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火红年代知青掌门人 第十七章:离别与馈赠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2000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录取通知书到来的第三天,离别的氛围就开始在知青点弥漫。行李箱和编织袋堆在宿舍角落,像一个个整装待发的士兵。空气中交织着喜悦与伤感——为前程似锦欢欣,为即将分别惆怅。
陈建国比谁都忙。他不仅要办理自己的离校手续,还要帮其他上榜的知青协调各种关系。最重要的是,他要兑现对这片土地的承诺——留下些真正有用的东西。
第一站是去找老支书。老人正在院子里编柳条筐,手法依旧娴熟,但背影显得格外落寞。
“赵书记,我来辞行。”陈建国将两瓶汾酒放在石桌上——这是用编织组最后的分红买的。
老支书抬起头,眼睛有些发红:“建国娃子,真要走了啊...”他放下柳条,长长叹口气,“这半年,你给连队带来的变化,比过去十年都大。”
陈建国拿出一个厚厚的笔记本:“这是我整理的《农业技术实用手册》,从选种育苗到农机维修都有。还有编织组的管理细则,都留给您。”
老支书颤抖着手接过本子,翻了几页就老泪纵横:“好娃子...临走还想着大家...”
“还有这个。”陈建国又掏出一张图纸,“这是我改进的玉米播种机草图,刘技术员看过了,说能提高三成效率。等开春就能试制。”
老人紧紧握住他的手:“北京是大地方,去了好好学!学成了...记得回来看看!”
第二站是编织组。女知青们早已哭成泪人,连一向矜持的徐丽丽都红了眼眶。
“建国哥,”周薇代表大家送上礼物——一件精心编织的毛衣,“这是我们用你教的新花样织的,北京冬天冷...”
陈建国接过毛衣,发现袖口巧妙地织出了清华校徽的图案,心中暖流涌动。他回赠每人一支钢笔和一个笔记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停止学习和思考。”
他特别对徐丽丽说:“丽丽,你是设计天才。到了上海,别忘了这里的编织技艺,说不定能开创一番事业。”
徐丽丽重重点头,第一次没有矫情地说“讨厌”。
最难舍的是和王志的分别。这个憨厚的东北汉子哭得像个孩子:“建国,没有你,我现在还在被人当枪使呢...”
陈建国把修理工具全套送给他:“志哥,你手艺好,以后肯定能成工程师。记住,凡事多动脑筋,少冲动。”
他又悄悄塞给王志一个信封:“这里面是五十块钱,你拿去给郑卫国——他家里困难,师范学院的学费还没着落。就说是连里给的补助。”
王志瞪大眼睛:“建国,你哪来这么多...”
“编织组的分红,我那份没动。”陈建国笑笑,“记住,帮人要帮在暗处。”
最后一场告别宴,是老支书特批的全连大会餐。村民们自发拿来鸡蛋、粉条、酸菜,摆了整整二十桌。马队长破天荒地挨桌敬酒,最后醉醺醺地拉着陈建国说:“以前...以前是我老马眼瞎...”
酒过三巡,开始表演节目。周薇朗诵了自己写的诗《黑土地,我的第二故乡》;王志和几个男知青表演了劳动号子;最让人意外的是徐丽丽,她用俄语唱了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说是献给所有帮助过她的乡亲。
晚会高潮时,陈建国被推上台。他环视着一张张熟悉的面庞,千言万语堵在胸口。
“同志们,”他声音有些哽咽,“半年前我来时,是个被批斗的”罪人”。今天我要走了,带走的是比清华录取通知书更宝贵的东西——你们的真情厚意。”
他深深鞠躬:“黑土地教会我脚踏实地,艰苦岁月教会我坚韧不拔。这些,是课本上学不到的财富。”
他从包里取出最后一份礼物——一面锦旗,上面绣着“第二故乡”四个大字:
“这面旗留给连队。以后无论我们走到哪里,这里永远是我们的家!”
掌声雷动,许多人泪流满面。老支书接过锦旗,手抖得几乎拿不住。
散场时,周薇悄悄找到陈建国:“明天一起走吗?听说去北京的火车经过哈尔滨...”
陈建国摇摇头:“我先不去北京。要回上海一趟,处理些家事。”
周薇眼中闪过失望,随即又亮起来:“那...北京见?”
“北京见。”陈建国微笑,递给她一封信,“上车再看。”
月光如水,两个年轻人的手握在一起,又很快分开。所有未竟的话语,都藏在了那个默契的眼神里。
第二天清晨,拖拉机载着第一批离开的知青驶向公社车站。送行的人群排成长队,鸡蛋、红枣、煮玉米不断塞进知青们的行囊。
车开动时,突然有人唱起《送战友》。一人起头,百人应和,歌声震天动地:
“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
陈建国没有回头。他怕一回头,就舍不得这片浸透汗水和青春的土地。
在车站,周薇打开那封信。里面没有缠绵的话语,只有一行刚劲的字:
“北大图书馆见——共同学习,为建设四个现代化奋斗!”
她破涕为笑,将信紧紧捂在胸口。
而此刻的陈建国,正对前来送行的刘技术员最后交待:“播种机试制时要注意连杆强度...还有,吴瘸子家的屋顶记得找人修...”
拖拉机轰鸣着远去,车后扬起一片烟尘。送行的人们久久伫立,像一尊尊雕塑。
老支书抹着眼角,对马队长说:“这娃子...给咱们留下的不只是技术啊。”
马队长罕见地没有抬杠,只是喃喃道:“是啊...他把人心都焐热了...”
而在远处的山岗上,一个身影默默注视着这一切。李卫红握紧拳头,眼中满是怨毒:
“陈建国...咱们北京见...”
车轮滚滚,驶向不同的远方。但黑土地上的故事,还远未结束。新时代的帷幕,正在徐徐拉开。
作者闲话:
感谢读者大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