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龙在渊 第二十九章:切中肯紊
加入书签
章节字数:3485
滚屏速度:
保存设置 开始滚屏
第二十九章:切中肯紊
直到这次众人商议结束,刘备也没有想出一个能让黄承彦为自己出谋划策的办法,而刘备也不敢造次,他知道,自己现在实在没有能拿得出手的条件来招揽黄承彦。好在历史上的黄承彦始终不曾成为谁的臣子,这就表示今后还是有机会招揽他。
“老黄,今日得你来,有何计策,还不速速道来?”荀爽迫不及待的问道。
“实不相瞒,此事实无解决之道,承彦此来,并无良策。”
众人都知道黄承彦素来不喜做伪,既是他如此说,那便真是无计可施。不由都是一阵失望。
黄承彦看看众人神情,呵呵一笑,“承彦虽无解决此事之道,然诸位大人却在此事上大有可为。若是措施得当,此事之弊端或可消弭于无形。”
“此话怎讲?”王允听得一愣,不解的看着黄承彦,“还请老黄为我等详说一二。”
“承彦请教各位大人,大汉之钱粮收缴运作在何处?”
“自武帝太初设大司农起,我朝钱粮税收事项皆由大司农汇总。年终造册报陛下。大司农之下,又分设若干职事官,分管收入、储存、调度诸事,又于各地方设太守,督管专管财政的丞,县有县令,管一县之事。县下设乡,乡有啬夫。啬夫须了解全乡民户的贫富、丁壮的多少,土地的肥瘠和占有状况,然后按户等差、劳力强弱,评定各户应负担的赋役。”荀爽滔滔不绝的说了出来。
“我朝税收可升降之进项有几处?”黄承彦依然不肯打开闷葫芦,反而一脸兴趣盎然的继续问荀爽。
“我朝财政主要为缗钱令(此处是套用西汉武帝的制度,因为东汉末年宦官当权,加上灵帝贪钱,所以时常朝令夕改),内地关税和国境关税,有买卖抽税,又有更赋、口赋,专卖之资,还有地方献贡和纳酎金等入项。其中可升降者只专卖之资、地方献贡和纳酎金三项。”
“既如此,承彦放肆,试为诸位大人一一解之。先说专卖之资,我朝专卖主要在包括盐、铁、酒三类:
盐铁为山川、井、池所出,高祖立朝之初,朝廷采取放任政策,任民采铸,官府只征收少量的税,作为皇室收入的来源;如系在皇族、王侯封地之内,盐铁税为封君征收,作为封君、公主的私奉养。不想由于利之所在,豪富权贵争相竞取,致使公私受困。武帝时,改为专卖,由朝廷直接控制,朝廷才开始从中获利。
对酒实行专卖却始于武帝天汉三年,起先由御史大夫桑弘羊建议“榷酒酤”。十七年后改专卖为征税,每升税四钱。
此三物专卖,一则可将商人之利收归朝廷,可使朝廷有充足之资,又无需向百姓别外征税,实乃‘有益于国,无害于人’,二则,可杜绝豪商诸强成奸伪之业,遂朋党之权,不利于朝廷。”
黄承彦说到这里,眉头一皱,微微叹了口气。
“老黄,此中有何不妥之处?”问话的是荀爽。
“专卖虽好,可惜我朝管理盐铁的官吏多为盐铁商人,经营不善,往往产品质量低,价格昂贵,贫民买不起。尤其铁器质量粗劣,又无选择的余地。盐铁因此收入下降,最后伤的还是朝廷。”
“地方献贡和纳酎金又如何?”王允饶有兴趣的看着黄承彦。刘备心中一动,知道这些都是王允等人日常熟捻的事情,原本不需要黄承彦说得如此详细,王允这么问。分明是给了正在学习经国之道的他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想到这里,刘备不禁感激的看了王允一眼,却不料王允也正看他,两人相视一笑。
“地方献贡是指各诸侯王、郡国把他们本地生产的特产,定期或不定期地贡纳给朝廷。贡献数量,由各诸侯、封君自定。但除了重灾之年经特许免贡外,每年都要贡献。
酎金指皇上在每年八月祭祀宗庙时,各诸侯在参加助祭时所献的金钱,交纳数额,诸侯、列侯各以其辖区的人口数计算,每千人献金四两,人口不足千口的也交四两。在参加助祭时,将金交少府。至于九真、交 、日南则用长九寸以上的犀角及瑁甲一,郁林用三尺以上象牙及翡翠各二十,代替金四两之数。从原则上说,酎金不具有税的性质。”
说道这里,黄承彦看了刘备,微微一笑。刘备晓得,黄承彦已经洞悉了王允的用意。因为在座的众人都对这些了如指掌,单单只有他对此还很陌生,所以黄承彦解释的时候也就不厌其烦的说得这么详细。
“老黄道此三者可有可为之处?”桥玄知道黄承彦一旦说完三者,就要回到正题上来了。
“不错,此三者皆有可为之处。”黄承彦点点头道。
“如此老黄快快说来。”这次连皇甫嵩也感兴趣了。
“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先说后者,诸位大人可假托祥瑞,上达天子,请天子往谒宗庙,同时分付各诸侯王、郡国提前献贡交金,这样不大不小也是一笔收入,或可填付当前不足一些。”
“这不是欺骗陛下么?”皇甫嵩疑惑的说。
“向来宗庙之资不入国库,如今国家有难,不能让他们也为国家分忧吗?再说,诸位每日高颂天子,这类难道不是谎言欺人?小小谎言,可救大汉于燃眉,何足挂齿?”黄承彦冷哼一声。
“老黄说的是,那专卖三物又当如何?”王允赶紧打圆场。
“此事颇为繁复。承彦不才,先请教众位大人,朝廷的军备之中,刀枪利否,甲盾固否,箭矢可足用否?”
