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归来无归  第十章各赴前程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737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寒冬渐深,望安城在冰雪的包裹中仿佛陷入了沉睡。但在这片寂静之下,分别的时刻却悄然来临。最初的茫然与空泛过去后,黑娃和石头都知道,到了必须迈出那一步的时候——为了沈如晦留下的计划,也为了他们自己。
    决定是在留守府那间依旧简陋的厅堂里做出的。炭盆烧得噼啪作响,却驱不散空气中凝重的离意。
    “我得走了。”黑娃的声音沉闷,打破了许久的沉默。他摩挲着那枚“望”字铁符,目光盯着跳跃的火苗,“影子军已经藏好了,规矩也立下了,几个老伙计能盯得住,瘸子张叔的酒馆也已安排好,钉子已经布下。我……我不能再待在这里。”
    他抬起头,眼中带着一种复杂的情绪,有不舍,更有一种必须离开的决绝:“我看着这座城,就想起楚将军,想起沈大哥,想起死去的那么多兄弟。我憋得慌。再待下去,我怕我忍不住,会带着弟兄们再去冲杀一阵,坏了大哥的计划。”他需要离开这片浸满回忆的土地,去找一个能让他沉下心来、隐藏锋芒的地方。
    石头安静地听着,缓缓点头。他理解黑娃。他自己又何尝不是?整日埋首于名册账目,构建着那张看不见的网,每一个名字都牵扯着一段过往,沉重得让他喘不过气。
    “我也该走了。”石头的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各地的线头才刚刚埋下,需要有人去走动,去串联,不能总靠信使传递。而且……”他顿了顿,看向窗外灰蒙的天空,“而且,仗打完了,我突然不知道该怎么拿刀了。也许……也许该试试拿点别的。”
    他没有明说想拿什么,但眼神中流露出的,是一种对另一种生活的模糊向往,一种对安宁和知识的悄然渴望。连年的厮杀,让他心底对笔墨产生了一种难以言喻的亲近。
    没有过多的争论,甚至没有详细的规划。多年的默契让他们早已明白彼此的心意。接下来几日,他们进行了最后一次,也是最为彻底的交接。
    黑娃将影子军的几个核心头目秘密引见给石头,告知他们,此后若无机密大事,一切听由石头调度。他交出了详细的据点分布图和联络方式,甚至包括几处只有他知道的、应急用的密藏军械所。
    石头则将整理好的各地安置人员名册、初步建立的信息传递节点和密码方式,以及剩余的大部分资金,交给了黑娃信任的老成持重的副手李岩手中。他只留下江南一线几个关键节点的联络方式和一小部分活动资金。
    “这个,你拿着。”黑娃将那块“望”字铁符推给石头,语气不容置疑,“你心思细,路子稳,放你那儿,我放心。你这块”安”字符,我带走。哪天……哪天要是真需要合符了,你知道去哪儿找我。”
    石头看着那枚黝黑冰冷的铁符,没有推辞,默默接过,贴身藏好。他知道,这不仅是信物,更是黑娃对他毫无保留的信任,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分别的前夜,两人在那间冰冷的厅堂里,对饮了最后一囊劣质的烧刀子。酒很辣,呛得人眼泪都快出来。他们没有说太多话,只是偶尔提起一句当年的糗事,或是某个战死弟兄的习惯,然后便是长久的沉默。
    “保重。”
    “你也是。”
    翌日拂晓,天色未明。黑娃先一步离开。他换上了一身扛夫穿的粗布短褂,背上一个巨大的行囊,里面除了几件换洗衣物和那块用油纸层层包裹的“安”字符。他没有回头,高大的身影迈着沉重的步子,消失在通往东南方向的官道上,那里有运河,有码头,有需要力气就能活下去的活计。
    晌午过后,石头也收拾停当。他的行囊简单许多,几卷书,几件素色长衫,以及那枚深藏的铁符。他最后看了一眼这座熟悉的城池,看了一眼北方那座无字的石碑,然后坐上一位南行商队的马车,悄然离去。他的目的地,是江南。他听说那里的书院需要抄写文书,或许,那里也能让他找到内心的平静,并用另一种方式,为望安尽一份力。
    他们的离去,和沈如晦一样,没有声张。望安城似乎毫无变化,依旧在冰雪中沉默着。
    但核心已散。
    黑娃去了运河码头,用一身蛮力和沉默寡言,成了一个普通的扛包苦力。汗水能暂时冲刷掉记忆,沉重的麻袋能压住翻腾的血气。只有在极深的夜里,他才会摸着怀中那枚“安”字铁符,望着北方出神。
    石头到了江南水乡,凭借一手好字和沉稳性子,果真在一家学堂觅得一份抄写和教习蒙童的差事。琅琅书声和墨香,渐渐抚平着他心中的戾气与创伤。他小心翼翼地避开纷争,却也在暗中,开始接触和留意沈如晦当年提过的、那些可能存在的“线头”。
    他们像两颗被投入水中的石子,在不同的水域沉底,悄无声息。
    望安,成了他们地图上一个共同的、永不磨灭的坐标,一个深藏心底、却暂时封存的故事。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