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七章无人机与观察日记的融合(下)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384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林栀轻轻把阿明的日记递到沈泽手里,本子上的字迹沾着点墨渍,显然是写的时候不小心蹭到的:“陈医生每次给村里的爷爷婆婆送药,都要走很远的山路。上次下雨,山路特别滑,陈医生摔了一跤,药箱都摔破了,药撒了一地,他的膝盖也流血了。无人机能帮陈医生送药吗?如果能,陈医生就不用走山路了,也不会摔跤了。”
沈泽攥着本子的手不自觉地收紧,指腹反复蹭过“陈医生摔跤”“药箱摔破”的字样,心里像被什么堵住了。
他忽然想起林栀昨天在菜地里说的“知识要服务于人,要帮身边的人解决难处”,而不是停留在实验室里、PPT上。
他掏出手机,走到操场角落给技术团队发消息,手指敲得飞快:“立刻改装一批无人机,要求:1。能装下标准药盒和课本;2。外壳做防摔处理,至少能承受1。5米高度坠落;3。操作界面简化,确保林栀和陈默能在5分钟内学会基本操作;4。续航时间延长到30分钟,应对山路往返。”
“在想什么?”林栀走过来,手里拿着一片刚从树上摘的枫叶,露水还沾在叶片上,晶莹剔透。她轻轻把枫叶放在沈泽的掌心,指尖不小心蹭到他的手,像通了微弱的电流,两人都顿了一下,又假装自然地移开目光。
“在想怎么改装无人机,帮陈默送药。”沈泽把枫叶夹进阿明的日记里,当作书签,“阿明的话提醒了我,科技不是用来展示的,是要真正帮到人的。”
林栀在他身边坐下,肩膀轻轻挨着他的肩膀,声音温柔得像溪水:“科技不是万能的。”
她指着远处正在菜地里劳作的张奶奶,“它能帮陈默送药,却不能帮张奶奶揉腰;能帮小宇看玉米地,却不能替小宇妈妈做饭;能帮阿雅寄枫叶,却不能代替姐姐陪在阿雅身边。这些都要教孩子们记在心里,让他们知道,机器再好,也不如人的心意重要,不如陪伴温暖。”
沈泽望着掌心的枫叶,叶脉清晰得像人的血管,忽然懂了。他带来的科技是“翅膀”,能帮孩子们飞得更远,能帮老乡们省些力气;而林栀种下的生活智慧是“根”,能让孩子们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懂得用自己的心意去温暖身边的人。就像这山里的向日葵,既要深深扎根泥土,吸收养分,也要向着阳光,努力生长——只有翅膀没有根,飞不高也飞不远;只有根没有翅膀,走不快也走不远。
那天傍晚,沈泽帮陈默把磨得发亮的药箱搬上三轮车。药箱上的漆掉了不少,边角都被磨圆了,显然用了很多年。
陈默拍着他的肩膀,笑得很真诚:“以前总觉得你们城里来的人,像天上的云,飘着不落地,说的话、做的事都离我们太远。现在才知道,你们也能踩进泥里,也能懂我们的难处,也能实实在在帮我们解决问题——比那些只说不做的”专家”强多了。”
沈泽低头看了看自己沾着草汁的裤脚,又看了看鞋尖的泥点,忽然觉得,这些泥土的痕迹、草汁的颜色,比任何名牌西装都让他踏实,都让他觉得自己“活着”,活得有意义。“应该的,”他笑着说,“能帮到大家,我也很高兴。”
林栀走过来时,手里拿着一块叠得整整齐齐的手帕,是她自己绣的,上面有一朵小小的山茶花,针脚细密又温柔。“擦擦手吧,沾了不少泥。”她把手帕递给他,指尖再次碰到他的手,暖得让人心安,像握着一块温热的玉。
沈泽接过手帕,轻轻擦了擦手上的泥,忽然想起大学时的场景——那时他在实验室里做项目,不小心把粉笔灰蹭到了手上,林栀也是这样递给他一张纸巾,帮他擦干净,那时窗外的阳光,和现在一样温暖。
他抬头看向林栀,她正望着远处的夕阳,晚霞落在她脸上,像镀了层金边,美得让人心动。“谢谢,”他轻声说,“这条手帕,我会好好收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