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火红年代知青掌门人 第十八章:新的征程-大学殿堂与未来布局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885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绿皮火车轰鸣着驶入北京站时,陈建国望着窗外熙攘的人流,恍如隔世。月台上,接新生的横幅迎风招展,清华大学的牌子格外醒目。
“同学,是清华的新生吗?”一个戴眼镜的学长热情地接过他的行李,“我是学生会的,负责接站。”
坐在驶往学校的公交车上,陈建国贪婪地望着窗外的街景。长安街宽阔整洁,自行车流如潮,偶尔驶过的上海轿车引得行人驻足。与他记忆中的现代北京相比,此时的京城还带着朴素的年代感,却处处涌动着蓬勃的朝气。
清华园比他想象的还要庄严。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已结薄冰,大礼堂的红砖墙爬满藤蔓,图书馆前人来人往,每个人都行色匆匆却目光明亮。
报到处的老师看着他的录取通知书,突然抬头仔细打量:“你就是黑龙江那个考387分的陈建国?”
周围顿时投来好奇的目光。一个女生惊呼:“原来就是你!比我们北京状元还高十分呢!”
陈建国谦逊地笑笑:“运气好。”
宿舍是八人间,简陋却整洁。来自天南地北的室友们正在互相介绍。上海来的赵敏之戴着金丝眼镜,广东来的李家明说着蹩脚的普通话,还有内蒙古的巴特尔带来的奶豆腐香满屋子。
“俺叫王大壮,”一个黑黝黝的汉子握着陈建国的手,“从河南农村考来的。以后多指教!”
陈建国的心一下子踏实了——这就是新时代的中国,不问出身,唯才是举。
开学第一课是高等数学。老教授走上讲台,第一句话就让所有人震惊:“我知道你们很多人是知青,底子薄。但清华不相信眼泪,只相信汗水!”
课表排得满满当当。从清晨六点的晨读到晚上十点的晚自习,每个人都像海绵一样饥渴地吸收知识。陈建国很快发现,自己超越时代的认知既是优势也是挑战——他懂计算机原理,却要从头学起晶体管电路;知道改革开放的方向,却要先学好政治经济学。
最让他惊喜的是图书馆。浩如烟海的藏书,最新的外文期刊,还有那些只能在内部阅览的参考资料。他如饥似渴地借阅《国外科技动态》,悄悄记录下未来几十年的技术发展方向。
周末,他如约来到北大图书馆。周薇早已等在门口,穿着崭新的确良衬衫,辫子梳得整整齐齐。
“北大怎么样?”两人异口同声,然后相视而笑。
未名湖畔,他们交换着各自学校的见闻。周薇被分到中文系,却在偷偷旁听经济学课程;陈建国学的是自动化,却经常溜去听管理学的讲座。
“你知道吗?”周薇眼睛发亮,“我们老师说,国家可能要派留学生出国了!”
陈建国心中一动。改革开放的第一批留学生,正是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低声说:“要加强外语学习,特别是英语。”
他们相约每周日见面,交换学习笔记,讨论国家大事。有时王志也会从哈工大赶来,三个人在颐和园的长椅上畅谈未来。
“俺导师说东北缺工业人才,”王志嚼着烤红薯,“让俺毕业回去搞机床改造呢!”
陈建国若有所思:“不仅要学技术,还要学管理。先进的设备需要先进的管理方法。”
他开始有意识地搜集国外企业管理的资料,偷偷翻译成中文。周薇帮他润色文字,王志负责画示意图。三个人仿佛回到了知青点的夜晚,只是煤油灯换成了图书馆的台灯。
第一个学期结束时,陈建国已经小有名气。他不仅成绩全优,还在校刊上发表了《关于借鉴国外经验改进企业管理的思考》,引起系里教授的注意。
“小陈啊,”班主任找他谈话,“系里想推荐你参加中美交流生选拔,你有兴趣吗?”
陈建国强压激动:“老师,我需要准备什么?”
“首先是英语过关,其次要熟悉美国情况。”教授意味深长地说,“我听说你经常看外文资料?”
走出系办公室,陈建国在雪地里站了很久。改革开放的机遇就在眼前,他必须抓住每一个可能。
当晚,他给老支书写了封长信,汇报学习情况,并询问连队近况。随信寄去的,还有他整理的《现代农业技术汇编》。
给周薇的信里,他写道:“时代正在巨变,我们要做弄潮儿而非旁观者。英语学习不可松懈,世界比我们想象的更大。”
最后的信是给王志的:“哈工大机械系全国领先,务必打好基础。未来工业化需要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你我有重任在肩。”
寄信回来,宿舍楼已熄灯。陈建国打着手电筒,在笔记本上写下新的计划:“1.强化英语,目标托福600分
1.深入研究国外管理经验
2.关注特区建设动态
3.保持与黑土地的联系
4.帮助周薇准备留学考试”
月光透过窗棂,照在青年专注的脸上。他知道,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人生的起跑线。而这一次,他不仅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更要为这个伟大的时代贡献力量。
远处传来隐约的歌声,是有人在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再过二十年,我们重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
陈建国微笑着合上笔记本。二十年后,中国将会怎样?他比谁都清楚,也比谁都期待。
而在信封投入邮筒的瞬间,他并不知道,其中一封信将被特殊标记,静静躺在某个部门的档案柜里,等待改变许多人的命运。
新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作者闲话:
感谢读者大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