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中华日月  第十八章 梦乡桥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3341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走在金水桥上,我的思绪如同在大草原上奔驰的骏马。
    海拔七千多米的贡嘎雪山和海拔三千多米的二郎山隔河对峙,大渡河就在这奇峰峡谷中冲出,奔腾咆哮,汹涌澎湃,成了川康要道上的天堑。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6年),为了打通京城至西藏拉萨的通道,就在这峡谷上用了十三根碗口粗的铁索架起一座铁索桥,连接两岸。九根铁索为桥面,四根为扶手,桥的北端紧邻泸定城,故称泸定桥。飞夺泸定桥,是万里长征中惊心动魄的一幕。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就在这里展开了关系红军生死存亡命运,飞夺沪定桥的战斗。激越嘹亮的军号声震荡这万年峡谷,精选出来二十二名突击队员,腰缠手榴弹,背插马刀,手持冲锋枪,扶着桥边的铁索,冒着枪林弹雨冲向对岸。红军的英雄气慨,令守桥的川军惊恐万分,狼狈逃窜。**曾作七律长征以抒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一首七律《长征》,成为千古绝唱。
    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飞夺沪定桥,是史诗,是神话。今日,我仰望天安门城楼和巨幅**主席画像,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潮,缓步走过金水桥。天安门前的河叫外金水河,金水河上有七座桥,其中天安门前有五座,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前面各有一座。天安门前的金水桥是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所建。这七座桥上的玉石栏杆都不尽相同,在封建年代,桥上来往等级森严。中间的桥是蟠龙雕花柱,桥面最宽,是皇帝行走的“御路桥”。“卸路桥”两傍为宗室亲王行走的“王公桥”。“王公桥”左右为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行走的“品级桥”。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前的是两座为四品以下官员行走的“众生桥”。
    桥,到底何时才出现,难以定论。宇宙洪荒的原始人类,利用自然倒下的树木,自然形成的石梁和溪涧条石,山谷和溪流岸傍生长的藤萝,跨越河流和峡谷。人类的祖先在大自然的启蒙下,伐木搭桥,垒石为拱。架设独木桥,大概是人类祖先活动中早先为沟通两岸的一项创举吧?直到现在偏僻的山区仍然还可见到横跨小溪两岸的独木桥。
    据史料记载,中国在周代已建有梁桥和浮桥。公元前1134年左右,西周在渭水上就架有浮桥。到了东汉就建有石拱桥,现在尚存建于公元605至617年的赵州桥(安济桥),净跨径达37米,首创在主拱圈上加小腹拱的空腹式拱。
    桥按用途分为人行桥、过水桥、廊桥、机耕桥、公路桥、公铁两用桥。
    按跨径大小和多跨总长分为小桥、中桥、大桥、特大桥。
    按结构分为梁式桥、拱桥、钢架桥、缆索承重桥(斜拉桥和悬索桥)四种基本体系,此外还有组合体系桥。
    按行车道位置分为上承式桥、中承式桥、下承式桥。
    按使用年限可分为临时桥、半永久性桥、永久性桥。
    按材料类型分为木桥、圬工桥、钢筋混凝土桥、预应力桥、钢桥。
    尽管桥有以上多种划分,种类繁多,但在现代汉语规范化词典中将桥的定义为:“横跨水面连接两岸的建筑物”,言简意赅。
    以前多在河流上建桥,跨越河流连接两岸。河岸以面向河流的下游方向,左手即为左岸,右手即为右岸。如果从地理角度考虑,由于地转偏向力的缘由,在北半球,右岸肯定被冲刷得严重些,而在南半球,则是左岸被冲刷得厉害,陡峭是左岸,平缓的是右岸。不过在小溪流上这种冲刷现象就没有那样明显了。
    我走在金水桥上,脑海里浮现当年工农红军飞渡沪定桥的壮举,遥想童年走在家乡黄村岭后山庄龙溪桥上的情景。龙溪上的小桥流水,在我心中留下了最美好的记忆。龙溪桥是由山间巨石砌成的单孔桥,横跨在金溪和银溪的汇合处,高约五米,跨距不足十米,桥面宽不足二米,铺就了细砂泥石,桥两侧日久天长长满了杜鹃、黄檀、青藤、野菊花,成了天然的护栏,春日绿色的护栏点缀着烂漫的山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桥的下游不远处是碧水潭。雨季来临,发源于仙人塘的金溪和银溪,溪水陡涨,从仙人桥下奔腾而出,汹涌澎湃,冲击着山间巨石,咆哮如雷。雨季过后,桥下细水长流,注入碧水潭,发出叮咚声,十分美妙动听。
