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十七章爱在山水间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550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他们之间,思维的差异依然客观存在,如同两条不同源头的溪流,终将汇入同一片江海。沈泽的思维模式,被打上了深刻的商业与科技烙印,他熟稔城市商业世界的运行规则、资本的高效配置与风险管控、以及科技迭代的迅猛趋势。他的视角常常是宏观的、数据驱动的、追求规模效应和标准化复制的。
    而林栀,则始终感知着乡土的细腻脉搏,珍视那些无法被冰冷数据量化的柔软部分——人性的温度、情感的互动、个体成长的独特性。
    她会本能地关注一个内向的孩子是否因为鼓励而眼神变得明亮,会思考如何在一堂美术课上融入本地的竹编技艺,会担忧过于统一的课程是否会磨灭地方文化的多样性,恰如江南绣娘般,于细微处勾勒温情。
    然而,奇妙的是,这种曾经的“分歧之源”,如今却化为了最富活力的“互补之泉”。
    他们的争论时有发生,有时是为了一个具体项目是该优先覆盖更多学校,还是该深耕几所试点;有时是为了某笔宝贵的资金,是用于购买更先进的设备,还是用于提升教师长期发展的津贴;有时甚至只是为了一个课件界面设计的用户体验。这些争论,常常在深夜的临时会议室(有时就是学校的小食堂)里进行,桌上摊开着图纸、预算表和电脑,手边温着的青瓷茶杯里,雨前龙井的清香袅袅升腾,与窗外的竹影共舞。
    争论到激烈处,沈泽会不自觉地前倾身体,指尖叩击桌面,而林栀则会蹙着眉,指尖轻轻摩挲茶杯边缘,目光清亮如溪。某次争执不下时,沈泽伸手去夺林栀手中的笔,指尖却不经意划过她的手背,两人同时一怔,空气里瞬间漾开细碎的暧昧涟漪,方才的剑拔弩张便化作了相视一笑的温柔。每一次思想碰撞的火花,最终点燃的都不是对抗的火焰,而是融合创新的光芒。
    结果往往不是一方说服了另一方,而是如同两种不同金属的熔炼,最终锻造出更坚韧、更富延展性的合金——一个既具备前瞻视野和系统性,又充满人文关怀和落地可行性的优化方案。
    他们仿佛一枚硬币不可或缺的两面,虽然纹理各异,却紧密相依,共同朝着推动乡村教育向更美好未来滚动的同一方向前进。
    基金会成立后的第一个实质性重大项目,便是全力支持云渺村小学的全面提升,而那间标志性的“星光多媒体教室”则是重中之重。
    从选址、设计、招标到施工,沈泽和林栀投入了巨大的心血。他们一起蹲在田埂边研究建材的环保性与耐久性,指尖同时触碰到一块温润的青石板;一起在图纸上标注如何利用自然采光节约能源,肩头不经意间轻轻相靠;一起弯腰规划线路布局,沈泽会自然地扶住林栀的腰,避免她被地上的钢筋绊倒,掌心的温度透过布料传递过来,让她耳尖微微发烫。
    沈泽负责技术方案的把关和与施工方的专业沟通,林栀则更关注教室的布局是否利于师生互动,采光是否保护孩子视力,墙面的色彩是否温馨明亮,甚至悄悄在角落设计了摆放竹编教具的置物架。
    期间并非一帆风顺。遇到过罕见的连绵阴雨耽误工期,湿滑的山路让林栀险些摔倒,沈泽眼疾手快地揽住她的肩,两人在雨雾中相扶而立,彼此的呼吸交织在一起;遇到过部分村民对“新鲜事物”的疑虑,林栀拉着沈泽挨家挨户走访,递上自家炒的茶,沈泽则耐心讲解,偶尔替她拂去发间沾染的草屑;也遇到过设备采购中的波折。
    有一次,在安装关键的网络设备时,由于操作失误,沈泽和前来帮忙的老校长差点被突然爆裂的水管喷出的水淋成落汤鸡,场面一度十分狼狈。
    闻讯赶来的林栀,先是抿唇忍着笑,随即冷静地找到总水阀关闭。
    她拿起干净的毛巾,踮脚替沈泽擦拭额前湿漉漉的头发,指尖擦过他的眉骨,带着嗔怪的语气:“沈大工程师,下次动手前,可否先请教一下本地”水利专家”?”
    沈泽垂眸看着她认真的侧脸,鼻尖萦绕着她发间淡淡的竹香,故意凑近低声道:“有林老师在,我自然无需费心记这些。”温热的气息拂过她的耳畔,让她脸颊瞬间染上红霞。
    这件事后来成了林栀“拿捏”沈泽的“经典案例”,每当他偶尔自满时,她便会笑着提起“人工降雨事件”,看他无奈又宠溺的模样。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