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十五章:黄河两岸,用脚投票的百姓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1469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曹操的组合拳,很快就显现出了威力。
首先是经济封锁。青、兖、豫三州是中原的核心产粮区和商业区,曹操一声令下,所有通往河北的商路几乎都被掐断。原本开始复苏的邺城商贸,受到了沉重打击,物价开始波动,人心浮动。
紧接着,是舆论攻击。无数关于陈默的谣言,开始在中原大地上传播。
“听说了吗?河北那个陈默,是个伪君子!他逼着世家捐粮,是想自己独吞!”
“他搞什么以工代赈,就是作秀,等他捞够了名声,肯定要加倍收税的!”
“就是!还是咱们丞相好,虽然税重了点,但至少光明正大,不像某些人,沽名钓誉,一肚子坏水!”
这些谣言,经过有心人的编排和散布,说得有鼻子有眼,一时间,陈默的形象在中原地区,从一个仁德无双的能臣,变成了一个包藏祸心的伪君子。
然而,面对这一切,陈默却显得异常平静。
他没有去辩解,也没有去反击,而是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河北的内部建设之中。
商路被断了?没关系。他立刻组织人力,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扩大生产。他鼓励世家将资金投入到矿产开发、纺织、酿酒等内部产业上,形成自给自足的内循环经济。
被舆论污蔑?无所谓。他用实际行动来回应。他颁布了《河北农耕法》,明确规定了“轻徭薄赋”的原则,税率仅为十税一,远低于曹操治下的四税一。他还设立了官学,免费招收平民子弟入学,并亲自授课。
他做的每一件事,都与曹操的“霸道”形成了最鲜明的对比。
曹操治下,是严刑峻法,以法家酷吏治国,百姓动辄得咎,道路以目。
陈默治下,是宽厚仁政,以儒法结合治世,百姓安居乐业,夜不闭户。
曹操治下,是税收沉重,为了支撑庞大的军队和战争,对民间进行着近乎竭泽而渔的搜刮。
陈默治下,是休养生息,将大部分财政收入都用于恢复生产和改善民生。
黄河,仿佛成了一条天然的分界线。
河南岸,是高压、沉重、秩序井然但毫无生机的曹魏霸道。
河北岸,是宽松、富足、充满活力和希望的陈氏王道。
起初,这种对比还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变得越来越触目惊心。
最先感受到这种变化的,是生活在黄河两岸的普通百姓。
河南岸的百姓,每日辛苦劳作,却要将收成的一大半上交给官府,剩下的粮食,将将够糊口。他们看着对岸的亲戚朋友,同样是种地,却能留下绝大部分收成,甚至还有余粮可以去换取布匹和食盐。
这种不公,这种差距,比任何的宣传和口号,都更具煽动性。
渐渐地,一个奇特的现象出现了。
每到夜晚,黄河南岸的渡口,总会有一些黑影,拖家带口,带着简陋的行李,悄悄地登上偷渡的小船,划向对岸那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起初,只是零星的几户。
后来,变成了几十户,几百户。
再后来,演变成了一场浩浩荡荡的、自发的、无法阻挡的迁徙浪潮!
曹操设立的关卡,可以挡住商队,却挡不住这些用脚投票的百姓。他们宁愿冒着被巡逻士兵杀头的风险,也要逃离这片让他们喘不过气的土地。
“将军!这个月,又有近三千户流民,从东郡偷渡到了河北!”
“将军!黎阳渡口失控了!数千百姓冲击关卡,守军……守军不敢下令屠杀啊!”
一份份加急军报,雪片般地飞向许都,飞向夏侯惇的军帐。
夏侯惇站在黄河岸边,看着对岸那片灯火通明、生机勃勃的土地,再看看自己这边死气沉沉、怨声载道的村庄,这位曹魏的头号猛将,第一次感到了深深的无力。
他可以打赢任何一场硬仗,却打不赢这场人心的战争。
而这些消息,也同样传到了陈默的耳中。
他站在邺城的城楼上,听着下属汇报着河北日益增长的人口和开垦出的越来越多的田地,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场无声的较量,没有战报,没有伤亡。
但黄河两岸,那此消彼长的人口流动,那用脚投票的无数百姓,已经宣告了第一回合的胜负。
这比任何战报,都更有说服力。
这比任何胜利,都更让曹操感到心惊胆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