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火红年代知青掌门人 第十九章:余波与回响-故地与新篇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751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第一个寒假来临的时候,陈建国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北归的列车。绿皮火车在冰封的原野上呼啸前行,车窗上结着厚厚的霜花,他却觉得这条归途比半年前离开时温暖许多。
拖拉机突突地驶入连队时,正在井边打水的郑卫国猛地愣住了,随即扔下水桶狂奔大喊:“建国哥回来了!建国哥回来了!”
仿佛一滴水落入滚油,整个连队瞬间沸腾。老支书趿拉着棉鞋就从屋里跑出来,马队长连棉帽都戴歪了,孩子们像小麻雀般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叫着“大学生回来啦!”
陈建国从行李中掏出北京特产——茯苓饼、果脯、二锅头,孩子们分到糖果时欢呼雀跃。老支书捧着那瓶二锅头,眼眶发红:“好娃子,没忘了咱们...”
变化是显而易见的。知青点新糊了窗户纸,女宿舍门口挂上了漂亮的草帘,最显眼的是仓库墙上那面“第二故乡”的锦旗,被端端正正挂在最高处。
“你走了之后,大家可把你留下的手册当宝贝哩!”刘技术员拉着他就往地里走,“看!你设计的播种机!”
田野上,改进后的玉米播种机正在作业。几个知青熟练地操作着,效率明显提高。更让陈建国惊喜的是——播种机后面挂着个小装置,正在自动施肥!
“俺们自己改的!”王志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特意从哈工大赶回来,黑瘦了些,眼神却更亮了,“加了你的偏心轮设计,能定量下肥!”
晚上,知青点挤满了人。周薇也回来了,北大才女的名声早已传遍全县。她带来一包书:“这是北京最新的高中教材,给连队学校的孩子们。”
徐丽丽的变化最大。这个曾经的上海娇娇女,如今带着姑娘们搞起了“时尚编织”——用彩色毛线织出牡丹花图案的手套,在县城卖疯了。
“一条围巾卖五块钱呢!”她得意地展示账本,“俺们成立了”金穗编织社”,还注册了商标!”
老支书抿着酒,感慨万千:“建国啊,你留下的不是技术,是火种。现在连队年轻人都憋着劲学习呢,今年又有三个考上中专的!”
但阴影依然存在。酒过三巡,老支书压低声音:“魏会计判了七年,李卫红在五连也不安分...听说他攀上了省里某个领导,可能要翻案。”
陈建国心中一凛。果然,第二天就有个干部模样的人来“了解情况”,话里话外暗示当初处理过重。
“知青同志要团结嘛,”那人皮笑肉不笑,“李卫红同志认识到错误了,是不是给个改正机会?”
陈建国还没说话,老支书先拍了桌子:“放屁!当初他陷害建国的时候,怎么不说团结?”
马队长也豁出去了:“领导,咱们有事说事!李卫红的问题有证据有结论,不能因为他舅当了官就翻案!”
这场风波最终被压了下去,但陈建国意识到,时代的洪流中总有逆流涌动。
寒假结束前,他做了三件事:一是帮连队规划了“种养结合”的新模式,建议利用玉米秆搞养殖;二是给县里写了份《关于发展农村手工业的报告》,以徐丽丽的编织社为例;三是悄悄托关系,把周薇父亲的材料递给了在京的知青前辈。
临走那天,意外发生了。吴瘸子拄着拐杖赶来,塞给他一包东西:“娃子,拿着!俺晒的蘑菇,北京吃不着!”
更让人动容的是孩子们。他们用稚嫩的笔迹写了封信:“陈老师,我们一定好好学习,以后也考清华!”
火车开动时,周薇突然说:“其实...我爸的问题有转机了。听说上面有新政策,正在复查冤假错案。”
陈建国微笑:“春天要来了。”
回到北京,变化更加明显。校园里开始有人穿喇叭裤,外语角挤满了人,图书馆的《美国地理》总是借阅一空。改革开放的气息,已经扑面而来。
一天,系主任突然找他:“小陈,有个重要任务。美国大学代表团要来交流,需要个既懂技术又懂英语的陪同,你准备一下。”
机会来得比想象中还快。在陪同代表团参观长城时,陈建国流利的英语和独到的见解引起了一位美籍华裔教授的注意。
“陈同学,”教授私下问他,“有没有考虑过来美国深造?我可以写推荐信。”
当晚,陈建国在日记上写下:“故地新篇:1.黑土地焕发生机2.李卫红余波未平3.周父案现转机4.留学机遇来临5.下一步:准备留学,但不忘初心”
他知道,更大的舞台正在展开。但无论走多远,那片黑土地永远是他的根。
而此刻的哈尔滨,王志正在给陈建国写信:“俺导师说有个去德国进修的名额,俺想试试。你说过,要睁眼看世界...”
在上海,徐丽丽的编织社接到第一个外贸订单——两百条牡丹花围巾,出口日本。
在黑土地,老支书正在社员大会上说:“建国娃子来信说,南方都在搞包产到户了,咱们也得变变了...”
时代的大潮奔涌向前,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方向。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作者闲话:
感谢各位读者大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