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三章“泥土课堂”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740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第二天的晨雾还没散,沈泽就坐在了教室最后一排。课桌椅矮得让他不得不蜷起腿,膝盖顶着桌肚,桌肚里还留着前桌孩子用蜡笔画的向日葵,花瓣涂得金灿灿的,边缘蹭到他的裤腿,留下淡淡的黄印。
    林栀抱着作业本走进来,草编书包蹭过老旧的门槛,发出轻微的“吱呀”声,手里攥着几片新鲜的枫叶,露水沾在叶片上,在晨光里泛着红光,像团小小的火焰。
    “今天学《山行》,”她把枫叶一一分到每个孩子手里,指尖拂过阿雅冻得发红的手背时,特意停下来轻轻搓了搓,帮她暖手,“先摸摸它的边,是不是有锯齿?再看看窗外的鹰嘴山,想想杜牧当年看到的枫叶,会不会和咱们眼前的一样红,一样带着这样的锯齿?”
    孩子们的指尖在枫叶上轻轻摩挲,有的凑到鼻尖闻了闻,大声说“有太阳晒过的味道”;有的对着阳光举起枫叶,盯着脉络惊呼“像爷爷编的竹篮,一根一根的”。
    “林老师!”阿雅举着枫叶从座位上跳起来,叶片边缘的锯齿不小心蹭到脸颊,留下一道浅红印子,却毫不在意,“它像我奶奶剪的窗花!红得跟办喜事的红纸一模一样!上次我姐姐结婚,窗户上贴的就是这样的!”
    林栀笑着把这句话写在黑板右侧,粉笔灰落在她的发梢,像撒了把细雪:“说得真好,说不定杜牧笔下的枫叶,也有这样的锯齿,也像某个人家门口的窗花呢。”
    她没有急着讲解诗意,反倒转身在黑板中央写下“山之记”三个字,抬头问:“谁爬过咱们村的山?能说说山上的样子吗?”
    小宇立刻“噌”地站起来,椅子腿在水泥地上划出刺耳的“吱呀”声:“鹰嘴山顶有块大石头,长得像老鹰的嘴巴!站在上面能看见山下的稻田,黄灿灿的像铺了块大布!风一吹,稻子晃来晃去,就像在跟我打招呼!”
    阿明也跟着举手,手舞足蹈地补充:“云雾山早上全是雾,走进去头发都会变湿,像在天上走!我还在雾里捡到过野草莓,甜得能流糖,我给林老师带过!”
    林栀把孩子们的话逐字逐句抄在“山之记”下面,字迹温柔得像溪水漫过石头,等所有人都安静下来,才拿起课本轻声念:“”远上寒山石径斜”,小宇说的鹰嘴山,是不是就有这样的斜路?下雨的时候会不会很滑?”白云生处有人家”,阿明遇到的云雾里,会不会藏着住家?住着像阿明爷爷一样,会采野草莓的人?”
    孩子们的眼睛瞬间亮起来,纷纷点头,有的还凑在一起小声讨论“云雾里的人家会不会喝蜂蜜茶”“他们会不会也种向日葵”。
    林栀忽然从草编书包里掏出张照片,塑料封皮上沾着不少指纹,边角被摸得发毛——是县城高铁站的照片,银色的高铁像支箭一样穿行在山间,车窗里还能看见乘客的笑脸。“以前的人靠马车赶路,要走十几天才能到省城,现在坐高铁只要一小时,”她指着照片里的车窗,指尖轻轻划过座位,“里面有软乎乎的座位,有热乎的开水,还有卖盒饭的阿姨,米饭香喷喷的,里面有胡萝卜和鸡肉。”
    沈泽坐在后排,看着孩子们的表情从好奇慢慢变成向往,最后眼里燃起的光,比昨天无人机起飞时还要亮,像星星落进了眼里。他忽然想起自己的课——那些高清动画里的无人机、复杂的参数模型,始终隔着一层屏幕,像天上飘着的云,看得见却摸不着;而林栀手里的枫叶,能摸能闻能讨论,诗里的山就是眼前的鹰嘴山,山外的火车就是孩子们能想象到的未来,像手里攥着的泥土,踏实得能感受到温度。
    “”霜叶红于二月花”,”林栀让孩子们把枫叶夹进课本当书签,“现在咱们写《我的枫叶》,不用写得多好,就写它的样子,或者你想坐火车去看的世界,想让火车带回来的东西。”
    小宇立刻举手,手举得老高:“林老师!火车能到沈叔叔说的硅谷吗?我想看看会飞的机器是怎么造的,想造一台帮妈妈收玉米的机器!”
    林栀摸了摸他的头,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她脸上,连细小的绒毛都看得清清楚楚:“只要好好读书,你们能去比硅谷更远的地方,能造比收玉米机更厉害的东西。”
    沈泽坐在后排,心里某个一直紧绷的角落忽然软了下来——他带来的是科技的“术”,教孩子们“怎么造”;而林栀教的是成长的“道”,告诉孩子们“为什么造”;他想让孩子们看见世界,她却让世界真正走进了孩子们心里,也悄悄走进了他心里。
    课后,林栀收拾课本时,发现沈泽的笔记本落在了桌肚里。翻开的一页上画着无人机的草图,旁边用红笔写着“改造方案:可装2本课本+1盒常用药,操作按钮简化至3个,确保林栀能学会”,末尾还画了片小小的枫叶,和她手里的那片几乎一模一样,旁边歪歪扭扭写着“参考林栀的枫叶书签”。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