那些在中国秦岭出土的东西?”
“是的。我们在一只陶罐里找到了几篇日志。是一个预言家写成的,他当时在中原声望很高。他预言蚩尤虽然战败,但他的亡灵一直在等待时机。他的一批亲信忠诚于他,也是蚩尤暗中计划的实施者。”琳琳解释道。
这时场外的气氛明显有了变化。坐在后面的大学生们开始议论,最前面的几个学生有的托着下巴,有的开始打哈钦,有的翘起二郎腿又放下。不少听众认为对面的女孩在利用话题炒作自己,目的仅仅是想出点儿小名儿。
“照你这样说,”主持人向前探着身子说道,并留心观察场外的情况。“蚩尤的计划并没有破产?”
“现在看来还没有,他有三十个亲信作为部下。为了国君的亡灵能够解脱,他们曾前往中国秦岭以北的某地寻找地狱之门。”
“那扇门一旦开启,蚩尤连同他士兵的亡灵将重返这个世界。”
“听起来很有意思,但是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我们可以用导弹对付他们。”一个高亢的声音从场外传来,这席话立刻引起一阵笑声。
“问题是我们的武器没法杀死他们,躯体可以被摧毁,但飘离的亡灵会寻找新的寄主。”
“这个是你的看法?”主持人问道。
“是那个预言家的看法,他相信四千八百年后,我们很可能会经历这一切。所以必须有人前往秦岭以北,如果不及时阻止蚩尤的人,那么地狱之门将被打开,一旦到了那时,结果大家可想而之。”
认真听了琳琳的话,主持人犹豫了一下说道:“可是拿什么来证明你不是在开玩笑。”主持人的话几乎代表所有人的意思。
听她这么一问,琳琳倒有了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在哈佛没有人在乎她的发言,但如今听她讲话的有数百万人之多,她希望这些人中会有人愿意帮她,但她拿出的证据还太少,暂时无法说服他们。
“他预言四千八百年后的一天,藏有地狱之门的暗室将被打开,至此逃逸出的首批亡灵将提前进入人间。”
“他们是谁?”主持人问道。
“蚩尤的一百零三名水兵。三十六小时前它们袭击了中华之星号上的游客,而那个时间正好与古老预言中提及的时间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