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九章从课堂到生活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630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周末的溪畔飘着草木香,溪水潺潺流过石头,像在唱首温柔的歌。
沈泽操控无人机掠过水面,镜头里的小溪像条蓝色的绸带,绕着青山蜿蜒,岸边的枫叶红得像火,落在水里,像漂着的小灯笼。孩子们围在岸边,手里的观察本上画满了小鱼、水草和枫叶,有的还画了无人机,歪歪扭扭却很认真。
“大家看,”沈泽把屏幕转向孩子们,指尖指着水里的小鱼,“这条小溪养活了咱们村的稻田,也养活了这些小鱼,还帮咱们浇菜、洗衣服。可如果有人往里面扔垃圾,水就会变脏,鱼就会死掉,稻田也会长不好,咱们就没米饭吃了。”
林栀蹲下来,指着水里的蝌蚪,指尖轻轻碰了碰水面,漾起一圈圈涟漪:“所以我们要保护它,要告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不要往小溪里扔垃圾,要让小溪永远干净,永远有小鱼和蝌蚪。”
她把孩子们的观察本收上来,翻开一本,上面写着“我要当小溪的守护者,不让别人扔垃圾”,忍不住笑了,“写得真好,我们把这些话整理好,寄给县环保局的叔叔阿姨,让更多人知道要爱护小溪,爱护我们的家。”
孩子们趴在石头上写起来,有的咬着铅笔头想句子,有的边写边念,溪水的声音和孩子们的声音混在一起,像首好听的曲子。
小宇画了台机器,正把垃圾从水里捞出来,旁边写着:“我要发明清洁机,让小溪永远干净,让小鱼永远活着。”
阿雅写:“我要告诉妈妈,别把洗衣粉水倒进小溪里,要让小溪的水香香的,像林老师的头发一样香。”
陈默在一旁教他们认水生植物,手里拿着株水草:“这是芦苇,根能净化水,能让水变干净;这是浮萍,太多了会把水捂臭,要适当清理。凡事都要有度,就像知识不能学死了,要灵活运用,要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
夕阳西下时,孩子们抱着本子跑远了,笑声落在溪水上,跟着溪水飘向远方。
沈泽和林栀坐在石头上,溪水漫过他们的鞋尖,凉丝丝的,却很舒服。沈泽帮林栀捞掉进水里的观察本,本子湿了大半,他赶紧用自己的外套裹住,怕风吹干了会皱:“下次小心点,别再掉进去了。”
“你说基地能成吗?”林栀轻声问,头靠在他的肩膀上,声音软软的,“能让更多孩子看见山外的世界,也能让更多山外的人看见这里吗?”
“一定能。”沈泽握住她的手,她掌心的粉笔茧蹭过他的皮肤,带着熟悉的温度,“因为我们的知识不是飘着的,是长在这山里的,是帮人解决问题的,是带着爱的。”
他想起刚来时的自己,带着硅谷的傲慢,觉得山里的知识“落后”,觉得自己的技术“高端”;现在才懂,真正的“改变世界”,不是发明多厉害的机器,不是赚多少钱,而是用知识帮孩子圆一个梦,帮老乡解一个难,帮身边的人暖一颗心——就像林栀教孩子们认枫叶、写日记,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让他们懂得美,懂得爱,懂得珍惜。
林栀靠在他肩上,发间的草木香混着溪风飘过来,暖得让人心安。“以前我觉得,能教孩子们认字、写作文就够了,”她轻声说,手指缠着他的手指,“现在才知道,还要让他们看见山外的世界,也要让他们爱这片山,爱这里的小溪、稻田和向日葵,要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家很美,很珍贵。”
沈泽望着远处的鹰嘴山,夕阳把山尖染成金色,像撒了把金粉。
他忽然明白,知识从来不是单一的——它有科技的“高度”,能让无人机飞过高山,能让孩子们看见远方;有生活的“温度”,能让枫叶藏进诗里,能让小溪的故事走进心里;有责任的“厚度”,能让孩子懂得守护家乡,懂得爱身边的人。就像他们的爱情,既有五年前实验室里的心动,有无人机带来的惊喜,也有溪畔相依的温暖,有泥土里生长的踏实——既有“翅膀”,也有“根”。
“林栀,”他轻声说,手指摸了摸她脖子上的“SL”吊坠,吊坠在夕阳下闪着光,“谢谢你让我懂了知识的真正意义,也谢谢你让我找到了回家的路。”
林栀抬头看他,眼里映着夕阳,像含着团火焰:“是我们一起懂的,一起找到的。”
溪水流过石头,发出潺潺的声响,像在为他们鼓掌。远处的孩子们在放风筝,风筝上画着向日葵,飞得比山顶还高,像在向着太阳奔跑。
沈泽握紧林栀的手,知道他们的故事,还有孩子们的故事,都会像这向日葵一样,在这片山野里,向着阳光,扎根生长,永远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