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王朝初创 第三十五章 穿越千年的冤家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2951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有句话说的好:纸里包不住火,无为的这个团火包的很好,可是惠璘太不争气,再次暴露了身份。皇帝命他尽快抓捕惠璘,他居然再次把惠璘放掉,这事被人检举揭发了,无为兄弟将检举人和被检举的惠璘一起除掉。
惠璘被杀只能怪他自己太蠢,怨不得郭无为,毕竟他尽力了。惠璘这种小概率事件丝毫不影响赵匡胤的情报工作,对北汉的事,赵匡胤了如指掌。
在刘钧死后,他就把握住了这个绝好的机会,九月份,卢怀忠等二十二员将领被调往洺州(邯郸与邢台之间)。接着他又做了全新的部署,昭义节度使李继勋为前军行营都部署,外领副都部署党进和都监曹彬,三人从潞州(长治)方向向太原进发;何继筠领先锋都部署打头阵;赵赞领汾州路都部署,从汾州向太原进发。
李继勋等人长期驻守泽、潞,沁一带,得到命令火速向北进军,与赵赞的西路军遥相呼应。刚继位的继元赶忙派刘继业等人前去抵御,又派人到辽国求救,无论如何要在契丹到来之前守住这里,但他对刘继业等人并不放心,让新任的枢密使马峰做监军(待遇不小啊)。
两军在団柏谷(太谷)相遇,何继筠一马当先,将匆匆赶来的汉军阵营冲散,随即一通猛杀。初战失利,汉军向过洞、汾河方向退却,但是依旧没有守住这两条河流,宋军越过汾河桥,直逼太原城下。
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对将军而言,攻城这是最失策的,但是坚固的太原城就在那里,不攻不行,就是这座城池,彻底拖住了宋军步伐。
十一月份,契丹的援兵终于到了,领兵的是南院大王塔尔,太原城外的宋军只得解围而去。这次北伐草草结束,李继勋退回潞州,各路大军均按原路返回。
看着宋军就此退去,又有契丹人撑腰,汉军感觉自己的机会来,大军反攻推进到太谷、祁县,小股队伍越过汾州(汾阳),在晋(临汾)、绛(侯马)等地大肆抢掠,只有这样才能解他们的心头之恨。
恨归恨,宋军已经走了,到头来受苦的还是河东的老百姓。在这次战斗中,有一个人值得一提,北汉将领刘继业。
初入战场就被何继筠打的打败,异常狼狈的跑回了太原城,这样的败军之将似乎没有什么可提的。但这一切并非他的罪过,领着几千人就敢跟几万人对着干,勇气可嘉,更严格的讲,这场战斗并非是他指挥的,枢密使马峰才是这场战争的指挥者,刘继业只是陪衬。
刘继业与北汉的两个皇帝继恩、继元一样,同样是继字辈,因此他在北汉有不低的地位。而他名字前的刘姓实非他的本姓,这是一种赐姓,皇帝特赐的姓氏,与北汉皇族同姓。赐姓分两种,随便赐个姓,或是赐以国姓,能得到皇帝赐姓在当时是一种无上的荣耀,能赐以国姓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
俗话说的好,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但皇帝赐的姓那就另当别论了。刘继业,本姓杨,原名重贵,小小年纪的杨重贵学的一身的好武艺,当时镇守太原的刘崇把他召到了自己身边,并为其改姓更名。
刘继业,这一个名字一直伴随他多年,后来他又改了一个名字——杨业。自打有了这个名字之后,他的名号响彻各地,在河东、燕云之地,真可谓如雷贯耳。
不光如此,千年以来,他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已近乎完美。提到杨令公,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和他的家族已经成了国人对将门的定义,只有他们的家族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将门。小孩看的漫画书是有杨家将的,中老年看戏,也喜欢有杨家将的。
杨家将的故事被大家传颂了一千多年,故事变的更圆满,人物越发的丰富,几乎杨府里的人都是国之良将,从主人到仆人都是如此。