    桥东头早年有一座五猖亭,桥西头是一座土地庙。这里自然成为岭后山庄的水口,文脉传承的园地。迈过桥西头,沿着金溪溯源而上,源头就是仙人塘,相传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沐浴于此而得名。在金溪两岸居住五十多户人家,掩映在花木、果园、茶园中。跨过桥东头,在银溪两岸也住着五十来户人家,点缀在茶山、果园和林荫深处。童年的我,有时到山舍上人家串门,当年多数都为青一色的茅棚,后来逐渐建成了冬暖夏凉的灰瓦土墙屋。在水口上与小伙伴们玩耍机会最多,做游戏,携手在桥上来来往往,或卷起裤腿在桥下摸鱼捞虾,或脱光衣裤在碧水潭中洗澡游泳打水架。那时节溪里鱼虾螃蟹多,摸鱼、捞虾、逮螃蟹。有时异想天开,在溪里搭水埠,造小石桥。在这里找到了童年的乐趣。逢年过节,杀猪宰羊人家要来土地庙和五猖亭祭祀还愿。猎获野猪、野牛、金钱豹,要抬到庙前献祭,上香烧纸鸣炮。不过五猖亭和土地庙现已不复存在,但岭后山庄上的乡亲们仍旧将土地庙视作神圣之地。2007年岭后通往石门的公路开工,主持人还遵循当地习俗,在土地庙原址的一株大树上拜“老郎”,希冀工程顺利,平安无事,工程竣工之日再来还愿。这种重视工程的安全意识,不管通过何种形式来表达,总是合情合理的。
    说到龙溪桥,并没有留下碑文记载,究竟何人何年建造,已无从查考。童年的我,常常爱打破砂锅问到底,听老人们说,这座桥用的千斤巨石那个人搬得动?只有仙人才搬得动,造得起来。于是在我的心中想到是仙人造的桥,顺其自然又将它叫做仙人桥。岭后山庄上的乡亲一提到土地庙石桥,指的就是这座古老的石桥。
    年逾七十有二的我,每每回忆童年往事,历历在目,在仙人桥上桥下的童年往事,成了最美好的时光和记忆。年龄稍长后,走过家乡黄村横跨在布射河上的河下桥,再后来进城读书,又跨越徽州古歙的万年桥和太平桥。再后来,来往于钱塘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济南黄河大桥和武汉长江大桥。我究竟跨过了多少座桥梁不曾作过统计。不过,在金华工作生活的四十多年里,来往金华通济桥的次数算是最多的了。
    桥,是历史的演绎,人生阅历的见证。长辈们常常在劝诫儿孙们时说,我过的桥比你们走的路还多。儿孙们一听,不觉惭愧有加,悉心听从老人们的规劝。
    桥,是人类美好爱情的憧憬。民间传说,每年七月七日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
    桥,是人类战争的见证。钱塘江大桥是由中国工程师茅以升主持建造的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大桥,大桥将要竣工之际,上海“八一三”战争爆发了,钱塘江大桥还未交付使用就经受了抗日战火的洗礼。1937年8月14日,钱塘江大桥工地就遭到三架日寇飞机的轰炸。
    桥,是人类友好往来的象征。由于时代的进步,赋予了“桥梁”以新的词义,将机构与机构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沟通有无、建立合作关系、促进友好交流等诸如此类工作的人誉为桥梁和纽带。他们从事的工作和职业也被誉为“桥梁工作”。
    桥,从早年的木桥、砖石结构的石拱桥,到当今的钢筋混凝土桥、预应力桥、钢桥;跨度从架在山间溪流上的小桥到当今跨越江河湖海的大桥和特大桥,无一例外都是人类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里程碑。2008年5月1日开通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北起嘉兴市海盐郑家埭,跨越杭州湾海域,止于宁波市慈溪水路湾,全长36公里,位居世界第一。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港珠澳跨海大桥的前期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大桥的起点是香港的大屿山,经大澳,跨越珠江口,最后分成“Y”形,一端连接珠海,另一端连接澳门。港珠澳大桥采用桥隧结合方式,大桥主体工程29。6公里,其中海底隧道长6。75公里。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将加速港珠澳经济一体化进程,提升珠江三角洲的综合竞争力,对保持港澳经济繁荣稳定意义重大。还有更加伟大的辉煌设想,兴建台湾海峡两岸的跨海大桥或海底隧道,建成之日,对于正在启动中的海峡西岸经济区,为加速两岸的和平统一有着无限的想象空间。海峡西岸经济区,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与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台湾地区仅为一水相隔,试想一桥飞渡台湾海峡,两岸人民共享中华大团圆鼎盛之日,想来炎黄二帝欣慰含笑;假若孙中山、**、蒋介石尚能视听,定会释怀颂扬。
    走在金水桥上,思绪如在大草原上奔驰的骏马,如史如诗如画!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