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穿成炮灰,直播算命求生存  第58章:合作中的试探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4626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合作中的试探
    深空之眼的风暴早已平息,“新希望”的绿意盎然也成了过往案例。沈砚与ESPU第七调查组的合作,在专属联络人林薇高效、冰冷的齿轮传动下,平稳而高效地运行着。一个个C级的小麻烦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沈砚精准的诊断和解决方案下,迅速消弭于无形。丰厚的酬劳如同涓涓细流,持续汇入沈砚的匿名账户,充实着他的底蕴。双方都默契地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官方得到了一个解决“疑难杂症”的利器,沈砚则获得了资源、信息和一层来自官方的、无形的庇护。
    然而,平静的水面之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好奇心与警惕心,如同双生的藤蔓,在合作的土壤里悄然滋长。
    试探的契机:图书馆的“叹息”
    这一次的委托,来自一颗以悠久历史和学术氛围著称的文化星——“博识星”。委托对象是该星首府城市历史悠久的中央图书馆。
    问题并不复杂,却透着诡异:图书馆西翼的“古籍修复与典藏中心”,近一个月来,每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空旷的修复大厅内便会响起一声声若有若无、悠长而沉重的叹息。声音来源飘忽不定,监控捕捉不到任何异常身影或声源。多名值夜班的资深修复师言之凿凿地听到了,描述一致,导致人心惶惶,甚至影响了珍贵的古籍修复工作。环境监测(包括次声波、磁场)仅捕捉到极其微弱、难以定位的异常波动。
    附件:图书馆西翼详细建筑结构图(尤其标注了古籍修复中心)、古籍存放清单(含部分年代久远的特殊材质古籍)、值夜人员排班及口述记录、微弱的异常波动频谱。
    沈砚的目光在结构图上扫过。西翼建筑古老,采用大量石材和硬木,空间高阔。古籍修复中心位于建筑最深处,通风系统相对独立。吐槽器的声音带着一丝洞悉的玩味:
    【宿主,看那几排靠墙的超大型古籍樟木柜!年代够久!木质都干缩变形了吧?】
    【再看最近的温湿度记录!博识星最近是不是入秋了?昼夜温差加大?】
    【热胀冷缩啊!宿主!白天图书馆恒温恒湿还好,深夜温度下降,湿度变化,那些老樟木柜子里的木料纤维收缩,挤压着里面那些同样干燥脆弱、甚至用特殊胶合材料装订的古籍……】
    【嘎吱……嘎吱……啧啧,再混合古老建筑特有的回音效果,可不就是一声声又长又沉重的”叹息”嘛!】
    【那点异常波动?就是木料收缩摩擦和古籍页面轻微应力释放的混合动静呗!频率太低,仪器难抓,人耳反而敏感!】
    沈砚了然,回复林薇:
    “非灵异现象。成因:近期昼夜温差加大,导致古籍修复中心内部分年代久远、木质干缩的大型樟木储柜(坐标柜组A-D)及柜内特殊材质古籍(详见清单编号X-Y),因热胀冷缩效应,于深夜低温时段发生木料纤维收缩摩擦、古籍页面应力释放,产生特定低频振动及摩擦声。叠加高大古老石木建筑的混响结构,形成悠长、沉重、来源飘忽的”叹息”音效。”
    “解决方案:1。升级古籍修复中心独立温控系统精度,减小昼夜温差波动(尤其控制夜间降温速率)。2。对关键储柜(A-D组)进行专业保湿养护,缓解木质干缩。3。在柜内放置专用恒湿缓冲材料(如特制硅胶)。4。值夜人员配备主动降噪耳塞(心理安抚)。”
    方案精准、科学、可操作性强。博识星图书馆方面迅速实施。当夜,“叹息”声显著减弱。三日后,随着温湿度稳定和柜体养护到位,困扰修复师们的“幽灵叹息”彻底消失。古籍修复工作恢复正常。
    委托完美解决,酬劳准时到账。一切似乎与往常并无不同。
    水面下的涟漪:陈铎的疑问
    然而,这一次,在酬劳结算确认邮件之后,沈砚的加密通讯界面并未立刻沉寂。一条新的、带有陈铎高级督察加密签名的信息,紧随而至。信息的语气依旧温和,措辞也极其考究,但其中蕴含的分量,却远超之前的公务往来。
    “沈先生:”
    “”博识星”图书馆委托反馈已收到,效果一如既往地出色。您对环境细微变化的洞察力与精准归因能力,每每令人叹服。”
    “此次古籍”叹息”事件,虽最终归因于物理变化(热胀冷缩),但您能在未曾亲临、仅凭数据图纸的情况下,如此快速锁定关键储柜与古籍范围,甚至预判其应力释放特性,这份”观气寻理”的造诣,实在非凡。”
    “冒昧一问,”——这两个字,让信息的温度瞬间降低了几度——“纵观您处理过的诸多事件(矿洞定位、空间站预警、新希望疏导、乃至此次古籍归因),您的”能力”似乎拥有一套独特而自洽的”理论体系”和”应用方法”。ESPU内部对此亦有研究,我们将其归类为”隐性能量”(LatentEnergy)的感知与应用范畴,但认知尚浅。”
    “不知沈先生是否方便,在不涉及核心传承秘密的前提下,略微阐述一下您所遵循的”原理”?或可提及您这一脉的渊源?这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您的判断依据,在未来合作中提供更契合的支持,也能推动我们自身对”隐性能量”这一宏大课题的认知边界。”
    “此问仅为学术探讨与优化合作之目的,绝无探究传承核心或约束之意。若涉及不便,您可随时忽略此条。合作基础与相互尊重,始终是第一位。”
    “陈铎”
    来了!
