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中华日月 第七章 访上庄胡适故居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883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我的老家黄村岭后山庄,不少人到过绩溪县的上庄。父兄们曾经挑着山庄上出产的枇杷、子李、花红、雪梨、沙梨、灯笼柿,翻山越岭100余里到上庄叫卖,回头再挑担大米回家。从大人们的闲谈中听得出来,上庄是个好地方,还出了个大学问家,胡适博士。
儿时的记忆,胡适的闻名,早就让我怀有到上庄走走看看的心愿。2008年春节期间,我在内兄汪益民的陪同下,从歙县乘车到达上庄。上庄古称上川,位于绩溪县西面,距县城39公里。苍翠的群山环抱着上庄,东有大会山,西有黄柏凹,南依贵人峰,北靠竹竿尖。蜿蜒的常溪河似一条玉带从村前飘过。上庄古时就有杨林夜月、井阜松风、竹峰插云、金山茗雾、曲水澄澜、西岩瀑布、竦岭积雪、兹山晚钟八景,每一景都演绎出动听迷人的故事。上庄周围的农田里,冬小麦和油菜在大雪过后,也已显露出了一片片葱绿。
现在的上庄是镇的编制,有600多户,2000余人。沿着粗麻石板铺设成狭窄的适之路,来到了上庄镇上庄村胡适故居28号。踏进鹅卵石子铺成的院落,一座典型的晚清徽派建筑展现在眼前。陪同我俩参观的是胡适博士的侄孙胡育凯先生。胡育凯先生是胡适故居管理委员会委员兼保卫,他告诉我俩,他的名字是由适之叔公所取。我无缘见识儿时记忆中的胡适博士,但终究见到了他亲自赐名的后代胡育凯先生,也算是幸运。胡育凯先生,五十来岁,中等身材,戴着一付近视眼镜,平易近人。他给我俩一一介绍这座故居的历史和铺陈。
这座故居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所建。正屋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三间二进两厢,成“回”字形通转楼,占地208平方米,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大门用水磨青砖净缝砌筑,门的上方装嵌有四块砖雕。屋顶前檐和墙檐下两角,用墨赭两色绘以山水花鸟。内部装饰以隔扇、窗栏、撑拱、雀替。厅堂上悬黑底金字“胡适故居”匾额,下挂胡适中年画像,左右两侧是:“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的对联。东西分列茶几、靠背椅,壁间挂胡适直系亲属图表。在介绍西部的一间房说,这是我叔公和叔娘江冬秀结婚的新人房。出于怀古心情,我征得胡先生的同意,在胡适与江冬秀结婚的那张宽大的描龙绣凤的雕花喜床上坐了坐。
童年的胡适在前厢房读书。东部房间和厢房是胡适二兄胡觉和使用空间。正厅和正厢房展出胡适手稿和部分著作、胡氏宗谱、海内外名士所赠字画、诗词和胡适的“全家福”照片。堂前挂有胡适父亲的铁花画像,东侧有胡适生母冯顺娣照片。
一代杰出的文人胡适,生于1891年,逝世于1962年,享年71岁。胡适原名胡洪(马辛)、嗣糜、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作为现代学者,文学家、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他曾于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李大钊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胡适为人谦和,一生涉猎广泛,著述丰硕,令人叹为观止外,还因为他不仅头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头衔,还戴着香港大学和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大学35顶荣誉博士头衔,这不仅堪称中国第一,就是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上庄父老乡亲不仅为出了这位大学问家而感到自豪,而且对他孝敬母亲的口碑也甚佳,还赞赏他不因为成了名人而嫌弃乡村的妻子,也成为美谈。胡适夫人江冬秀,出生于旌德江村,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缠过足,仅仅读了几年私塾,初通文字。但他们夫妻相濡以沫,白头偕老,实在是难能可贵。
季羡林先生望九之年赴宝岛台湾时,曾专程去瞻仰胡适墓,写了篇《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的散文。季羡林先生站在胡适墓前,浮想联翩,在上下五十年,纵横数千里,回忆烟云般往事,又是历历在目。他想到了中国古代的俞伯牙在钟子期墓前摔琴的故事,还想到古代许多至友在墓前焚稿的故事。但季先生不想把新出齐了的《文集》搬到适之先生墓前焚掉,来向胡适先生汇报毕生科学研究的成果。虽然思绪纷纭,但他的神智还是十分清醒的。季先生环顾陵园,那盘旋而上的整洁的石阶,覆盖着巨石的雄伟陵墓,毛子水亲笔书写的墓志铭,墓后石墙上嵌着闪着炫人双目的“德艺双隆”的四个大字,统统收藏于胸。适之先生那典型的“我的朋友”式笑容塑像,似乎如同五十年前生还于世。季羡林先生,曾经得到胡适先生的提携任用,怀着十分感激和崇敬的缅怀心情写下了这篇声情并茂的散文。
苍翠的群山之下,晶莹透彻的常溪河水,曾经哺育了这位世界级的博学之士胡适先生,他在继承研究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别是新文化,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在客观地历史地评价胡适博士的今天,作为徽州老乡的我,一个后辈,来到胡适故居,自然带有些骄傲和引以为自豪的心情,故乡徽州的山山水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