说话(评说)人一开口就是杨家将,在乡村的大街小巷随处可以听到(二十年前,如今不敢肯定)。说道戏曲中的杨家将故事,那更是数不胜数,《杨家将》、《杨门女将》、《辕门斩子》、《四郎探母》、《大破天门阵》、《金沙滩》等,在其他的地方不清楚,在黄土高原上,凡是上了年纪的人都能来上两句。
说到杨家将,人们总是联想到另一个人——潘仁美,千年多以来,他已经跟杨家串到了一起,而且被永远的钉在了耻辱柱上,成为恶人的典型代表。
潘仁美,原名潘美,就是我们先前提到过的那个潘美,武将出身,为宋开国元勋,不但如此,他还是宋的皇亲国戚(其实也算不上,他的女儿死的太早了)。
这跟那个可恶的潘仁美确实有一定的差距,不过老百姓可不管这些。他们只知道,大英雄杨业是被潘美害死的,因此潘美不是什么好东西。或许是为了讽刺他的不仁不义,大家特意在他的姓名中间加了个仁字,这当然是后话了。
他们是穿越千年的冤家,而此时的潘美正在几万里之遥的南方,就在前不久,他刚刚攻下湖广交界处的郴州,那里是南汉的地界。
一南一北,在这之前两人从未见过面,而且一时之间也很难见面,他们的事情留在以后再说。
依赵匡胤的脾气,这次对北汉的行动,他本可以御驾亲征的,卢怀忠等人在洺州等了好久,两眼望穿却始终等不到皇帝的车驾。
皇帝确实遇到了点问题,他一时脱不开身,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大的祭祀庆典等待他亲自主持。按前朝惯例,几乎每年十月,皇帝都要在京城南郊举行祭天仪式,这种习俗由来已久,目的是为了祈求老天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这一次,赵匡胤把祭祀搞的异常隆重,九月底,他派人到各地举行祭祀山川的大典,荒废已久的仪式被重新启动,四面八方的五镇五岳被先后祭祀。
随着各地祭祀的完结,十一月初,他开始祭祀太庙,告慰祖宗在天之灵。第二天下午,皇帝开始主持南郊祭祀,这次祭祀与往常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唯一让人感到诧异的是,在祭祀的当天,赵匡胤竟然更改了年号。乾德六年一下子变成了开宝元年,这次更改年号太突然。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这位大宋皇帝连一个多月都等不了?自灭蜀之后,蜀中的东西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开封,财宝、宫廷器具、书籍等等,一同到来的还有士卒和宫女。一次偶然的机会,赵匡胤在一个宫女的梳妆盒上看到了“乾德五年”的字样,样式老旧,看样子也有几十年的光景了,而当时正值赵匡胤的乾德四年。
这让赵匡胤吃惊不小,自己的年号被人用过?年号就像皇帝的名字一样,要求绝对的独一无二,一旦重用了会很不吉利,小则影响皇帝个人,大则影响整个王朝运数。
自汉武帝开创年号以来,每位皇帝或多或少都有好几个年号(明清不算),多者可达十几个。受武帝的影响,他们都认为,年号越多帝位永祚,武帝自建元元年开始,几乎每六年一个年号,就这样坐了五十多年的皇帝。
但这毕竟是特殊情况,皇帝是个极其累人的活,有的皇帝活都活不到这个岁数。而皇帝的改元(改年号)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改的,一般都是发生了大事,亦或是出现了特殊的情况。
由饱学诗书的大臣们商定几个年号,制成表册呈给皇帝,然后皇帝从中选择一个,如果皇帝没有中意的,那就让大臣们再行商讨,直到选出个适合的年号来。
这是考验大臣们学识的时候,大臣们绞尽脑汁,搜肠刮肚的给皇帝想一些好的年号。可是,有时候还是会出差错,乱世小国纷立,谁知道那些皇帝都用的什么年号?更有甚者,有的年号只用了几天或是几个月,根本没人记得住那些,包括那些书呆子们。
赵匡胤的乾德年号曾被前蜀的王衍用过,不读书的赵普对蜀中的事所知甚少,才搞出如此大的笑话,堂堂大宋皇帝竟然用别人用过的年号。
乍眼一看,还以为宋臣服于前蜀(用别人的年号,表示对别国的臣服),幸好王衍早已作古,不然这个洋相就出大了。
出了这么大的事,皇帝对赵普的信任越来越淡,一再的责成赵普要多读书。挨了批的赵普开始发愤苦读,整天抱着一本书在那里看,直到后来人们才知道,赵大人一辈子只读过一本书,那就是儒家的经典《论语》,直到死他才读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