    沈砚的目光瞬间变得锐利如刀。平静的水面被打破,试探的触角终于伸向了最核心的领域——能力的原理与传承!
    陈铎的询问,包裹在层层糖衣之下:先是不吝赞美,肯定沈砚的能力;然后以“叹服”引出疑问;再搬出“隐性能量”这个官方术语,试图将他的能力纳入一个“可讨论”的框架;最后强调“学术探讨”、“优化合作”、“推动认知”,并贴心地留了退路(“可随时忽略”),姿态放得极低,显得无比诚恳且无害。
    然而,沈砚岂会不知其中深意?原理?传承?这几乎是所有超凡者或特殊能力者最核心的秘密!一旦泄露,轻则被研究模仿,重则被针对克制!官方想了解这些,绝不仅仅是为了“优化合作”,更深层的目的是评估他的力量体系、可能的弱点、以及……未来是否可控!
    太极推手:模糊的边界
    沈砚没有立刻回复。他端起茶杯,冰凉的茶水入喉,让翻涌的思绪冷静下来。Zero那句“无惧。可控。”的意念碎片在识海中沉浮。避而不答?显得心虚,可能加深猜疑。全盘托出?绝无可能!
    他需要一种既能回应、满足对方部分“好奇心”,又能牢牢守住核心秘密、将话题引导向安全区域的策略。
    几分钟后,沈砚的回复出现在加密通道:
    “陈督察过誉。沈某所为,不过是些祖传的微末手艺,登不得大雅之堂。”(定调:民间传承,非体系科学。)
    “其核心,确如贵局所言,在于对环境中流转不息之”气”(或称”隐性能量”)的感知、辨析与疏导。”(认可官方术语框架,但使用更传统的“气”字,强调感知与疏导,而非掌控或创造。)
    “”观气”,观其流动之势,察其聚散之形,辨其清浊之性。”(抛出核心概念,但极其抽象。)
    “”寻理”,寻其生克之序,究其平衡之道,顺其自然之势。”(再次强调“疏导平衡”的方法论,与之前陈铎的观察呼应。)
    “如同医者观色把脉,农夫察土观天,皆是经验积累下的”顺势而为”。”(类比世俗职业,淡化神秘色彩,强调经验与实践。)
    “至于原理?”沈砚的电子合成音在文字中仿佛带上了一丝无奈的笑意,“祖辈口耳相传,辅以古籍残篇,多为经验之谈与象征隐喻。若以贵局严谨科学论之,或许可理解为对特定环境磁场、微粒子流、生物场乃至……人心意念场等复杂系统相互作用的综合感知与”调和”尝试?其深层次机制,沈某亦在摸索之中。”(终极太极推手!将原理模糊化、复杂化,推到“复杂系统相互作用”和“未知领域”的高度!既承认了“隐性能量”的存在,又将其原理包裹在重重迷雾之中,最后以“亦在摸索”彻底堵死深究之路!)
