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第一桶金,从盐开始!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3296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陈默就醒了。
或许是现代灵魂的强大意志力起了作用,又或许是求生的本能压倒了一切,折磨了他好几天的高烧,竟然奇迹般地退了下去。虽然身体依旧虚弱,但至少恢复了行动能力。
“兄长,你……你要做什么?”陈月也被惊醒了,看着已经下地、正在屋里翻找东西的陈默,小声问道。
“找点有用的东西。”陈默头也不回地说道。
他的目标很明确——粗盐提纯。
理论他都懂,但实践需要工具。溶解需要容器,过滤需要滤材,蒸发需要火和锅。
他把这间小破屋翻了个底朝天,结果令人沮丧。
容器,只有那个破了洞的大陶罐和几只豁口的陶碗。
锅,没有。这个时代铁器金贵,寻常百姓家根本用不起铁锅,做饭都是用陶釜,而他家唯一的陶釜,在前几天已经碎了。
火,还好,墙角有几块前人留下的火石。
“没有锅,怎么蒸发结晶?”陈默皱起了眉头。
这是计划中最关键的一步。没有锅,就无法加热盐水,析出精盐。
他蹲在地上,目光在屋内来回扫视,大脑飞速运转。用陶碗?太小了,而且容易炸裂。直接在火上烤?不行,温度不均,只会得到一堆黑乎乎的盐块。
必须找到一个耐高温的、有一定容量的容器。
他的目光,最终落在了那只破了洞的大陶罐上。
陶罐的底部裂开了一个不大的洞。他走过去,仔细检查了一下,发现陶罐的主体还算完整。如果能把洞补上……
用什么补?
泥巴?不行,遇水就化了。
陈默的视线,最终定格在自己躺过的土炕上。那土炕是用黄泥混合着稻草搭建的。他忽然想起,在一些古代工艺的纪录片里看到过,将黄泥混合草木灰和人的头发,经过反复捶打,可以制成耐火的泥坯,用来修补窑炉。
虽然不知道效果如何,但眼下,这是唯一的办法。
说干就干。
他让陈-月去找些干净的草木灰,自己则忍着虚弱,用一块石头从土炕边缘敲下一些黄泥。头发……他看了看自己和妹妹那枯黄得像乱草的头发,咬了咬牙,用一块锋利的石片,小心翼翼地割下了一小撮。
将黄泥、草木灰和碎发混合,加入少量水,然后用石头反复捶打、揉捏,直到变成一团质地均匀、黏性十足的泥巴。
他小心地将这团“特制泥巴”糊在陶罐的破洞处,从里到外抹了厚厚一层,又用手沾着水将表面抹平,尽可能地不留缝隙。
“兄长,这是在做什么?”陈月好奇地看着他的操作,满脸不解。
“补锅。”陈默言简意赅,他将补好的陶罐小心翼翼地放在火塘边,用余温慢慢烘烤,让泥巴里的水分蒸发,而不是直接用大火烧,那样会让泥巴开裂。
做完这一切,他才直起身,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额头上已经渗出了一层虚汗。
“走,月儿,我们去集市。”
“去集市?”陈月愣住了,“可是……我们没有钱。”
“没钱,但我们有脑子。”陈默神秘一笑,拉起妹妹的手,向外走去。
他们所在的村子叫陈家村,是颍川郡阳翟县下属的一个小村落。村子不大,几十户人家,大多姓陈,沾亲带故。乱世之中,乡里凋敝,原本热闹的集市,如今也只剩下三三两两的人,交换着一些最基本的生活物资。
集市的管理者,是乡里的里正,一个名叫赵三的干瘦中年男人。
此人是典型的乱世小吏,精明、刻薄,又带着几分审时度势的圆滑。陈默在原主的记忆中,对这个赵里正的印象并不好。原主父母死后,家里断了粮,原主曾去求过他,结果被他毫不留情地赶了出来。
但今天,陈默的目标,就是这个赵里正。
因为整个集市,只有他手里有盐卖。
陈默拉着陈月,径直走到了集市尽头的一个小摊前。赵里正正百无聊赖地坐在一个木墩上,眯着眼打盹。摊位上,摆着几袋粟米,一小堆黑乎乎的盐块,还有一些零碎的布匹。
“赵里正。”陈默开口,声音不大,但很清晰。
赵三掀开眼皮,看到是陈默,眼中闪过一丝不耐和鄙夷:“是你这个病秧子?怎么,又来讨饭?我告诉你,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快滚快滚,别在这碍眼。”
周围几个正在交换东西的村民,也投来了看好戏的目光。
陈默并不生气,脸上甚至还带着一丝微笑:“里正误会了,我不是来讨饭的,是来跟你做笔生意的。”
“生意?”赵三像是听到了天大的笑话,上下打量着衣衫褴褛、面带病容的陈默,和他身后那个瘦得像小鸡仔一样的陈月,“就凭你?你能有什么生意跟我做?拿什么做?拿你家那四面墙吗?”
