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十九章:邺城学宫的惊世骇俗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2396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当邺城的百姓还在为战胜瘟疫而欢欣鼓舞时,陈默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更遥远的地方。
他深知,一个强大的势力,乃至一个强大的民族,仅仅拥有充足的粮食和健康的体魄是远远不够的。那只是活着。而要活得好,活得有凝聚力,活得有未来,就必须拥有强大的文化和统一的思想,也就是魂。
战乱对**的摧残,不仅在于人口的锐减和土地的荒芜,更在于文化的断层。书籍被焚毁,学者被屠戮,曾经百家争鸣的盛况,早已被活下去这个最基本的需求所取代。
“必须重建文化,重塑思想。”陈默在自己的书房里,对着一张白纸,写下了这八个字。
这个想法,在他向曹操提出时,却遇到了一丝微妙的阻力。
“先生,建立学宫,教化万民,自然是好事。”曹操坐在主位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只是,如今百废待兴,钱粮都要用在刀刃上。而且,孤行的是唯才是举,只要有本事,不管他读的是什么书,孤都用。何必再耗费巨资,去建什么学宫呢?”
曹操的实用主义思想,在此刻显露无疑。在他看来,能打仗,能治民,就是人才。至于这些人读的是儒家经典还是法家著作,并不重要。
一旁的郭嘉也附和道:“主公所言极是。那些腐儒,空谈误国,百无一用。我等需要的是能吏,而非夸夸其谈的学究。”
陈默知道,他必须说服他们。
“主公,奉孝,你们说的都有道理。唯才是举,是解决眼下人才匮乏的良方。但我们看的,不能只是眼下。”陈默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手指在广袤的河北大地,乃至整个北方划过。
“我们现在拥有的是什么?是刚刚经历过战乱,人心思定的百姓;是成分复杂,来源各异的军队;是心怀故主,尚未完全归附的士人。我们用什么来将他们真正地凝聚在一起?仅仅靠主公的威望和我们的刀剑吗?”
他顿了顿,声音变得沉重:“这不够。我们需要一种共同的认同感,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我们需要让所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都认为自己是我们,而不是他们。而这种认同感,从何而来?只能从文化,从教育中来!”
“我所要建立的学宫,并非要培养那些只会引经据典的腐儒。”陈默话锋一转,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它将是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学府!”
“哦?如何全新?”曹操被勾起了兴趣。
“此学宫,将分设数个分院。”陈默开始抛出他酝酿已久的计划,“其一,为经学院,整理和传授儒家经典,但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重在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其二,为法学院,专门研究律法,为我们建立新的法治体系培养人才。其三,为算学院,研究算术、几何,用于水利、建筑和财政。其四,为格物院,研究天地万物之理,比如我们用的水车,比如如何改良农具,这便是格物。其五,便是华先生主持的医学院!”
“最重要的一点,”陈默加重了语气,“邺城学宫,不问出身,不问郡望,只要通过考核,任何人皆可入学!学成之后,择优录用,授予官职!这,才是真正将唯才是举,落到实处,形成制度!”
石破天惊!
曹操、荀彧、郭嘉,在场的所有人,都被陈默这番惊世骇俗的言论给震住了。
这哪里是建立学宫?这分明是在构建一个全新的教育体系和官僚选拔体系!
将儒、法、算、格物、医并列,这本身就是对独尊儒术的巨大挑战。而不问出身,只看考试,更是直接挖了世家大族赖以生存的根基——知识垄断和察举征辟制。
荀彧的呼吸都变得有些急促,他既为陈默的宏大构想而激动,又为其间的巨大风险而担忧。“守拙兄……此举,恐……恐天下士林,皆要视我等为敌啊!”
“文若,我们什么时候不是他们的敌人了?”陈默微笑着反问,“我们推行屯田,限制土地兼并,他们不高兴。我们改革军制,削弱地方,他们不高兴。我们现在要打破他们对知识和官位的垄断,他们自然更不高兴。但我们要做的是开创一个新时代,而不是去讨好一个旧时代!”
就是要搞你们啊!不把你们这帮只会内耗的门阀士族按下去,哪有寒门和平民的出头之日?不搞科举的雏形,怎么能源源不断地为新政权输送血液?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
曹操的眼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精光。他猛地站了起来,在堂上来回踱步,拳头紧紧握住。
他听懂了。
陈默要做的,不仅仅是教化,更是在为他这个政权,铸造一个坚不可摧的魂!一个独立于旧有士族体系之外,完全忠于他曹操,忠于这个新政权的魂!
“好!好一个邺城学宫!”曹操猛地停下脚步,一拳砸在桌案上,“守拙啊,你这个学宫,孤准了!钱粮,孤从司空府的府库里给你挤!人手,孤让文若帮你从天下征辟!孤倒要看看,是你陈默的新学厉害,还是那些老家伙的旧学顽固!”
得到了曹操的全力支持,邺城学宫的筹建工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展开。
消息传出,整个河北乃至中原的士林,都为之震动。
反应,也如陈默所料,两极分化。
那些固守传统的儒生和世家大族,对此嗤之以鼻,甚至破口大骂。他们斥责陈默是数典忘祖,是离经叛道,将算术、格物这些奇技淫巧与圣人经典并列,简直是斯文扫地。他们联合起来,抵制学宫的建立,禁止族中子弟前往。
但与此同时,那些出身寒门,或者思想开明,以及在战乱中失去一切的落魄士人,却从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一个不问出身,只看才学的机会!
一个能学到经世致用之学的平台!
这对于被世家大族压制了数百年的他们来说,无异于天降甘霖。
一时间,无数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从四面八方,徒步跋涉,涌向邺城。他们或许衣衫褴褛,或许食不果腹,但他们的眼中,都燃烧着一团名为希望的火焰。
陈默亲自担任学宫的大祭酒,并邀请了荀彧、华佗以及一些他从各处搜罗来的名士,共同担任分院的祭酒和博士。
学宫的开学典礼上,陈默站在高台之上,看着下方数百张年轻而渴望的面孔,他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只说了一句话:
“今日,你们以进入邺城学宫为荣。明日,我希望,**,以你们为荣!”
简单的誓言,却点燃了所有学子的激情。
他们知道,一个全新的时代,正在他们眼前,缓缓拉开序幕。
而陈默,这位时代的开创者,在解决了学宫的初步问题后,又将目光转向了另一个棘手的群体——那些被俘的,袁绍的旧部。
这些人中,不乏有才之士。如何将这些昔日的敌人,化为今日的臂助,是他为学宫,也是为曹魏政权,准备的下一份大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