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十年饮冰 第十二章漩涡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971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虎跳涧的大捷像一剂猛药,暂时提振了望安军的士气,却也像投入滚油的冷水,让本就暗流汹涌的局势彻底炸开了锅。胜利的余晖尚未散尽,更庞大、更复杂的阴影已从四面八方合围而来。
石堡城的议事厅,如今更像一个风暴中心。捷报与危机几乎同时送达。
首先是来自朝廷的正式文书。不再是之前暧昧不明的沉默,而是由一位身着禁军服饰、神色倨傲的宣旨太监,在一队精锐骑兵的护卫下,堂而皇之地送入了石堡城。旨意文辞华丽,先是对沈如晦“率义旅,挫狄锋”表示了“嘉许”,随后话锋一转,强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要求望安军即日起“听候兵部调遣”,最后则是对沈如晦个人的“恩赏”——一个听起来光鲜却无实权的“镇北将军”虚衔,以及催促其“速速入京陛见谢恩”。
旨意念完,堂内一片死寂。那太监斜眼看着沈如晦,拖长了音调:“沈将军,接旨谢恩吧?陛下可是念着您的忠勇呢。”话语里的施舍与威胁,不言而喻。
这几乎是一道催命符。交出兵权,或是孤身入京成为任人拿捏的人质?无论哪条,都是死路。
沈如晦面色平静,接过那卷明黄的绸缎,手指甚至没有一丝颤抖。“天使远来辛苦。旨意,沈某已明了。然边陲局势瞬息万变,狄人新败,报复在即,大军实难轻动。待沈某稳定北疆,扫清边患,再入京向陛下请罪不迟。”他语气恭谨,措辞却绵里藏针,将“拖延”二字说得冠冕堂皇。
那太监脸色一变,还想再施压,却被沈如晦以军务繁忙为由,客气而强硬地“请”去驿馆休息,实则软禁了起来。朝廷的使者,成了一枚烫手的山芋。
送走这尊“大神”,内部的问题立刻爆发出来。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沈如晦的选择。
以几名后来投效的原朝廷中级军官为首的“勤王派”,强烈主张接受朝廷旨意,至少是部分接受。“将军!朝廷毕竟是大义所在!若能得朝廷正式册封,我等便是堂堂正正的王师,粮饷兵源皆有保障!总好过如今这般……名不正言不顺,被四方觊觎!”
甚至最早的核心老卒中,也有人面露犹豫。连年的征战,看不到尽头的牺牲,让部分人开始渴望一个更“实在”的未来。
争吵再次充斥议事厅。这一次,分歧远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深刻和危险,直接关系到这支军队未来的道路和命运。
沈如晦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疲惫。外有强敌环伺,内有理念之争,他仿佛被夹在巨大的磨盘中间,缓缓碾压。但他不能显露分毫。
“都闭嘴!”他猛地喝道,声音中带着久居上位的威严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
堂内瞬间安静下来。
“朝廷的官帽,是裹着蜜糖的毒药。”他目光如电,扫过每一个人,“你们真以为,交了兵权,我们还能活??别忘了,我们是靠什么走到今天的!”
他走到那面始终悬挂的“楚”字旗下,猛地一拍旗杆:“靠的是这面旗!靠的是”抗狄”这两个字!失了这面旗,忘了为什么拿起刀,我们什么都不是!立刻就会成为各方吞并剿灭的对象!”
“我们的根在这里!在这片被狄人铁蹄践踏的土地上!在我们的父老乡亲身上!”他的声音激昂起来,“接受朝廷整编,然后看着狄人再次蹂躏我们的家园?你们谁敢说,能眼睁睁看着望安城的惨剧重演?!”
一番话,如同冷水浇头,让许多被利益冲昏头脑的人清醒过来。是啊,他们的一切,都是建立在“抗狄”的基础上的。
“可是……将军,”一位老成持重的将领忧心忡忡道,“如今我们几乎是四面树敌,狄人、朝廷、……皆可视我为仇雠。下一步,该如何走?军心……恐难长久啊。”
这正是最关键的问题。沈如晦沉默片刻,缓缓道:“我们不投靠任何一方,但也不必同时与所有人为敌。狄人,是死敌,唯有死战。朝廷……暂且虚与委蛇,拖延周旋。”
他目光变得深邃:“我们要趁狄人新败、朝廷暧昧不明的这段宝贵时间,更快地壮大自己!巩固已光复的地区,招募流民,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打造军械!我们要让这片土地,真正能养活我们,能支撑我们打下去!”
“只有我们自己足够强,强到让任何人都不敢小觑,强到能决定自己的命运!届时,才有资格去谈条件,去选择道路!”
统一了内部思想,一系列措施迅速颁布执行。石堡城及周边区域,仿佛一个巨大的蜂巢,开始了高速运转。军事上,加紧操练,尤其是针对狄人骑兵的新战术演练;民政上,一系列恢复生产、招揽流民的政令发布;外交上,则对各方势力采取了不同的、极其谨慎的应对策略。
然而,漩涡既已形成,岂是轻易能脱身?朝廷的使者不断施压,狄人的报复性骚扰几乎没有停止过。
沈如晦如同一个在刀尖上跳舞的舞者,耗尽心力维持着平衡。他睡得越来越少,吃得也越来越简单,所有时间都投入到处理无穷无尽的事务中。只有在深夜,独自一人面对舆图时,他才会流露出深深的疲惫和忧虑。
他知道,暂时的平静之下,危机正在累积。各方势力的耐心都是有限的。望安军这只日益壮大的力量,就像一块肥肉,吸引着群狼。而他现在能做的,就是在狼群彻底扑上来之前,让自己尽快长成一只猛虎。
他拿起笔,在一张小小的纸条上写下几个字,封入蜡丸。
“夜不收”的身影,再次悄无声息地融入夜色,将指令传向远方。
风暴前的宁静,压抑得让人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