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火红年代知青掌门人 第八章风雨欲来-账本疑云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2219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编织组的成功像一股暖流,让知青点的日子好过了不少。但陈建国很快发现,随着资金往来增多,账目管理成了新问题。装钱的铁皮盒渐渐充实,却也开始引来更多复杂的目光。
这天傍晚,周薇愁眉苦脸地来找陈建国:“陈组长,账对不上了。明明记得卖篮子收了二十八块四,可现在盒子里只有二十六块九。”
陈建国皱眉:“会不会记错了?”
“我每天核对三遍,不会错的。”周薇推了推眼镜,声音虽轻却坚定,“而且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三次少钱了。”
就在这时,徐丽丽气呼呼地冲进来:“建国,你说奇怪不?我今天去供销社结账,李主任说上次的货款已经结清了!可我根本没去拿过钱!”
陈建国心中一凛:“什么时候的事?”
“就昨天下午!李主任说魏会计亲自去结的,还签了字!”徐丽丽拿出一张收据,“你看,这签名模仿得真像我的笔迹!”
王志在一旁听得火起:“肯定是李卫红那伙人搞鬼!我找他们算账去!”
“站住!”陈建国喝住他,“无凭无据,你去闹有什么用?”
深夜,等大家都睡下后,陈建国悄悄找到周薇:“账本给我看看。”
煤油灯下,两人仔细核对账目。周薇的笔记工整清晰,每一笔收支都记得清清楚楚。陈建国很快发现了问题:有几笔支出的墨水颜色略有不同,数字也像是后来添上去的。
“看这里,”周薇指着一处,“这笔买麻绳的开支,我记得明明是三元,现在变成了五元。”
陈建国沉吟片刻:“魏会计那边...”
“我去要过明细,他说这是连队内部账目,不方便给知青看。”周薇无奈地说。
就在这时,窗外传来轻微的响动。王志一个箭步冲出去,拽进一个人来——是郑卫国,吓得脸色发白。
“我、我就是路过...”郑卫国结结巴巴地说。
陈建国目光如炬:“是李卫红让你来听墙角的吧?”
郑卫国低下头不敢说话。陈建国却笑了:“回去告诉你红哥,明天我要在全体知青会上提议账目公开,欢迎他来参加。”
郑卫国一愣,显然没料到这个反应,慌慌张张地跑了。
周薇担心地说:“这样会不会打草惊蛇?”
“就是要打草惊蛇。”陈建国胸有成竹,“有人比我们更怕查账。”
第二天知青会上,陈建国果然提出:“编织组是集体副业,账目应该公开透明。我建议成立一个监督小组,每月核对账目,向大家公布。”
李卫红立即反对:“什么意思?信不过我们?还是你陈建国想揽权?”
“恰恰相反。”陈建国平静地说,“既然是集体财产,就应该集体监督。我提议由周薇负责记账,徐丽丽负责销售,另外选三个人组成监督小组。最好包括李卫红同志,以示公正。”
这话一出,李卫红顿时语塞。答应吧,等于同意查账;不答应吧,又显得心里有鬼。
张芸跳出来帮腔:“魏会计管得好好的,凭什么要另立账本?这不是不相信连队领导吗?”
陈建国等的就是这句话:“我们当然相信领导。所以监督小组可以请老支书或者马队长担任顾问,每一笔账都经过审核。这样既规范,又能避免有人说闲话。”
话说到这个份上,连马队长都不好反对了。老支书抽着旱烟,最后拍板:“建国娃子说得在理。集体的事就要集体管。监督小组就由周薇、徐丽丽、王志,再加李卫红和郑卫国组成。每月账目送我过目。”
李卫红脸色铁青,却只能点头。
会后,陈建国特意找到魏会计:“魏会计,以后编织组的账就麻烦您多指导了。周薇她们年轻,很多规矩不懂。”
魏会计擦着汗连连点头:“应该的,应该的...”
新的账目制度很快建立起来。周薇设计了复式记账本,徐丽丽负责保管销货凭证,王志则像个门神似的守着钱盒子。最妙的是,每次对账都请李卫红和郑卫国在场,让他们想挑刺都找不到借口。
一个月后公布账目时,连老支书都惊讶了:“好家伙,这个小编织组,一个月净赚了一百二十多元?比咱们一个大劳力挣工分还多!”
知青们更是欢欣鼓舞。按照陈建国提议,收入的三成留作发展基金,三成改善集体伙食,四成按劳分配。那天晚上,每个参与编织的知青都分到了三五元不等的“奖金”,食堂破天荒地做了红烧肉。
李卫红也分到了钱,脸色却更加难看。张芸私下找他:“红哥,这样下去不行啊!陈建国越来越得人心了!”
“急什么?”李卫红冷笑,“账目越规范,出问题时摔得越重。等着瞧吧...”
果然,没过几天,周薇又发现了问题:供销社的结款数额和实际到账对不上。这次差距更大,整整少了十五元。
徐丽丽气得直跺脚:“我亲自去问!明明说好一个篮子两块五,怎么变成两块二了?”
陈建国却拦住她:“这次我亲自去。”
在供销社,李主任拿出账本:“建国你看,白纸黑字记着呢:手提篮每个两元二角,草帽每个一元五角。这都是魏会计来结账时定的价。”
陈建国心中明了,面上却不动声色:“可能是我记错了。谢谢李主任。”
回去的路上,王志忍不住问:“建国,明明是他们搞鬼,你怎么就这么算了?”
陈建国微微一笑:“捉贼要捉赃。现在揭穿,他们完全可以推说是沟通误会。”
“那怎么办?”
“等。”陈建国目光深远,“等一笔大单子。”
机会很快来了。县里要开农业学大寨会议,需要一百个纪念品篮子。这笔订单总价高达三百元,是编织组接过的最大单子。
签约那天,陈建国特意叫上老支书和马队长一起去供销社。价格谈得很顺利:每个篮子三元,预付一百元定金。
魏会计也来了,热情地说:“定金我帮你们保管吧,你们年轻人拿着不安全。”
陈建国爽快同意:“也好。那就麻烦魏会计了。”
回连队的路上,李卫红难得地夸了陈建国一句:“这次办得不错。”
陈建国笑笑没说话。他知道,鱼已经上钩了。
当晚,他在日记本上记下:“账目疑云:1.李魏勾结确凿2.监督机制初步建立3.大单设局4.需准备最终反击”
月光如水,陈建国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知道风暴就要来了。但这一次,他准备好了迎击的一切。
作者闲话:
请读者大大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