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八章意外的“危机”与知识的“应急应用”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2090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周五的乌云来得猝不及防,像一块巨大的黑布突然罩住了天空,转眼就压到了鹰嘴山顶。风卷着树叶乱飘,树枝被吹得“哗哗”响,眼看就要下大雨。林栀站在操场边,眉头紧紧皱着,手里攥着孩子们的作文本,纸页都被她攥得有些发皱——镇上的小学生作文比赛下午就要截止,可山路已经被雨水浇得泥泞不堪,三轮车根本开不出去,孩子们半个月的心血,眼看就要白费。
“林老师,怎么办啊?”小宇低着头,手指用力抠着作文本的封皮,把封皮都抠出了几道印子。他的作文写的是《我的妈妈》,里面写了妈妈一个人照顾他、一个人收玉米的辛苦,还说“想拿奖给妈妈看,让妈妈高兴”。“我还想拿奖寄给爸爸,让爸爸知道我会写作文了,让爸爸为我骄傲。”
孩子们的肩膀都耷拉下来,像被霜打了的向日葵,一个个低着头,没人说话。阿雅的眼圈红了,偷偷用袖子擦眼泪,怕被别人看见——她的作文写的是《山里的枫叶》,里面藏着对城里姐姐的思念,想通过比赛让姐姐看到。
沈泽看着孩子们失落的样子,心里像被什么堵住了。他突然想起改装好的无人机,就放在宿舍的防震箱里,新做的防水外壳还闪着光,能承受中雨的冲刷。“有办法了!”他一把拉过林栀的手,转身就往宿舍跑,“用无人机送作文!我之前拍过镇上的路线,比赛场地在文化站,我能精准把作文送过去,误差不超过五米!”
林栀被他拉着跑,手心传来他的温度,暖得让人心安。她愣了一下,随即眼里亮了起来:“对!无人机!我现在就给陈默打电话,让他联系镇上的卫生院,让他们去文化站接作文本,确保能送到评委手里!”
孩子们听到“无人机”三个字,立刻抬起头,眼里的光又亮了起来,像黑夜里突然亮起的灯。小宇还兴奋地蹦了蹦,差点撞到沈泽的后背:“沈叔叔,真的能送到吗?”“当然能!”沈泽回头笑了笑,“咱们现在就去准备,一定不会让你们的心血白费!”
沈泽跑回宿舍,迅速打开防震箱,拿出改装好的无人机。新的防水外壳是淡蓝色的,上面还刻着小小的山茶花,是按林栀的建议加的。他把孩子们的作文本整齐地放进防水袋里,小心地固定在无人机底部,手指都有些发抖——不是因为紧张,而是因为激动,这是第一次用科技帮孩子们实现愿望,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知识能解决问题”。
陈默很快就赶了过来,手里还拿着一把伞。他仔细检查了无人机的设备,手指划过防水袋:“电池满格,定位系统正常,风速在安全范围内,完全能飞。”他拍了拍沈泽的肩膀,“放心吧,我已经跟镇上卫生院的小王联系好了,他会在文化站门口等,拿到作文本就立刻交给评委。”
林栀走过来,帮沈泽把防水袋的绳子再扯紧些,指尖不小心蹭到他的手,轻声说:“小心点,别着急,我们和孩子们都在这里等你消息。”她的声音很轻,却带着力量,像一颗定心丸,让沈泽瞬间平静下来。
“放心吧。”沈泽朝她笑了笑,操控着无人机升空。螺旋桨卷起的风驱散了周围的湿气,无人机在乌云下显得格外显眼,像一只银色的鸟,坚定地朝着山下飞去。孩子们的欢呼声盖过了风声,盖过了乌云的沉闷,小宇举着拳头大声喊:“加油!一定要送到啊!沈叔叔加油!”
沈泽紧盯着**的屏幕,看着无人机一点点朝着镇上的方向飞去,心也跟着悬了起来。林栀站在他身边,轻轻握住他的另一只手,掌心的温度透过指尖传过来,让他紧绷的神经慢慢放松。“会成功的,”她轻声说,“孩子们的愿望,一定会实现。”
半小时后,陈默的手机突然响了,是镇上卫生院的小王打来的。“到了!作文本都送到了!”小王的声音里带着兴奋,“防水袋特别好用,作文本一点都没湿!评委老师还说,从没见过用无人机送作文的,觉得咱们清溪村的孩子特别厉害,还夸你们有想法!”
“太好了!”陈默挂了电话,兴奋地朝孩子们喊,“作文本送到了!评委老师还夸咱们呢!”孩子们瞬间欢呼起来,小宇冲过来抱着沈泽的腿不肯撒手,把他的裤子都蹭上了泥;阿雅从口袋里掏出一片枫叶书签,小心翼翼地递给沈泽:“沈叔叔,谢谢你,这是我最喜欢的枫叶,送给你。”
沈泽蹲下来,接过枫叶书签,摸了摸小宇的头,心里忽然冒出一个坚定又温暖的念头。
他拉过林栀的手,把她的手紧紧攥在自己手里,掌心的温度透过指尖传过去:“林栀,我们建个”科技+教育”基地吧。”他的眼睛亮得像星星,“我们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设备,教他们用科技解决生活里的问题,比如用无人机探山、用智能设备观察植物生长;再邀请城里的孩子来这里体验生活,看看山里的样子,尝尝山里的粮食,让知识双向流动,让城里的孩子也懂得泥土的珍贵,懂得生活的不易。”
林栀的眼里闪着光,用力点头,手也紧紧回握着他的手:“好啊!就像咱们种的向日葵,既要向着阳光,吸收外面的养分,也要扎根泥土,记住自己的根在哪里。”她抬头望着沈泽,眼里映着孩子们的笑脸,“这样,孩子们既能看到山外的世界,也能爱上自己的家乡,以后不管走多远,都不会忘了这里。”
沈泽望着林栀眼里的光,忽然觉得腕间林栀送的旧表格外温暖——表盘里的指针走得很慢,像在陪着他们慢慢走,慢慢实现梦想。
他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落地方式”:不是在硅谷的实验室里做冰冷的实验,不是在发布会上对着聚光灯讲宏大的概念,而是在这片山野里,在林栀身边,用自己的技术帮孩子们圆一个小小的梦,用自己的知识帮身边的人解决一个小小的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