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归来无归 第八章根埋千里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883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沈如晦的离去,像一块投入深潭的巨石,虽未激起惊涛骇浪,却在望安城的根基深处引发了持久而隐秘的震荡。这座刚刚夺回、百废待兴的边城,失去了它的灵魂人物,一时间仿佛被抽走了主心骨,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措与空茫。
压力最先且直接地压在了黑娃和石头肩上。
黑娃变得愈发沉默寡言,眉宇间锁着前所未有的凝重。他不再仅仅是那个冲锋陷阵的猛将,他必须成为“影子”的掌控者。每日,他如同幽魂般巡视着那些伪装成屯田所、货栈、甚至赌坊的据点,检查着隐藏的军械,考核着“伙计”和“护院”们未曾荒废的技艺。
他开始学着沈如晦的样子思考,试着权衡每一次人员调动的风险,判断着哪些狄人的挑衅必须隐忍,哪些细微的迹象预示着真正的威胁。他常常在深夜抚摸着那枚冰冷的“望”字铁符,感受着其上传来的、几乎要将人压垮的重量。楚戈的牌位被他供奉在密室,每次看到,都像有一道鞭子抽在他心上,提醒他绝不能辜负。
石头则陷入了另一种形式的忙碌。自沈如晦离开后他便成了这座城看不见的枢纽。遣散士卒的后续事宜千头万绪——银钱是否足额发放?落户之地是否稳妥?与新身份的衔接有无纰漏?他埋首于无数的账册与名录之中,眼眸因过度劳累而布满血丝,却依旧敏锐地查看思索着每一个数字背后的意义。
他开始着手构建那张沈如晦设想中的网络,利用返乡士卒和安置人员,尝试建立起一条条隐秘却至关重要的信息通道。从西北到中原,甚至远至江南,他小心翼翼地播撒着“种子”,期待着它们在未来某个时刻能够连通。与黑娃的雷霆手段不同,石头用他的缜密和耐心,一点点编织着望安的无形脉络。
然而,并非所有旧部都能理解这“化整为零”的深意。一日,几名情绪激动的老卒闯入了如今已改称留守府的将军府,他们身上还带着未愈的伤疤,脸上写满了愤懑。
“黑娃将军!石头先生!俺们不懂!”为首的老兵激动地挥舞着独臂,“沈帅走了,大军散了,俺们像丧家之犬一样被打发!这算什么?俺们流了十年血,就换来这个?望安还是不是俺们的望安了?!”
厅内气氛骤然紧张。黑娃脸色一沉,刚要发作,却被石头用眼神制止。
石头缓缓起身,走到几位老卒面前,没有斥责,只是平静地看着他们,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王老哥,李兄弟,你们说的没错,望安,是咱们的望安,是用血换来的。正因为是咱们的,才不能让它再变成靶子。”
他指着窗外:“朝廷的旨意是什么?是整编,是消化,是把咱们这把刀熔了,打成他们想要的锄头!沈帅为什么走?他就是不想看到咱们兄弟被当成猪羊一样宰割!他现在做的,是把刀藏起来,把根埋下去!让你们回家,不是赶你们走,是让咱们望安的魂,散到天南海北去!只要根还在,望安就亡不了!”
他拿起案上一份名册:“你看,赵老三回了陇西老家,开了个铁匠铺,他的手艺,打犁头也能打刀剑!钱小五去了江南跑船,大运河上的消息,以后都瞒不过咱们!咱们不是散了,咱们是变成水,渗到地里去了!等到哪天老天不下雨,朝廷不管饭,咱们这些水,就能从四面八方冒出来,汇成河,淹死那些敢打望安主意的豺狼!”
石头的话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像一把锤子,敲开了老卒们心中的疙瘩。他们愣在原地,脸上的愤懑渐渐化为恍然,继而升起一种更为深沉的情感。
独臂老兵嘴唇哆嗦了几下,最终重重一抱拳,声音哽咽:“石头先生……俺……俺明白了!是俺们糊涂!俺这就走,回老家去!俺虽然只剩一只手,但还能给咱们望安,当个耳朵,当个眼睛!”
一场潜在的风波,被石头悄然化解。黑娃在一旁看着,心中百感交集。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认识到,有些战斗,并非全靠刀剑才能赢。
随着时间的推移,望安城表面上似乎真的“平静”了下来。新的城防营穿着半新不旧的军服,例行公事地巡逻。市集渐渐有了人气,南来的商队带来了稀罕物事,也带来了天南地北的消息。朝廷派来的新任文官到任,开始接手民政琐事,对军务则明智地不加过问——谁都清楚,这座城的真正根基,并非明面上的那几个营头。
黑娃和石头,一个隐于市井,掌控着最后的武力;一个藏身幕后,维系着四方的脉络。他们极少公开碰面,沟通往往通过绝对可靠的心腹传递只言片语。那两枚铁符,自交接后便再未合一。
他们都在等待,也在准备。等待着一个未知的未来,准备着应对可能到来的风暴。
秋去冬来,漠北的风雪再次笼罩了望安城。
站在城楼上,黑娃望着苍茫的天地,对身旁的心腹低声道:“告诉各处的弟兄,这个冬天,都藏好了,看紧了。咱们的根,不能冻死。”
留守府内,石头裹紧了棉袍,在一盏孤灯下,仔细核对着一条刚刚从运河沿线传来的、看似寻常的商讯,试图从中分辨出可能影响遥远的望安的蛛丝马迹。
沈如晦消失了,但他留下的“根”,却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之下,默默地、坚韧地蔓延着,等待着破土而出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