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六章槐下生辰1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588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医务室的消毒水味混着新刷的石灰味飘过来时,沈泽的手机震了——助理说编程积木和太阳能灯已运到山脚下,山路窄,得靠村民背篓运上来。他刚把消息说给林栀,小胖就举着纸飞机冲过来,翅膀上“机器人运输车”的蜡笔字还没干:“沈叔叔!我和阿雅、妞妞去接!我背篓能装两盒积木,上次帮李大爷背土豆,我还得过大红花呢!”
    阿雅攥着奶奶缝的碎花布垫,布垫边角是妈妈旧衬衫的纹路,她挺挺胸:“我布垫能护肩膀,背十斤都不疼,上次帮张婶背玉米,她还夸我力气大。”林栀笑着揉了揉孩子们的头,指尖碰到阿雅布垫上的针脚,忽然想起宿舍里那本外婆的旧教案——早上整理操场时翻出来的,封皮上“清溪小学”四个字已经泛白,是外婆三十年前在这里当老师时用的。
    “你们路上小心,遇到陡坡就喊王爷爷帮忙。”林栀从口袋里掏出三颗橘子糖,分给孩子们,“我和陈医生、张婶整理操场,把老槐树下的石凳擦干净,生日会就能坐啦。”看着孩子们跑远的背影,她蹲下身收拾散落的彩纸,指尖拂过教案本里夹的外婆的老花镜——镜腿用胶布缠了三圈,是外婆当年教孩子认草药时摔断的,却一直用到退休。
    “在想什么?”陈默拎着药箱走过来,里面装着给孩子们准备的创可贴,“刚才看你盯着教案发呆。”林栀把老花镜放回教案夹,笑了笑:“这是我外婆的,她以前也是清溪小学的老师,三十年前在这里教过书。”她翻开教案,里面夹着张泛黄的照片:外婆站在老槐树下,身边围着十几个孩子,手里举着用树枝做的教鞭,“外婆总说,”城里的光会自己来,山里的孩子得有人举着灯”,她教过的学生,有的去了县城当老师,有的留在村里种茶叶,说要让清溪越来越好。”
    陈默看着照片,想起自己小时候听村里老人说过,有位林老师总背着药箱去学生家补课,雨天就把蓑衣让给孩子——原来那就是林栀的外婆。“你是跟着外婆的脚步来的?”林栀点点头,指尖划过教案上外婆的批注:“每个孩子都该有看见世界的机会,哪怕从认识一棵草、折一只船开始。”“我大学时本来能去城里的重点学校,可毕业前外婆走了,收拾她的东西时看到这本教案,还有她写的”清溪的孩子需要人守着”,我就来了。”
    沈泽正好扛着木凳过来,听见这话,脚步顿了顿。他想起第一次见林栀时,她蹲在菜畦里比耶,发梢沾着向日葵花瓣——原来那片菜畦,也是外婆当年种给学生们补充营养的;她用旧校服改床单、用树枝做衣架,都是外婆教的“能省就省,把钱花在孩子身上”。“你外婆是个了不起的人。”沈泽把木凳放好,“咱们现在建医务室、教机器人,也是在帮她完成心愿。”林栀抬头看他,眼里闪着光,像外婆教案里夹的萤火虫标本,温柔又坚定。
    接下来的三天,清溪村飘着甜暖的气息。张婶天不亮就支起灶台,烤蛋糕的红糖不够,她挨家挨户去借:李大爷从樟木箱里翻出女儿去年寄的红糖,阿雅奶奶把藏了半年的冰糖拿出来,连王大爷都让沈泽从镇上捎回袋白砂糖。“林老师像我亲闺女,她守着咱们娃,过生日可不能委屈。”张婶揉着面团,面粉沾在鼻尖上,“我那娃在城里打工,过生日就吃碗泡面,林老师却给咱娃煮鸡蛋、补功课,这点红糖算啥。”
    沈泽在宿舍里准备礼物,银灰色行李箱的夹层里,除了修好的旧收音机和那支白山茶钢笔,还多了样东西——从外婆教案里翻出的叶脉书签,是外婆当年教孩子做的,他偷偷压了片槐树叶,想送给林栀。“这钢笔你留了五年?”陈默来送体检表时,看见沈泽在擦钢笔,“林老师大学时丢了笔,哭了好几天,说那是她爸送的成人礼。”沈泽点点头:“当时在实验室角落找到的,想着总有一天要还给她,没想到是在清溪。”陈默笑了:“你比我懂她,她要的从不是贵重的东西,是用心。”
    陈默每天除了给村民体检,都会绕到后山采白山茶。他知道林栀喜欢白茶,外婆教案里写过“清溪的白茶最干净,像孩子的眼睛”。采完花,他坐在老槐树下用红绳缠花束,缠到第三圈时,想起林栀说外婆“守护不是占有,是看着孩子长大”,忽然觉得,看着林栀和沈泽并肩规划清溪的未来,比自己守着她更安心。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