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四十五章:来自江南的密信:周郎,你可知北方发生了什么?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767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当曹操在北国为魏安们的出现而欣喜若狂时,千里之外的江南,正值烟雨濛濛的季节。一艘艨艟巨舰,正劈开浩渺的江波,顺流而下,驶向东吴的军事重镇——柴桑。
    船头,一位身着儒衫,面容敦厚的长者,正凭栏远眺,任由江风吹拂着他的衣袖。他便是东吴重臣,鲁肃。
    此刻,他的眉头却微微蹙起,手中紧紧攥着一封刚刚从荆州用六百里加急送来的密信。
    信,是他的好友诸葛亮亲笔所书。
    船舱内,温暖的烛火下,一位英姿勃发、顾盼自雄的年轻将领,正对着一幅江防图,凝神沉思。他剑眉入鬓,目若朗星,正是名满江东的美周郎,东吴大都督——周瑜。
    鲁肃走进船舱,将那封带着湿气的信,递了过去。
    “公瑾,孔明来的信。”
    周瑜抬起头,接过信。他对于这位在隆中隐居的卧龙,素来是只闻其名,心中存着几分文人相轻的傲气。他展开信纸,一目十行地扫过。
    信的内容很短,只是简要地叙述了曹操北征之后,其首席军师陈默在原鲜卑故地设立归义都护府的一系列新政。
    从雷霆镇压,到积分奖惩,再到汉化教育……周瑜的表情,起初还带着一丝不以为然。在他看来,这些不过是些上不得台面的驭下之术,对付一群蛮族,何须如此复杂。
    但当他看到信的末尾,看到诸葛亮用一种极为凝重的笔调,描述那些能背诵《千字文》、并以魏为姓的鲜卑孩童时,他那双总是充满自信的眼眸,第一次,闪过了一丝难以察觉的阴霾。
    信的最后,是诸葛亮写给他的话:
    “子敬,昔日颍川同窗,守拙之才,我与公瑾皆深知之。其人胸有丘壑,志存高远,非池中之物。然今日之守拙,其行事之法,已非我等所能度量。其所行之策,名为融合,实则吞噬。以汉家文明为熔炉,炼化异族之筋骨,重塑其魂魄。十年之后,曹操将得精兵十万,良马数十万,而北境再无后患。此非战之功,乃化之功也。其心之坚,其志之远,令人不寒而栗。公瑾雄才大略,统帅江东,当早做提防,此人,将为我等毕生之大敌!”
    看完信,周瑜沉默了。船舱内,气氛一时间有些压抑。
    鲁肃长叹一声,说道:“孔明之忧,不无道理。守拙此人,我亦有所耳闻。昔日在颍川,他便与我等不同。我等谈论的,是如何匡扶汉室,是如何合纵连横。而他,谈论的却是兴修水利,改良农具,甚至……人口繁衍。他看的,似乎永远比我们更远,也更……实在。”
    周瑜缓缓将信纸移到烛火之上,看着那薄薄的纸张在火焰中卷曲、变黑,最终化为一缕青烟。
    “孔明过虑了。”他的声音依旧平静,听不出太多波澜,但那双紧紧捏着剑柄,指节微微发白的手。
    却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不过是些许教化手段,收买人心罢了,何足为惧?我江东有长江天险,有十万精锐水师,岂是那些草原上的蛮族可以比拟的?”
    话虽如此,但陈默这个名字,却像一根无形的刺,深深地扎进了他的心里。
    他抬头望向窗外,目光仿佛穿透了重重雨幕,望向了遥远的北方。他想起了多年前,在颍川的一次酒会上,一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他记得,陈默当时并没有参与他们的辩论,只是安静地在一旁,用木炭在地上画着什么。
    他好奇地凑过去看,发现那是一幅极为精密的地图,上面标注的,不是郡县城池,而是河流走向、矿产分布和人口密度。
    当时他只觉得此人志趣古怪,如今想来,才惊觉那份冷静与务实背后,隐藏着何等恐怖的规划能力。
    诸葛亮说得对,陈默在做的事情,是吞噬,是熔炼。他不是在打仗,他是在改变这片天地的底层规则。
    他在北方增加的,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曹操集团的国力与战争潜力。这种增长,是持续的,是指数级的。
    而他周瑜,引以为傲的,是水战的精妙,是临阵的指挥,是奇谋的点拨。这些,在陈默那种堂堂正正、以势压人的阳谋面前,似乎都显得有些……渺小了。
    “传我将令!”周瑜的声音,突然在夜色中的江面上响起,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冷冽与决绝。
    “都督有何吩咐?”亲卫立刻应道。
    “全军水师,自明日起,操练时间加倍!告诉将士们,北方的敌人,正在用我们看不见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强大。我们若不拼命,将来,连拼命的机会都没有!”
    亲卫领命而去。
    鲁肃看着周瑜那张俊美却异常严肃的侧脸,心中明白,诸葛亮的这封信,已经起到了作用。它在江东这位最骄傲的统帅心中,种下了一颗名为警惕的种子。
    新秩序的阵痛,不仅在北方的草原上蔓延。它的余波,已经化为无形的压力,跨越千山万水,开始震动整个天下棋局的每一个角落。
    而棋盘两端,那些曾经的同窗好友,如今的生死大敌,已经开始遥遥相望,目光交汇处,是即将到来的,一个更加波澜壮阔的大时代。

2024, LCREAD.COM 手机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