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你的影像,我的心 之 《萤火虫之墓》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3445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当你真的面对死亡,无论谙熟怎样的真理,也无以解除所爱之人的死带来的悲哀。无论怎样的哲理,怎样的真情,怎样的坚韧,怎样的柔情,也无以排遣这种悲哀。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萤火虫之墓》是日本动画电影大师的作品。这部影片讲述的是,战乱期间,母亲在空袭中伤重死亡,身为海军的父亲也在战争中牺牲。14岁的诚田带着年幼的节子寄居在婶婶家。但兄妹两人不愿寄人篱下,于是搬到湖边的一个山洞居住。由于长时间的营养不良,节子的身体一天天虚弱,但身为哥哥的诚田却没有办法,甚至走上偷窃的道路。最后节子在一个萤火虫漫天的夜晚离开了他。黑暗中节子拉着哥哥的手,快乐地吃着糖果,漫天的萤火虫欢快地飞舞,仿佛在庆祝他们终于找到了幸福……
    昏暗的街道,陌生的路人,萧条的生活气象。随着镜头的转移,一个哀伤而绝望的眼神流露出对生命最初的美好的向往——飞舞的萤火虫,妹妹甜美的笑声。“战争真是一场灾难,又死了一个……”一声沉重的叹息,男孩的身体,不,应该是尸体,被拖走了。影片渲染的哀伤气氛一下子让观众的心一紧。接着,在通往死亡的“归途”列车上,熟悉的男孩身影,天真的童声,两个瘦小的身影依偎在一起,仿佛有了彼此就是拥有的全世界。车厢里还有一直散发着氤氲的光的萤火虫,“哥哥,萤火虫会跟我能一起走么?”,诚田摸了摸妹妹的头,点了点头。背景音乐响起,妹妹困倦地陷入梦乡,而他望着远方,开始遥想从前……
    从美好安逸的家庭生活到,颠沛流离的逃亡,两个幼小的孩子经历了,母亲的惨死,婶婶的区别对待……终于,诚田带着妹妹“自生自灭”去。诚田和节子也开始了带着哀伤生活的旅途。
    哀伤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指因失去所爱的人或事而引起的反应。我们的一生中都无法避免经历失落,只要是我们原先拥有的、依恋的对象,无论是抽象的如与重要他人的关系,具体的如心爱的宠物,或有形的如爱人,无形的如青春,一旦为非自愿或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剥夺,导致依恋关系遭到破坏,对我们而言都是一种失落。广义的哀伤指任何一种丧失带来的哀伤,如亲友的死离婚、截肢、堕胎、失业、高考落榜等等;而狭义的哀伤专指死亡事件而引起的哀伤反应。
    《萤火虫之墓》正是兄妹俩面临死亡等一系列事件带来的“哀伤”,以及,面对“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时,兄妹俩的反应。
    面对哀伤,不同情况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反应。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哀伤反应的强度、持久度和形式。
    1、亲密性
    与死者的关系越亲密,哀伤的反应就会越强烈、越持久。比如恋人或配偶的死亡就更可能导致自杀危险的发生。而子女的夭折则可能带来夫妻情感的破裂或一生都无法抹去的阴影。在《萤火虫之墓》中,哥哥在面对母亲死亡所带来的巨变时,因为还有年幼的妹妹,所以,他伪装坚强。他一边回想着母亲还在时一家人的幸福生活,一边慢慢哀伤地行走着。但在妹妹,将死去的萤火虫埋进土里,说是,姑姑说,妈妈死了也是埋在地底下的时,哥哥的心理防线一下子崩裂,他痛苦地忍着哀伤,扭曲的脸满是泪水。母亲的死已经在他和妹妹的心里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空洞。
    2、年龄
    死者死亡的年龄与生者的年龄到很关键。襁褓中的婴儿、未成年的子女的夭折都给家人带来更大、更持久的。而白发人送黑发人也往往是人间最悲凉的一幕。从生者年龄的角度看,死亡对于儿童的打击往往与成人有着很大的不同。哥哥,相对于妹妹是年长的,在面对母亲的死亡时,他的反应更深刻些,而妹妹因为年龄相对较小的缘故,在哥哥的哀伤转移之下把对妈妈爱的期待转移到哥哥的身上。最后,在妹妹因为饥饿生病死掉后,哥哥的精神支柱,坍塌了,打击是巨大的,没有的生活下去的动力,连饮食都提不起兴致,只有在临死前出现幻觉看到妹妹时,露出了最真也是最后的笑容。
    3、死亡的原因、形式
    这是个很关键的因素,由于年老的死亡往往是人们最能接受的方式。而自杀、谋杀、交通意外等猝然的死亡方式则与强烈的哀伤反应相联系。因为死者往往经历一个相当痛苦的死亡过程。这可能会令生者在潜意识里感到有很深的愧疚感,于是在意识层面便需要找出一个人为死亡负责。如影片中的身为哥哥的诚田,在妹妹死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内疚地以为妹妹的死是因为自己没及时偷到东西给她吃。内心的失落感和负罪感最终压垮了他。
    4、死亡的地点
