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借势登高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2086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沈彻带回北境粮草被截的消息,像一颗火星落进了干燥的柴堆,在京城官场炸开了锅。
太子一党起初还想抵赖,说恒通镖局是擅自行动,与太子无关。可沈彻带回的镖师供词、藏匿粮草的物证,以及萧策暗中让人递回的“太子府曾派人打探北境军情”的密报,环环相扣,直指太子。
皇上虽未明着处置太子,却在朝堂上狠狠斥责了“结党营私、干预边防”的行为,罚了太子半年俸禄,还将恒通镖局抄没,总镖头下狱——这已是极重的敲打。
经此一事,太子声望大跌,朝堂上不少原本观望的官员,开始暗暗向三皇子赵奕靠拢。
沈彻则因“安抚北境、揭发奸佞”有功,被破格提拔为户部侍郎。从郎中到侍郎,他只用了半年,这样的升迁速度,在大雍朝的历史上都极为罕见。
任命下来那日,户部上下一片恭贺之声。曾经对他冷眼旁观的官员,如今都堆满了热络的笑容,连临时署理尚书事务的侍郎,见了他也客气了许多。
“沈侍郎年轻有为,真是我大雍之幸啊。”一位老吏端着茶杯,语气里满是感慨。
沈彻笑着应酬,心里却清楚,这只是更高处的起点。侍郎之位虽已能接触到核心政务,但离他想要的权力巅峰,还差得远。
他搬进了更大的值房,窗外正对着户部的粮仓。站在窗前,看着那些堆积如山的粮食,沈彻的眼神愈发深沉。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户部掌握着天下钱粮,便是握住了朝廷的命脉。而他,要做的就是成为这命脉的掌控者之一。
成为侍郎后,沈彻接触到了更多机密要务,其中就包括各地的赈灾款项。这年冬天,南方遭遇罕见雪灾,百姓流离失所,皇上命户部拨款赈灾。
太子一党虽元气大伤,却仍想在赈灾款上做文章。他们暗中授意江南巡抚,虚报灾情,妄图多领款项中饱私囊。
沈彻很快就从账目中发现了端倪。江南报上来的受灾人数,比实际多了近三成,拨付的粮食和银两,更是远超所需。
“这些人,真是死性不改。”沈彻看着账册,冷笑一声。他没立刻揭发,而是让人暗中去江南查探,收集确凿证据。
与此同时,他开始着手整顿户部的赈灾流程。以往赈灾款都是直接拨给地方官府,层层克扣下来,真正到百姓手里的所剩无几。沈彻提出,由户部直接派人押送赈灾物资,联合地方乡绅共同发放,全程登记造册,有据可查。
这个提议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尤其是那些习惯了从中牟利的官员。
“沈侍郎,此举怕是不妥吧?”一位姓黄的郎中站出来,语气带着不满,“地方官府熟悉情况,由他们发放更为妥当。户部直接插手,恐会引起地方不满。”
“黄郎中此言差矣。”沈彻看着他,目光锐利,“赈灾是为了救百姓于水火,不是给某些人中饱私囊的机会。若地方官府真能妥善处置,为何每年都有灾民饿死冻死?”
他的话掷地有声,让不少想反对的人都闭了嘴。临时署理尚书事务的侍郎也觉得此法可行,便上奏皇上,得到了批准。
沈彻亲自挑选了一批精干的官员,其中就包括王修推荐的苏笔吏,让他们带队前往江南赈灾。出发前,他特意交代:“此行只对百姓负责,若有人敢阻挠,直接拿办,不必请示。”
苏笔吏等人领命而去,果然在江南查出了不少问题。江南巡抚见事情败露,狗急跳墙,竟想派人暗杀苏笔吏,销毁证据。
幸好沈彻早有防备,让苏笔吏带了足够的人手,不仅躲过一劫,还将暗杀之人擒获,搜出了江南巡抚与太子一党往来的密信。
密信被快马送回京城,直接摆在了皇上面前。皇上震怒,当即下令将江南巡抚革职查办,牵连出的太子一党官员,多达十几人。
经此一役,太子势力大损,几乎一蹶不振。而沈彻则因赈灾有功,深得皇上信任,连带着三皇子赵奕的声望也水涨船高。
这日,赵奕在府中设宴,特意邀请了沈彻。
“沈侍郎,如今你在父皇心中的分量,可是越来越重了。”赵奕举起酒杯,笑着说。
“都是殿下提携。”沈彻举杯回敬,语气谦逊。
“你我之间,不必说这些虚话。”赵奕摆了摆手,“说吧,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太子虽元气大伤,但根基仍在,不可掉以轻心。”沈彻道,“眼下最重要的是稳固现有势力,尤其是户部。属下认为,该让真正可靠的人来担任户部尚书了。”
赵奕点了点头:“你说得对。之前推荐的刘御史,父皇虽有好感,却还在犹豫。你有什么办法能让父皇下定决心?”
“很简单。”沈彻微微一笑,“让刘御史在皇上面前露一手。最近各地藩王的赋税即将上缴,历来是难题。若刘御史能提出妥善的解决方案,父皇定会看重他。”
赵奕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好主意。此事就交给你去办。”
沈彻应了下来。他知道,推举刘御史担任户部尚书,不仅能让三皇子掌控户部,更能为自己扫清障碍。刘御史虽是中立派,但欠了他和赵奕的人情,日后定会对他多加照拂。
接下来的日子,沈彻一边协助刘御史制定藩王赋税方案,一边暗中布局,清除户部里太子一党的残余势力。他的动作有条不紊,既没有引起太大的风波,又达到了目的。
一个月后,刘御史果然因提出的藩王赋税方案得当,得到了皇上的赏识,被任命为户部尚书。
消息传来,沈彻站在户部侍郎的位置上,望着窗外的天空,嘴角勾起一抹满意的笑容。
他的第一步,已经稳稳地踏在了户部的权力中心。接下来,他要做的,是将触角伸得更远,直到触及那权力的顶峰。
夜色渐深,沈彻处理完公务,走出户部衙门。街上行人稀少,只有巡逻的士兵走过,留下整齐的脚步声。
他抬头望了望皇宫的方向,那里灯火通明,仿佛有一双无形的眼睛,注视着朝堂上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