    “传承微末,不足为道。能以此微末之技,解他人烦忧,换些许酬劳,已是幸事。原理探究,还是交给贵局的专家学者更为妥当。”(谦逊收尾,再次强调“交易”本质,将球踢回给官方。)
    回复发出。字里行间,滴水不漏。承认了“气”/“隐性能量”的存在,强调了“观气寻理”、“顺势疏导”的方法论,但关于具体如何“观气”?如何“寻理”?“气”的本质是什么?传承来自何方?这些核心问题,全部被巧妙地模糊、类比、推诿到了“祖传经验”、“古籍隐喻”、“复杂系统”、“未知领域”的层面,如同雾里看花,水中捞月。
    识趣的退让与“诚意”的交换
    第七调查组办公室。陈铎看着光屏上沈砚的回复,脸上温和的笑容没有丝毫变化,但镜片后的目光却深邃如渊。他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规律的轻响。
    “祖传手艺…观气寻理…顺势而为…复杂系统相互作用…”他低声重复着沈砚回复中的关键词,嘴角露出一丝难以捉摸的弧度,“好一个”太极”高手。守得密不透风,却又让你觉得他并非全然敷衍。”
    林薇站在一旁,同样看完了回复,她的表情依旧冷静:“他的回应高度抽象化,避开了所有涉及具体感知方法、能量操控原理及传承源头的关键点。将核心归结于”经验”、”感知”和对”复杂系统”的模糊调和。符合我们对高度警惕、保护核心秘密的能力者行为模式预期。”
    “意料之中。”陈铎微微颔首,语气平静,“若他真和盘托出,我反而要怀疑其真实性或另有所图了。这份谨慎和应对的老练,恰恰证明了他的不简单。”
    他并未因沈砚的“打太极”而流露出丝毫失望或不满。相反,沈砚的回应,从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其能力的“自成体系”和“经验传承”特性,也展现了他面对官方试探时从容不迫的定力。这本身也是一种有价值的信息。
    “既然沈先生提到了我们对”隐性能量”的研究,”陈铎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林薇,把我们整理的那份《ESPU非涉密级隐性能量(LatentEnergy)研究综述及公开案例分析(第三版)》发给他。”
    “是。”林薇立刻操作。这份资料是ESPU内部面向高级合作者或学术机构提供的非涉密信息汇编,内容相对笼统和基础:包含对“隐性能量”现象的官方定义、分类(如环境能量场、精神意念残留、特殊地磁效应等)、一些公开可查的、疑似的案例描述(语焉不详)、以及ESPU当前主流的几种研究方向假说(如量子相干场理论、宏观生物场假说、信息纠缠说等)。资料的价值在于其权威性和系统性框架,但核心数据和尖端研究成果只字未提。
    “告诉他,”陈铎补充道,“这是基于他提到的”隐性能量”框架,ESPU目前可公开分享的部分研究成果。希望能对他的”摸索”有所启发,也期待未来能在更深的层面进行”学术交流”。”
    一份官方认证的、相对浅显但体系化的“隐性能量”资料,作为对沈砚“坦诚”回应(虽然有限)的“回礼”和信息交换。这既展现了官方的“诚意”和掌握的“知识储备”,也继续将沈砚的能力往他们设定的“框架”里引导,为未来可能的、更深层次的“学术合作”埋下伏笔。
    表面的和谐与深藏的机锋
    沈砚很快收到了林薇发来的加密资料包。他快速浏览了一遍,心中了然。资料内容浅显,框架宏大,但干货有限。这更像是官方抛出的一个诱饵和**。
    他没有表现出任何异样,通过林薇的通道,发去了简短的确认:
    “资料收悉,多谢。沈某会研读参考。”
    一场试探与反试探的暗战,在彬彬有礼的言辞往来中,悄然落下帷幕。
    表面看,和谐依旧。合作继续,酬劳照付。陈铎得到了沈砚对“隐性能量”框架的有限认可和一份模糊但可解读的回应。沈砚则成功守住了核心秘密,并“白嫖”了一份官方的非涉密研究资料(虽然价值不大),还让官方进一步确认了他的“难缠”与价值。
    然而,水面之下的暗流,却因此涌动得更加湍急。官方对沈砚力量根源的兴趣,只会随着一次次成功的合作而愈发浓厚。而沈砚,也通过这次试探,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官方温和表象下隐藏的、对未知力量探索与掌控的执着。
    信任的距离并未缩短,警惕的藩篱反而在无声中加固。合作的齿轮仍在转动,但驱动它的,除了互利互惠,更添了几分深藏的机锋与无声的博弈。下一次试探何时到来?以何种形式?无人知晓。但双方都心知肚明,那层关于“原理”与“传承”的窗户纸,已经被轻轻捅破,再也无法完全复原。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