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合作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2630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小秋他答应担任这次新书的作曲了?那太好了,投资方已经等不及了,小夏你什么时候有空?」
杨姐的消息像催命符似的挂在刘知夏好友列表顶端。
「今天下午两点,地点你们定」
「行,就橙黄酒店二楼咖啡厅,环境安静,方便谈事」
午后一点五十分,刘知夏提前十分钟抵达。
侍者引他走向预定的半开放包厢,临窗的座位上杨姐正与投资方代表寒暄。
沈音秋站起身,刘知夏对他轻轻点头,随即深吸一口气,主动摘下了口罩和帽子,向在座的众人露出了清晰的全貌。
“这位就是《秋遇夏》的作者,橘子老师,刘知夏。”杨姐立即起身介绍。
她比谁都清楚,这是刘知夏第一次自愿在商业伙伴面前露脸。
“久仰了,刘老师。”
为首的李总立刻起身握手,他是金耀影业的项目总监,也是大老板,拥有最终拍板权。“没想到您愿意亲自来见面,新书数据非常亮眼,我们认为其情感内核具备爆款潜质。”
坐在李总旁边的王女士是财务代表,她扶了扶眼镜,切入实际:“我们这次来,主要是希望明确影视化、音乐制作的预算、时间线和版权归属。我们之前听说刘老师坚持由沈先生负责全部音乐。我们尊重创作者意愿,但需要评估相应的成本和风险。”
“我明白。”刘知夏的声音清晰而稳定。
他拿出准备好的平板电脑,上面是梳理好的要点。他心里清楚,自己必须亲自来,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对沈音秋的支持。
这些天,他对着镜子反复练习每一句话,此刻他努力稳住气息,让每个字都清晰缓慢地说出来,不再回避对方的目光。
他知道,这些略显笨拙却真诚的发音,是他能付出的最直接的诚意。
沈音秋凝视着身旁的刘知夏,看着他为了自己,如此坚定地走出那个安全隐匿的世界。
于是,他接过话,语气专业而沉稳:“李总,王女士,这是我初步拟定的音乐风格方案和制作周期。我会为《秋遇夏》创作具有高度辨识度的配乐,确保音乐与文本情感同频共振。”
“嗯,有刘老师作为编剧主导,加上沈老师的作曲方案,资金不是问题。”李总听后,继续翻阅着方案,话锋却突然一转,“不过,如果我没记错,沈老师似乎是一名幕后音响师?您有独立的作曲作品吗?”
这个问题问得客气,却像一根细针,刺破了方才温和的氛围。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沈音秋身上。
刘知夏放在桌下的手不自觉地微微收紧。
沈音秋并未显露慌乱。
他迎着李总审视的目光,坦然道:“李总问得关键。作为音响师,我确实没有作品。”
他拿出自己的平板电脑,继续说:
“过去五年,我参与了多场大型演唱会的音频系统设计与现场调校,其中包括数位顶级歌手的代表作现场版重塑。”
接着,他播放了一段纯音乐小样,正是他这几天为《秋遇夏》创作的主题动机。
“严格来说,我并非没有作品,只是我更专注于如何让音乐在不同的空间里焕发最佳生命力。而《秋遇夏》的故事内核,关乎”聆听”与”感知”的蜕变。我认为,比起传统的作曲思维,这种从声音本质出发的塑造能力,更能精准传达主角从寂静世界建立声音坐标的独特体验。”沈音秋自信地看着李总说。
李总双手交叠放在桌面上,目光如炬,说:“舞台音乐设计和作曲毕竟是两回事,我们凭什么要冒这个风险?”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寂静,空气仿佛凝固。
这时,刘知夏抬起头,双手轻按桌面,声音沉稳地打破沉默:
“李总,您说得对,音响师确实不是传统的作曲人。”随后点开一段音频,正是沈音秋手机里那首歌的改编小样。
“请注意……38秒处的过渡,”刘知夏的声音平静而笃定,“这里……从寂静到听见的过程,这正是我小说中主角的听觉体验。”
王女士若有所思:“这个细节确实很特别。”
“不仅如此,”刘知夏调出另一份文件,“作为音响师,沈老师参与过127场大型演唱会,处理过各种复杂声场环境。”
他稍作停顿,缓解喉咙的疲惫,继续说:“他深知什么样的旋律能在喧嚣中直击人心。”
刘知夏今天说的每一句话,都带着不同寻常的分量。
沈音秋坚定地接话:“我或许不是专业的作曲者,但我懂得如何用声波塑造空间,用频率调动情绪,让听众完全沉浸在旋律世界中。这就是我们能创造的价值。”
杨姐适时补充:“沈老师毕业于国际知名音乐学院,专修电影配乐,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
刘知夏最后调出新书扉页,上面印着一行字:
【献给那个教我听见寂静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必须是他。”刘知夏的声音轻柔却坚定,“不是选择最知名的作曲家,而是选择最懂这个故事的作曲家。”
会议室安静下来,李总的手指在方案上轻敲两下,终于露出笑容。
“看来,确实是我们对“专业“的理解有些局限了。”他合上文件夹,“那么,《秋遇夏》的音乐创作就交给沈老师了。各位都没问题吧?”
“没有。”
“可以。”
“OK,那就这么定了,合作愉快。”
李总将合同推向对面,语气温和却带着底线,“不过影视行业变数多,如果后续出现影响项目的状况,为大局考虑,我们保留调整团队的权利,请理解。”
说完便带团队离开。
厚重的木门无声合拢,紧张气氛随之消散。
杨姐长舒一口气,靠进座椅:“呀——总算谈成了!”她转向刘知夏,眼中满是感动,“小夏,你今天表现得特别好。说实话,我刚才一直提心吊胆。这是我第一次听你说这么多话……辛苦你了。”
她话音未落,沈音秋已走到刘知夏身边。看到刘知夏放在桌上的手微微发抖,他默默递过一杯温水。
“他们走了。”沈音秋轻声说。
刘知夏抬起头,阳光照在他脸上。
他先看了看沈音秋,又望向那扇关上的门,似乎在确认这场谈判真的结束了。
接过水杯,指尖在触碰到沈音秋时,终于不再抖。
“嗯,”他抿了口水,声音很轻,“我们成功了。”
这句话既是对沈音秋说的,也是对自己这些天的努力最好的交代。
阳光透过玻璃,温柔地洒在桌面上。
在桌下,沈音秋的手悄悄伸过来,坚定地握了握他的手指,那是一个无声却强有力的支持。
-----------------
停车场里,王女士快步跟上李总,低声问:“李总,我还是不太理解。为什么要让一个没有主流作品的人负责整个项目的音乐?这不符合我们一贯标准。”
李总放慢脚步,等王女士走到身边才回答:“你没注意到刘知夏的发音方式吗?每个字都像反复练习过。他是个听障人士。”
他拉开车门坐下。
“他为了给沈音秋争取机会,打破从不露面的原则,亲自来谈判。这份诚意值得尊重。况且,”李总系好安全带,语气恢复冷静,“合同里有保障条款。如果后续出现问题,我们可以随时启动备用方案。”
王女士正要坐进副驾驶,闻言动作一顿。
车子缓缓驶出停车场,李总望着窗外的车流,轻声说:“不过,一位听障作家能为合作伙伴的音乐做到这个地步。这份执着,我很敬佩。”
“看来这次李总信心满满。”王女士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不再追问。
李钦没有说话,车辆汇入晚高峰的车流,尾灯在渐沉的暮色中连成一条红色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