周围传来一阵哄笑。
陈默依旧不为所动,他平静地看着赵三,一字一句地说道:“我想从你这里,赊一斤粗盐。”
此话一出,连赵三都愣住了。
赊?这个年头,粮食就是命,盐比粮食还金贵。这个穷得快要饿死的病秧子,居然敢开口说“赊”?
“你脑子烧坏了吧?”赵三嗤笑一声,“我凭什么赊给你?你拿什么还?”
“就凭这个。”陈默不慌不忙,从怀里掏出一个东西,放在了摊位上。
那是一只陶碗,虽然豁了口,但却是陈家仅存的、还算完整的“大件”了。
赵三看了一眼那破碗,笑得更厉害了:“一个破碗就想换我一斤盐?你怎么不去抢?”
“这不是换,是抵押。”陈默纠正道,“我赊你一斤盐,三天之内,双倍奉还。如果还不上,这碗……还有我这条命,都归你。”
他的声音不大,但话语里的那股决绝和自信,却让在场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
赵三的笑容也收敛了。他眯起眼睛,重新审视着眼前的少年。
眼前的陈默,和前几天那个只会哭着求饶的懦弱小子,判若两人。他的眼神很平静,平静得有些可怕,仿佛一切尽在掌握。那种从容不迫的气度,根本不像一个快要饿死的农家少年。
赵三在乱世里混了这么久,察言观色的本事还是有的。他看不透陈默,但他从陈默的眼神里,读到了一种名为“把握”的东西。
双倍奉还……这小子哪来的底气?
赵三的心思活络了起来。一斤粗盐,对他来说不算什么。如果这小子真能还上,自己就白赚一斤盐。如果还不上,损失也不大,还能拿捏住这小子的命,让他给自己当牛做马。
怎么算,这笔买卖都不亏。
“好!”赵三一拍大腿,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我今天就信你一次!一斤粗盐,三天之后,你要是还不上两斤,我不仅要你的命,还要把你妹妹卖到大户人家当奴婢!”
他故意说得狠毒,想看看陈默的反应。
陈默的眼神瞬间冷了下来,一股无形的压力让赵三心中一凛。但那冰冷的眼神只是一闪而过,陈默随即恢复了平静:“一言为定。”
他看着赵三用一块破布包起一斤黑乎乎的盐块递给他,郑重地接过,然后拉着早已吓得脸色发白的陈月,在众人或嘲笑、或同情的目光中,转身离去。
回到家,陈默立刻开始了他的“伟大工程”。
他让陈月去附近的小溪打来清水,倒入已经烘干的陶罐中。幸运的是,他自制的“补丁”很成功,陶罐滴水不漏。
他将那一斤粗盐全部倒入水中,用一根木棍不停地搅拌,直到盐块完全溶解。浑浊的盐水里,沉淀了大量的泥沙和杂质。
接下来是过滤。
他找来几块家里最干净的破麻布,叠了三层,蒙在另一只陶碗上,然后将陶罐里的盐水,小心翼翼地、一勺一勺地倒在麻布上。
浑浊的盐水穿过麻布,滴入下面的陶碗中。速度很慢,但效果显著。滴下的水,虽然依旧有些泛黄,但比之前清澈了太多。而麻布上,则留下了一层黑乎-乎的、散发着腥味的泥垢。
陈默没有停下,他将过滤了一遍的盐水,再次用同样的方法,过滤了第二遍、第三遍!
当第三遍过滤完成时,陶碗里的水,已经变得相当清澈了。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蒸发结晶。
他将盛着清澈盐水的陶碗,小心地架在火塘上,用小火慢慢加热。他不敢用大火,怕陶碗炸裂,也怕水分蒸发太快,影响结晶的品质。
陈月蹲在一旁,紧张地看着这一切,大气都不敢出。她完全不明白兄长在做什么,只觉得这些操作神秘而又充满了希望。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碗里的水开始冒出细小的气泡,水汽氤氲升腾。
随着水分的不断蒸发,碗底和碗壁上,开始出现一层白色的、细密的结晶。
那白色,是如此的纯净,与他们之前见过的任何盐都不同。它不像粗盐那样灰黑,而是像冬日里最洁白的雪花。
当碗里最后一滴水被蒸干,整只陶碗的**,都覆盖上了一层厚厚的、闪烁着晶莹光芒的白色晶体。
陈默长长地吐出一口气,身体因为长时间的专注和虚弱而有些摇晃,但他的脸上,却露出了胜利的笑容。
他用木片小心地将这些白色晶体刮下来,堆在另一块干净的麻布上。
“月儿,你尝尝。”
陈月迟疑地伸出手指,捻起一粒比米粒还小的晶体,放进嘴里。
下一秒,她的眼睛猛地瞪大了。
没有苦涩,没有腥味,只有一种纯粹的、鲜美的咸味,在舌尖上瞬间化开。
“好……好好吃!”她惊喜地叫道,“兄长,这是什么?比赵里正卖的盐好吃一百倍!”
陈默笑了,笑得无比灿烂。
“月儿,这东西,叫雪盐。”
“它,就是我们活下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