厅内一阵默然,半晌,桥玄长叹一声,“实不相瞒,州郡兵器甲械事务早已糜烂不堪,就连这京畿之兵士,也多有器械不全,而府库之内朽器居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专卖三物正可革此弊端。”
黄承彦的话让厅内诸人无不精神为之一,都在静候下文。
“酒者,粮食所做也。年内所收之粮,各地皆有备于酿酒之用,单以司隶一处而言,有郡七,县﹑邑﹑侯国以百数,各自借需酿酒,所费之粮无可计数。诸位大人苦苦筹措粮草,却不知开源不如节流么?”
黄承彦的话就如晨钟暮鼓一般,重重敲在众人的心头。
“老黄试言其详。”荀爽急切的问道。
“诸位大人何妨上奏天子,今年一年,各地不得酿酒,并将州库内的粮草半数运往南皮,府库之缺,待今年秋收时以酿酒之数自行补上。如此,粮草又何必担忧?”
“只是内禁与鸿胪几处还需用酒,如何处之?”王允虽然知道黄承彦所说的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但是难处还是有的。
“禁中不缺美酒,当可支一年之用吧。”黄承彦笑了笑,厅内众人也都笑了起来,连带桥玄都忍不住说了声,“司徒大人,当真不支时,只管到荀司空大人家上去搬运,他府上素有好酒。”
众人笑完,黄承彦又继续说道:“再来说铁。我朝盐铁弊端丛生,诸位大人不无体会,可是革弊兴利之法也有,诸位大人多半也都想到过,便是‘平准’二字。”
刘备知道“平准”就是国家统一规定价格的意思,事实上,汉朝从武帝就实行了平准之法,但是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小算盘,物价都比朝廷规定的高出一些,越是离朝廷远的地方,物价越高,到了桓、灵两朝的时候,物价都已经高的离谱,老百姓用不起,生活便更加恶化。《三国演义》上说汉朝之亡祸在朝廷,这个也不完全对。准确的说,地方吏治的糜烂对汉朝根基的毁坏更加严重。
“老黄以为如何兴利除弊?”
“平准之法虽是良法,只是各地阳奉阴违,以致民不聊生。而且各地不问商家之资便授予置办盐铁署,自然良莠不齐。若是各地能量力而行,则不但我朝器械大可改观,百姓也可实际得些好处。至于价格不菲,百姓如何购买得起,承彦不敢多言,还请诸位大人费心。”
厅上再次陷入一片沉寂。黄承彦所说的虽然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是众人都知道其中的意思,也明白这是可行之策,不过实行起来却有很多阻力,因为地方上依靠盐铁获利的人不在少数,要推行这样的方法,肯定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将来的情况会乱成什么样子,谁也不好说。就算推行起来,那也需要很长的时间,不能解决燃眉之急。
众人正在思考,忽然门外又有人道:“诸位好自在,不知道宫中有事发生了么?”随着话音,蔡邕走了进来。
“伯喈来何迟也。”王允笑着站起身来。
“原来老黄也在。”蔡邕看见黄承彦,笑着打了个招呼。
“不知伯喈所说宫中之事是何事?”等蔡邕坐定,荀爽好奇的问道。
“诸位请看。”蔡邕从袖中取出一份书简,递给荀爽。
荀爽看了两行,忍不住大笑起来,接着大声念了起来,“……如张让,曹节之徒,品卑人贱,谗谄媚主,佞邪徼宠,放毒人物,疾妒忠良,掩朝廷之明,成私树之党,其意卖官鬻爵,专在误国……”,
“这是谁写的?这么大胆!”王允听荀爽念完,忍不住惊讶的问道。
“是那个辞都乡侯不就的吕强吕汉盛。”蔡邕笑吟吟的回答。
前些日子,蔡邕趁张滔兵败,上奏灵帝说张让荐人失当,应当获罪,没有想到反被灵帝贬为庶民,而吕强的那份奏章中说他“毁刺贵臣,讥呵竖宦”,而被宦者诽谤,遭受刑罚,段颎功勋卓著,而被阳球诬害致死,妻儿流放,致使朝臣畏难,功臣失望,还建议“徙邕更授任,反(返)颎家属”。把他夸赞了一番,让他十分开心。
“尝闻丁肃、徐衍、郭耽、李巡、赵祐等五个宦者为‘清忠’,而赵祐博学多览,著作校书,小黄门吴伉达观,知不得用,从容养志。不想又多了一个吕强吕汉盛。”皇甫嵩叹息道。
“宦官也不是全都是坏人,”刘备脑袋里冒出来这么一句话,他忽然想到了明代的的大太监郑和。
**
本章有很多枯燥的内容,但出于下文的需要,这一章就委屈一回众位读者。以后这类的文字会很少的。