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9章改朝换代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2329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方圆六百里的黔中谷地蒸腾了半年兵气,六十万甲士的甲胄反光将晨雾染成铁锈色。
    朝廷的十七路大军与岭南王的铁骑对峙在贵阳城郊,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将要爆发大规模战争,结果却是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当镇南将军的“火神炮”在黑萨营地炸响第一声时,那些被分田令流言瓦解了战意的士兵,正把刀枪熔铸成耕犁。
    战争还没开始,就戏剧性的结束了。
    凌霄花费了极少的代价,便让朝廷失去了西南的半壁江山,昏庸的皇帝只能蜷缩在东北的一隅苟延残喘。
    尽管虎贲营就像楔子一样钉在其版图中,但朝廷已经没有能力集结大军抗衡虎贲营。
    当年六王爷和阿仑的无心插柳,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随着贵阳郡战场的溃败,朝廷西进和南下支援的兵力在半路上就被地方武装扣留,作为投名状纳给了凌霄。
    随着最后一路援军被地方武装的扣留,上天敲响了建康朝廷的丧钟。
    建康城里四处散发出亡国的味道,原本热闹的街道已经没了以往的烟火气。
    昏庸的皇帝望着舆图上大片褪色的朱砂疆域,忽然想起半年前被斥为“妄言”的密报,那些关于贵阳流民传唱“分田歌”的只言片语,此刻都在御案上的降书里凝成血色星图。
    朝堂之上,经过众臣的几番争吵后,皇帝火速下达了退位诏书,并向虎贲营投降称臣。
    计划中的东部战争,还没开始便也结束了。
    所有的计划都被打乱了,原本准备先在西部建立新朝再进行东征的,现在直接越过了这一步。
    墨天筹等人在青衣修罗的护卫下,向着益州进发,行之将半,便收到了驿站传送过来的八百里加急”建康朝廷降书”。
    墨天筹当机立断,立即改变在益州建都的计划,当即赶往建康,同时调动虎贲营往建康开动,驻扎在将军山下。
    建康城的朱雀航浮桥在暮色中泛着冷光,桥洞下漂着无数写满“降”字的桑皮纸,恰似三月前贵阳战场上飘落的星屑。
    墨天筹的乌木车驾碾过中轴御道时,车轮碾碎的不是青石板,而是太学门前堆积的、未拆封的勤王诏书。
    “降帝已在太极殿候着了。”虎贲营都尉的银甲在残阳下闪着蓝光,墨天筹掀开车帘的刹那,正见皇城角楼的鸱吻上的星屑顺着飞檐滴落,在丹陛上聚成“新朝”二字的篆文。
    太极殿内的铜鹤香炉还燃着沉水香,烟气却凝而不散。
    皇帝攥着退位诏书的手悬在玉玺上方,指节泛白如纸,将“天命所归”四字映得透亮。
    墨天筹接过降书时,指尖触到绢帛夹层里藏着的密图,图上用银线绣着建康十二城门的星轨布局,恰与他半年前埋下的”天机枢纽”点位一一对应。
    虎贲营的乌甲军列阵皇城时,甲胄反光映出诡异的天象:天狼星竟与紫微星换位,在紫微垣划出一道银蓝轨迹。
    墨天筹将降书拍在御案的瞬间,案几暗格弹出的不是传国玉玺,而是半片染血的请愿书,六王爷萧景琰的名字赫然在列。
    “新朝号”景明”。”墨天筹的声音撞在殿顶藻井上,惊飞了栖息在北斗七星浮雕间的夜枭。
    当他用朱砂笔在即位诏书上落下第一笔时,殿外突然响起震天的金鼓,不是凯旋的军乐,而是十万黔首敲击犁铧的声响。
    那些曾在贵阳战场上对峙的士兵,此刻正扛着锄头丈量新分的田亩,锄头刃口反射的阳光,与天炽营火神炮的蓝芒汇成一片,照亮了建康城头新升起的、绣着天狼吞日图腾的玄色大旗。
    入主皇城的墨天筹并未称帝,而是自称丞相,拜凌霄为大帝。
    墨天筹的谦逊,让凌霄在缺席的情况下加冕成了皇帝,这是历史上所没有的。
    各地归顺的兵马越来越多,凌霄等人暂时还不能班师回朝,带着参谋和武将们逐一改编各个大营。
    此时的墨天筹比凌霄还要忙,新朝在匆忙中成立,打乱了一切部署。
    诸多工作都来不及准备,首先要解决的是官员缺乏问题,很多岗位都处于空缺状态······
    墨天筹正用狼毫在黄绢上圈点前朝官册,“李廷珪””这位被圈出的前朝御史中丞,此刻正在发配岭南的路上被紧急召回。
    “丞相,各郡县荐举的书生已到朱雀门外。”名单被呈到铺满官册的案几上。
    话音未落,殿顶藻井突然洒下星雨,落在新拆封的荐举文书上,竟将墨天筹三日前写下的“德行高尚”四字衬得银蓝透亮。
    墨天筹头也未抬,笔尖在“一人多岗”旁画下二道弧线:“让他们先去议事殿。”
    他搁笔时,窗外传来太学生的诵读声,念的不是《周礼》,而是墨天筹新撰的《官箴星范》。
    一位老宦官捧着鎏金托盘进来,盘里放着十二枚青铜印坯。
    “传令”墨天筹将印坯拿起查看,青铜相击的声响惊飞梁间夜枭,“让大理寺卿兼领司农寺事,再给御史台丞加衔都水监。”
    他说话时,殿外突然响起齿轮转动的轻响,那是新造的“补官机”正在运转,机括里每吐出一份委任状,纸角都会凝成新朝号“景明”的九龙印记。
    尽管如此,还是缺乏大量的官员,由于前朝空虚,贤臣良将所剩无几,一人多岗政策下仍有大量职缺。
    为解此困扰,首当其冲的就是请兰帝赪出山,成立了礼部,在礼部下设有考试院,专门负责考察和筛选人才,进入各级行政衙门试用。
    然后在全国扩建书院,在每个郡县设置了负责学工的衙门,进行分级管理,督促学习和选拔考核。
    后来,又增设了匠工研究院,文艺修道场等······
    除了各级衙门的岗位空缺在加速填补外,墨天筹亲自操刀,分别成立了管理民生、户籍、田产、水利、外交的衙门,事无巨细都逐一进行了规划,对这些衙门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选拔考核。
    除了这些之外,墨天筹又安排肖遥建立了新朝廷的工、商、财政等的管理衙门,负责税收和管理市场秩序,以及经营着朝廷的资产。
    现在工业、采矿、盐业、纺织等民生支柱产业均由朝廷牢牢把握,在大灾之年也能通过朝廷的宏观调控,保持着物价稳定,安定民心。
    新朝颁布的第一条新政便是将”均田制”写进了国策,解决了粮食问题,老百姓的积极性大增。
    富余的劳动力进入工、商等领域,带动了工业和匠工技术的提升,进入书院学习的人数也在”均田制”的逐年增加。
    随后各种新政被不断地颁发出来,经过这几年的休养生息,以及朝廷对文化技术的重视,国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老百姓的生活逐年提升。
    天下百姓和官兵对凌霄大帝和朝廷的拥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