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十章:仁圣之名,天下的烙印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721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当蹋顿的人头被快马传遍河北全境时,整个河北都沸腾了。
“赢了!我们赢了!”
“赵云将军威武!白马义从威武!”
“先生万岁!先生为我们死难的同胞报仇了!”
无数百姓自发地走上街头,他们敲锣打鼓,燃放着庆祝的鞭炮,喜悦的泪水挂在每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上。那些在乌桓突袭中失去亲人的家庭,更是跪倒在地,朝着邺城的方向,一遍遍地叩首,口中喃喃念着陈先生大恩。
经此一役,陈默在河北的声望,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顶峰。
如果说,之前的仁政,让百姓们觉得他是一位爱民如子的好官。那么这一次的雷霆反击,则让他们看到了一个能够庇护他们、为他们讨还血债的守护神!
乱世之中,什么最重要?不是吃饱穿暖,而是安全感!
陈默,给了他们最渴望的安全感。
战后的处理,更是将他的声望推向了神坛。
对于阵亡的将士,陈默下令以最高规格厚葬,抚恤金十倍发放,其子女由冀州学宫免费供养,直至成年。
对于在突袭中死难的百姓,他亲自前往祭奠,下令官府为他们修建陵园,立碑纪念。每一户受难家庭,都得到了足以让他们重建家园的补偿。
而对于那些被俘的数万乌桓士兵,所有人都以为陈默会下令坑杀,以泄心头之恨。然而,陈默的决定,却再次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他没有杀他们。
他将这些俘虏全部打散,分配到河北各地,让他们去修路、去开渠、去兴修水利。他告诉他们:“你们用刀剑毁坏了我们的家园,现在,就用你们的双手,把它重新建设起来。什么时候,你们用汗水偿还了你们欠下的血债,什么时候,你们才能获得自由。”
这一手,堪称神来之笔。
既解决了战后大量俘虏的处置难题,又将这些潜在的威胁,转化为了建设河北的劳动力。更重要的是,这种以工代罚的处置方式,向全天下传递了一个信息:
陈默的仁,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自信和强大。他的威,也不是单纯的杀戮,而是一种恩威并施、直指人心的力量。
一时间,整个天下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这位冉冉升起的“先生”身上。
北方的草原部落,在听闻蹋顿的下场和陈默对俘虏的处置后,陷入了巨大的震撼和恐惧之中。
他们派出的使者,带着最谦卑的姿态和最丰厚的礼物,络绎不绝地赶往邺城,争相表达臣服之意。
他们终于明白,那个看似温和的汉人,拥有的不仅仅是财富和仁慈,更有足以将他们从草原上抹去的雷霆手段。
从此,北疆真正安定了下来。陈默不战而屈人之兵,一战而定北疆。
中原的士人名流,更是对陈默赞不绝口。
“一战定北疆,仁威服四夷!守拙先生之功,可比冠军侯啊!”
“非也非也,冠军侯重在武功,而守拙先生,内行王道,外施霸道,王霸并济,实乃千古未有之奇才!”
“以前,我只当仁圣二字是阿谀奉承,今日方知,此二字,唯守拙先生当之无愧!”
仁者无敌,圣名远扬,这不再是一句单纯的赞誉,而是一个时代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了建安末年的历史上。
河北,在经历了这场短暂的阵痛后,迸发出了更加强大的生命力。百姓归心,士人向往,军队强盛,四境安宁。这里,真正成了陈默最坚不可摧的根基。
而这一切,都像一记记重锤,狠狠地敲击在许都曹操的心上。
他收到了来自各方的消息:河北的百姓如何拥戴陈默,北方的胡人如何敬畏陈默,天下的士人如何传颂陈默……每一条消息,都让他心中的嫉妒和恐惧,增添一分。
他甚至有些后悔,后悔听了司马懿的毒计。那一计,不仅没有动摇陈默的根基,反而成了他封神的垫脚石。自己,成了那个最愚蠢的、为对手送上助攻的反派。
“主公,我们……该怎么办?”程昱忧心忡忡地问道。
曹操枯坐良久,缓缓吐出几个字:“派人去,祝贺他。”
“什么?”众人大惊。
曹操的脸上,露出一丝苦涩的笑容:“打落牙齿和血吞。现在,我只能向他示好。告诉他,勾结乌桓,皆是司马懿一人所为,我已将其下狱问罪。再送上一份厚礼,就说……就说是为他贺喜的。”
这是一种屈辱的妥协,但也是唯一的选择。他现在,惹不起陈默,更不能与他彻底决裂。
荀彧看着曹操落寞的背影,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从蹋顿人头送到的那一刻起,天下的大势,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
曾经,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俯瞰天下。
而现在,所有人的目光,都越过了许都,望向了北方那座名为邺城的城池,望向了那个被称为先生的男人。
天下的棋局,不再是曹操一人的独角戏。
一个新的棋手,已经坐上了棋盘的另一端,并且,落下了至关重要的一子。
整个天下,都在等待着,这位仁圣的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