    如果死者死在异国他乡或是一些恐怖、肮脏或是无人关注的场所,都会令生者感到不安和痛苦。影片中的妈妈在空袭中被炸死,而重度炸伤的母亲被裹得像个木乃伊的样子让母亲死亡的哀伤在哥哥的心里久久不能消逝。
    5、其他因素
    面临哀伤,失落乃至死亡带来的落差与不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充斥着生者的生活。生者和死者之间物质和精神上的依赖角色与期生者自身的人格特文化与宗教方面的因素等等,都会对哀伤的程度和持久性产生影响。
    正常的哀伤反应引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不同时期这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初期
    也称为休克期或冲击期,这个阶段会持续说个小时到数天。一般会出现不相信或否认事件的发生以及麻木或震惊的情形。
    2、中期
    也称为混乱期或退缩期,一般会持续数周到半年。这个阶段,面对死亡带来的哀伤,人们往往会在情感、认知、行为与生理等方面有一些典型的反应。
    (1)、情感方面
    可能会出现伤心、愤怒、自责、愧疚、震惊、无助、无力感、孤独、焦虑、遗憾、为死者庆幸、解脱、疲倦、麻木、渴望能见到或梦到死者等反应。
    《萤火虫之墓》中,导演钟情笔墨于萤火虫这一意象的表现。其实,萤火虫的出现、夜晚兄妹俩与其玩耍、清晨萤火虫的死亡以及最后的妹妹把它们埋在地底下,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们在母亲死后表现出来的哀伤寄托。从不断回忆与母亲有关的生活片段到捕捉萤火虫表现出的是对死去母亲的怀念,哥哥在哀伤中渴望见到她,对生活表现出疲倦和无助感,只是在现实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继续坚强,继续生活,因为还有年幼天真的妹妹。
    此外,处在哀伤中的人,一些很小的事情便会引发他们强烈的情绪反应。看到别的孩子跟父母在嬉戏,更为敏感的哥哥一下失落黯淡了起来。
    (2)、认知方面
    可能会表现出否认死亡事件的发生、难以置信、混乱、脑中一片空白,沉溺于思念死者,感觉死者仍然村内爱等反应。
    生者面对丧失亲人的伤痛,常常会出现内疚与怨愤两种反应。内疚是一种内射反应,就是总认为是自己做的不够好才致使亲人死亡。而怨愤是内疚的外射反应,认为亲人过世是其他人没有做好才导致的结果。很显然,这两种反应都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极端现象。但对过度悲伤的丧失者来说,这是常见的现象,也是人类的一种自我本能,心理学上称为防御机制。在《萤火虫之墓》中,我们很明显地感受到,哥哥在妹妹死去后,一直十分自责,逃避不了这种折磨,他整日整夜地在思念妹妹,由于生活的窘迫和精神支柱的失去,他最终饿死在街道头。
    (3)行为方面
    会出现哭泣、睡眠问题、饮食问题、社交退缩、梦见死者、避免见到与死者有关的事务或提及死者,对外界缺乏兴趣,强烈地思念死者,寻找和呼唤死者,珍藏死者的遗物,躁动不安等反应。
    (4)生理方面
    哀伤者可能会报怨有胸口闷、喉咙发紧、呼吸急促、对声音过于敏感、全身无力等症状。
    但以上这四个方面不是割裂的,正如人是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的。在影片各个片段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哥哥和妹妹在这四方面的不同表现。亲人的死去在生者的心里留下巨大的空洞,死亡,这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巨大失落。
    3、末期
    也称为解决期、适应重建期,可以持续数周到数个月。初、中期的症状基本消失,过去欢乐的时光再次被忆起,又再参与社交活动与他人建立起新的关系。
    在《萤火虫之墓》中,由于塑造故事的需要,最后,妹妹病死了,哥哥也饿死了,最终,他们和象征美好回忆的萤火虫重逢在去天堂的末班车上……
    并非每个人面临哀伤都需要接受心理治疗——哀伤心理辅导,事实上大多数人在遭遇创伤事件后都有一定的自愈能力,并不一定就需要心理治疗。但对于那些病态哀伤反应,则需要哀伤心理辅导的介入。哀伤心理心理辅导的目标有:第一,增进当事人对丧失事件的现实感;第二,协助当事人处理已表达与未表达的情绪情感;第三,协助当事人在丧失事件后克服困难,重新适应生活;第四,鼓励当事人向死者告别,做建设性的情绪抽离,并能坦然地将情感投注于新的关系中。
    生命的历程仿佛一扇扇不断开启的门,喜怒哀乐过后,最终进入一个没有门可再次开启的房间,幽闭在一个不可知的境遇里。这个时侯,会有一扇窗户开启,让爱过的人知道:只要还有一丝希望,救赎便有可能。影片《萤火虫之墓》在战争的背景之下,难免笼罩着阴暗的气息,但一直忘不掉的是苍茫夜色中飞舞的萤火虫,生命之光虽微弱,但氤氲得美好。哀伤过后还有风景。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