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跟我谈民生?我直接掏黑科技!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2425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长安,太极宫。
清晨的朝会,气氛有些微妙。百官列于两班,鸦雀无声,目光却有意无意地瞟向班列前方的两位皇子——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
自打顾朝辞献上马蹄铁,解了北伐军马力损耗的燃眉之急后,太子李承乾的声望便如日中天。
无论是朝堂之上,还是市井之间,赞誉之声不绝于耳。连带着整个东宫的属官,走在路上腰杆都挺得更直了些。
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今日,魏王李泰便站了出来。他身形微胖,面容白皙,一身王袍穿在身上显得雍容华贵,此刻脸上却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忧国忧民之色。
“启奏父皇,”李泰的声音洪亮而富有文采,“儿臣听闻,近日东宫因马蹄铁之功,广受赞誉,实乃我大唐之幸。然,兵者,国之利器,非万不得已而不用。强军以卫国,根本却在民生。国之大本,在于农桑。若农事不兴,百姓饥寒,纵有百万雄师,亦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儿臣恳请父皇,莫要因一时之军功,而忽视了社稷之根本。”
一番话说得冠冕堂皇,引经据典,殿中不少文臣纷纷点头附和。
李世民坐在龙椅之上,面沉如水,不置可否。
他当然听得出李泰话里的潜台词:你李承乾就知道舞刀弄枪,搞些军功来博取名声,却对治国安民的根本大事一窍不通,这可不是储君该有的样子!
李承乾站在那里,脸色阵红阵白。他知道李泰是在攻讦他,却又无从反驳。
因为对方说的是正理,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大义。他能怎么办?难道站出来说自己也很关心农业吗?空口白话,谁信?
一时间,朝堂上的风向,似乎开始从对东宫的赞誉,转向了某种审视和怀疑。
散朝之后,李承乾回到东宫,烦躁地将案几上的一卷竹简扫落在地。
“欺人太甚!青雀这是明摆着指着我的鼻子骂我!”他怒气冲冲地来回踱步,“父皇的态度也耐人寻味……他这是觉得我只知兵事,无治国之能吗?”
东宫的属官们噤若寒蝉,无人敢在此刻接话。
就在这时,一个清朗的声音从殿外传来:“殿下息怒。魏王殿下不过是出了一道题,我们答上来,便是了。”
众人回头,只见顾朝辞一袭青衫,施施然走了进来。他脸上没有丝毫的紧张,反而带着一丝轻松的笑意。
“答题?”李承乾皱眉,“如何答?难道我也去写一篇《劝农疏》吗?那岂不是正落入了他的圈套,用我的短处去碰他的长处?”
“殿下,对付文人,最好的办法,从来不是跟他们辩经。”顾朝辞走到他身边,捡起地上的竹简,轻轻放回案上,“而是用他们无法反驳的事实,让他们闭嘴。”
他顿了顿,看着李承呈疑惑的眼神,神秘一笑:“殿下,臣这里,正好有一策,可解殿下今日之忧。”
说着,他从袖中取出几张早已备好的麻纸,平铺在案几上。纸上用炭笔画着一个结构奇特的农具,旁边还标注着各种尺寸和构件名称。
“这是何物?”李承乾好奇地凑了过去。这东西看起来像犁,但又和他见过的所有犁都不同。
传统的直辕犁笨重粗大,需要两头牛才能拉动,转弯极为不便。而图上这个犁,犁辕是弯曲的,犁壁、犁评、犁箭一应俱全,整体看起来轻便了许多。
“此物,臣称之为曲辕犁。”顾朝辞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了殿中每一个人的耳中。
“曲辕犁?”
“正是。”顾朝辞指着图纸,开始了他作为一名理科生最擅长的产品说明会。
“殿下请看,传统直辕犁,辕长而直,笨重无比,耕地时回转困难,往往需要人扶牛拽,耗时耗力。而臣设计的此犁,将直辕改为了曲辕,大大缩短了犁辕的长度,使其变得轻便灵活,一人一牛便可操作自如。”
“再看这里,”他指向犁头部分,“臣为其设计了犁评,可以控制入土的深浅。如此一来,无论是沙土地还是粘土地,无论是深耕还是浅耕,皆可随心所欲。还有这犁壁,可以在翻开泥土的同时,将其推向一侧,形成整齐的犁沟,省去了专门起垄的功夫。”
他每解释一处,李承乾的眼睛就亮一分。东宫的属官们也纷纷围了上来,脸上写满了震惊与不可思议。
他们虽然不是农夫,但基本的农事常识还是有的。顾朝辞所说的每一项改进,都精准地打在了传统农具的痛点上!
“此犁……若真如你所说,”李承乾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其耕作效率,能提升多少?”
顾朝辞微微一笑,伸出两根手指。
“两成?”一个属官猜测道。
顾朝辞摇了摇头。
“两倍?”李承乾的呼吸急促了起来。
顾朝辞还是摇头,然后缓缓开口,吐出了一个让整个大殿陷入死寂的数字:
“若以人力牛力综合计算,至少是传统直辕犁的三到五倍!且更加节省畜力!”
“轰!”
所有人的脑子里都像是炸开了一道惊雷。
三到五倍!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同样的土地,同样的农夫,同样的耕牛,原本需要五天才能干完的活,现在一天就能完成!这意味着能抢出更多的农时,能开垦更多的荒地!
这已经不是什么利器,这是足以改变国本的神器!
李承乾呆呆地看着图纸,又猛地抬头看向顾朝辞,眼神中充满了狂喜和感激。他终于明白了顾朝辞那句话的含义。
什么叫用事实说话?这就是!
当魏王李泰还在朝堂上夸夸其谈农为国本的大道理时,他李承乾已经能拿出让天下所有农夫都为之疯狂的生产工具!
“好!好一个曲辕犁!”李承乾一拳砸在案上,兴奋地大笑起来,“朝辞,你真是我的及时雨,我的子房!”
他一把抓住顾朝辞的手,目光灼灼:“魏王不是说我不恤民生吗?孤就要在京郊的皇家田庄,亲自试演这曲辕犁!孤要让父皇,让满朝文武,让天下人都看看,谁才是真正心怀社稷,谁才是真正为民着想!”
顾朝辞看着意气风发的太子,心中也是一阵舒爽。
“跟我玩阳谋?小老弟,你还是太年轻了。你以为我在第一层,其实我在大气层。你跟我谈上层建筑,我直接掀你的经济基础!基建狂魔的种田天赋,岂是你们这些只会吟诗作对的文学青年能理解的?”*
他微微躬身,谦逊地说道:“殿下,军功是为大唐铸造一柄无坚不摧的利剑,而民生,则是为大唐打造一面坚不可摧的厚盾。我们东宫,不仅要让大唐的剑更锋利,也要让大唐的盾,更坚固!”
这句话,如同暮鼓晨钟,彻底点醒了李承乾。他眼中的狂喜慢慢沉淀,化为了一种名为“格局”的东西。他郑重地拍了拍顾朝辞的肩膀,一字一句地说道:“孤,明白了。”
一场由魏王李泰精心策划的政治攻讦,在顾朝辞的曲辕犁图纸面前,不仅被轻松化解,反而变成了一块送上门来的垫脚石,即将把太子李承乾的声望,推向一个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