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 番外2:账本与诗稿的对话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391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在沈宏业夫妇心里,沈泽的人生“剧本”早已被精密规划:A大金融系毕业,华尔街顶尖投行镀金三年,跟着资深合伙人参与几次跨国并购案,积累足够资源后回国接掌家族私募,35岁前冲击行业TOP3——当年儿子用数学模型精准预测美股熔断拐点的论文,至今还挂在A大金融系的荣誉墙上,旁边配着他年轻却沉稳的照片,西装革履的模样与现在判若两人。
可如今,沈泽展示的“工作成果”,却是乡村小学崭新的VR设备采购清单、农产品电商平台的月度收益曲线,甚至还有一本手写的《竹编产业成本核算手册》,封面上用铅笔画着简单的竹编灯笼图案,笔触带着几分笨拙的认真。“金融的本质是高效配置资源,让资本流向收益最高的领域,而不是做不计回报的慈善。”
沈宏业翻着沈泽的基金季度报表,指尖划过一串并不起眼的收益率数字,语气里带着恨铁不成钢的意味,“这笔启动资金如果投到新能源赛道,按照当前的政策红利和市场需求,年化回报率至少是现在的十倍,还能撬动更多机构资金。”
苏曼莉则坐在一旁的竹椅上,轻轻摩挲着手机里存的老照片——那是沈泽当年获得“青年金融才俊”称号时的颁奖现场,他站在聚光灯下,手里的奖杯闪着银辉,语气里满是心疼:“他当年主导设计的智能投顾系统,上线三个月就服务了十万用户,后台的风控模型被行业当成案例研究,现在却用来做乡村教育资源的匹配系统,把金饭碗换成了泥瓦罐,太屈才了。”
她抬头看向窗外,远处沈泽正蹲在地上,帮村里的老会计调试记账软件,晒黑的侧脸沾着点灰尘,完全没了当年金融精英的精致模样。
林栀的“叛逆”,在父母眼里则是“文人气的执着”,带着点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执拗。
林建国还记得女儿当年的毕业论文答辩会,她穿着淡蓝色的连衣裙,站在讲台上,身后的PPT展示着云渺村竹编艺人的笑脸,声音清亮而坚定:“竹编不是博物馆里落灰的标本,是活着的非遗;乡村不是落后的符号,是流动的课堂,是孕育文化的土壤。”
台下文学院的老教授们纷纷点头,费孝通先生的弟子握着钢笔感慨:“这孩子有当年先生深入乡土的风骨,没把学问做在书斋里。”
可当她拿着知名出版社的录用通知书,却突然拖着行李箱回来说要去乡村支教时,王秀莲还是红了眼:“我教了三十年语文,总跟学生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是希望他们用知识武装自己,在更广阔的天地发光,但不是让你把书卷气都晒在稻田里,把白皙的皮肤磨成粗糙的肌理,把细腻的手指磨出茧子。”
直到半年后,林栀发来一段短视频:以前连自己名字都写不全的留守儿童月月,用她教的“场景写作法”写下短文《星光教室的竹影》,文字虽稚嫩,却透着对世界的好奇与渴望,“林老师说,竹条能编出灯笼,知识能编出未来,等我学会了,就编个最大的灯笼,挂在村口的樟树上”,这句话让王秀莲握着手机的手指微微颤抖,指腹抚过屏幕里孩子认真的脸庞,忽然懂了——女儿追寻的“诗和远方”,从来不在写字楼的格子间里,不在精致的咖啡杯旁,而在孩子们清澈的眼睛里,在竹编的纹路里,在稻田的晨露里。
这两种理想的碰撞,恰似燕园的未名湖与博雅塔——一个是理性的波光,映着金融数字的精准与冷静;一个是人文的塔影,藏着文化传承的温度与厚重。
未名湖的水滋养着博雅塔的根基,博雅塔的影又落在湖面上,相互成就,缺一不可。
可谁也没料到,当冰冷的金融模型遇上温热的乡土诗稿,当量化思维碰撞非遗传承的烟火气,会在云渺村的稻田里,酿出最醇厚、最动人的人间滋味,让象牙塔里的学问,变成了田间地头的实在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