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火红年代知青掌门人  第二十章:时代的弄潮儿-任务完成与选择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609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春日的清华园海棠盛放,陈建国抱着书本穿过图书馆前的林荫道,阳光透过新叶在他肩头跳跃。离毕业还有三个月,他的生活已被各种选择填满——美国麻省理工的全奖offer,德国企业的入职邀请,还有系里保送读研的名额。
    “陈建国!”班主任在走廊尽头招手,“校领导找你,在行政楼会议室。”
    会议室里坐着几位陌生的领导,表情严肃。居中那位开门见山:“陈建国同学,组织上注意到你在中美交流中的出色表现。现在国家需要一批既懂技术又懂外语的人才,参与重点项目建设。”
    他推过一份保密协议:“三峡工程筹备组需要翻译兼技术员,待遇不高,条件艰苦,但关系到国计民生。组织希望你能加入。”
    回宿舍的路上,陈建国走得很慢。海棠花瓣落在肩头,他想起黑土地上飞扬的尘土,想起知青点昏黄的煤油灯,想起老支书说“学成了要回来”时的眼神。
    “系统提示。”熟悉的声音突然在脑中响起,“主线任务已完成。奖励:永久留本世界或开启新穿越。请选择。”
    陈建国站在海棠树下,笑了。他早已做出选择。
    毕业典礼前一天,他分别给三个人写了信。
    给老支书的信最长,详细说明了三峡工程的意义,最后写道:“赵书记,国家建设需要先进技术,更需要懂得技术的人才。我选择去三峡,就像当年选择留在知青点——哪里最需要,就去哪里。”
    给周薇的信很简短:“三峡见。带上你的笔,我需要有人记录这个伟大的时代。”彼时周薇已保送北大研究生,却毫不犹豫地申请了工程指挥部的宣传岗位。
    给王志的信最特别——是一张德国机床展的邀请函,附言:“志哥,学好德国人的技术,回来建设我们自己的三峡。”
    离校前夜,宿舍楼彻夜欢歌。同学们畅谈理想,有人要下海经商,有人要出国深造,有人要进军校科研。陈建国安静地听着,忽然想起系统最初的问题:“你为什么要逆袭?”
    现在他明白了:逆袭不是为了改变个人命运,而是为了有能力选择如何奉献。
    最后一次走在清华园里,他在日记本上写下终篇:“四年大学,最大的收获不是知识,而是找到了答案——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逆袭的真正意义,是获得选择奉献方式的权力。我选择三峡,选择与时代同频共振。”
    第二天,北京站站台上挤满了送行的人。周薇早早等在车厢里,脸红扑扑的:“我爸妈说...说咱们这是革命情侣。”
    陈建国大笑,从包里掏出个铁皮盒子——正是当年装粮票的那个,如今锈迹斑斑。
    “带着它,”他说,“记住我们从哪里来。”
    火车启动时,他突然看到几个熟悉的身影——老支书、马队长、王志,还有连队的乡亲们,居然都来了!人们追着火车跑,把煮鸡蛋、红枣往车窗里塞。
    “建国娃子!”老支书喊声如钟,“好好干!给咱们争气!”
    王志跑得最快,塞给他一个模型:“俺做的!三峡大坝模型!等着看你建真的!”
    火车加速,身影渐远。陈建国握紧模型,泪水模糊了视线。
    周薇轻声问:“后悔吗?本来可以去美国的。”
    陈建国望向窗外无边的田野:“这就是最好的选择。你看——”他指着远处正在施工的高楼,“整个中国都在建设,我们怎能缺席?”
    系统提示音最后一次响起:“选择确认。本世界权限开放,记忆库解锁。恭喜你,真正活过这个时代。”
    刹那间,无数记忆涌入脑海——不仅是陈建国的记忆,还有这个时代所有的欢笑与泪水,奋斗与牺牲,光荣与梦想。他明白了,自己不是穿越者,而是被选择来见证和参与这段历史。
    多年后,已成为三峡工程副总工程师的陈建国站在大坝上,对采访的记者说:“我们这代人最幸运的,就是亲眼见证并参与了中国的崛起。”
    台下,周薇带着他们的女儿微笑颔首。观众席中,王志举着哈工大的教授聘书用力挥手。
    散会后,陈建国独自走到江边。夕阳下,江水如金。他从怀中掏出那个锈迹斑斑的铁皮盒子,轻轻放入江中。
    “再见了,陈建国。”他对着滚滚长江轻声说,“谢谢你选择了我,让我成为这个伟大时代的一部分。”
    江风拂过,仿佛传来遥远的回应:“不是时代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时代。”
    远方的工地上,新一代建设者正在浇筑明天的中国。朝阳升起,照亮他们年轻的脸庞。
    而属于陈建国的故事,才刚刚翻开新的篇章。

    作者闲话:

    感谢读者大大的支持,第一个篇章结束了明天会开始新的故事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